記者 | 張熹瓏
香港疫情出現全線上升跡象。11月26日,香港新增8033例新冠確診個案,為11月23日以來連續第四天單日新增突破8000例;同日,20名新冠患者離世,創兩個月單日新高。
過去一周,香港新冠疫情確診例數維持在8000例水平。另外,無論是重癥、危殆亦或是住院個案均持續上升,已超越過“0+3”實施首日。
據《大公報》報道,香港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受訪時表示,病例上升為預期之內,大眾“自我放寬”以及群體免疫衰減是導致確診例數上升的主要原因。
但是,變異病毒傳播速度已經開始減慢,七天平均本地個案增幅從兩周前的35%跌至16%。與此同時,港府加大力度倡導居民接種第四針疫苗,以維持較高的群體免疫力。
疫情未見頂,日新增將破萬
對比11月初香港新增確診病例情況,現時無論是輸入個案還是本地感染個案均呈大幅上升。
11月20日至26日,新增個案共計57414例,包括53262例本地感染和4152例輸入個案。對比11月首周,感染個案新增超過23660例。
根據港大醫學院數據,本地個案即時有效繁殖率最新為1.21,即一名患者可傳染超過一人。輸入個案占入境旅客人數比例七天平均數約為4.1%,相當于每100名入境旅客中有4人確診。

自11月中旬以來,香港新冠病例快速上升,當周新增突破5萬例。11月23日,新增9219例確診個案。這是自9月中旬以來,香港單日新增個案再次超過9000例。
大眾防疫意識放松和群體免疫減弱是導致病例上升的主要因素。一方面,香港近期有多項國際活動和賽事舉行,入境旅客持續增加;另一方面,卡塔爾世界杯開踢,香港居民前往中環街市、商場和酒吧觀賽,導致人群聚集和流動程度提升。
梁子超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過去一周確診及死亡數字有輕微上升,是預期之內。他提到,隨著社會經濟逐步復常,大型活動復辦帶動社會氣氛,大眾的防疫意識也有所放寬。
另外,群體免疫隨時間開始衰減。梁子超指出,確診數字持續上升,源于不少人接種第三針至今已相隔一段時間,開始出現免疫衰減。
“0+3”實施后,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有所增加,本地也出現更多新型變異病毒,例如XBB及BQ.1。對比此前病毒類型,新出現的變異毒株具有更強的傳染性和免疫逃避能力,也導致本地疫情仍然處于上升期。
截至11月26日,香港XBB及BQ.1個案累計分別達到80例和102例,增幅均約為六成。此前主流病毒BA.4或BA.5確診個案比重有所下滑,最新占比為75.2%,在11月11日這一占比接近90%。
疫情反彈何時“見頂”?梁子超認為,需視乎新冠變異病毒株XBB、BQ1.1的感染人數是否有增加或流入小區,以及再感染比例是否有上升趨勢。按照目前形勢,他估計一至兩星期后每日確診數字將破萬:“估計接下來一段時間還會維持較高的新增個案水平,兩三周后可能會見頂。”
已開啟第四針疫苗接種
新增確診病例上升的同時,住院、危重癥和死亡病例也有增加。
香港醫管局數據顯示,目前,新冠確診入院患者已超過2600名,相較10月初升幅約為四成。過去十天內,危殆和嚴重病人分別從44人增加至61人、52人增加至67人。
11月26日當天,香港有20個新冠病例離世。最新一周共有93名病人離世,對比上一周多增20人,同比增加27.4%。


值得留意的是,盡管住院的病人持續上升,但仍在醫療系統可承受范圍內。目前,入院患者增速遠低于新增感染增速。最新一周日均新入院病人在300多名水平徘徊,按周增5.7%,升幅低于同期確診個案增速13.7%,也意味著確診病例上升并沒有帶來入院患者大幅提高,未造成醫務資源擠兌。
香港醫管局總行政經理劉家獻指出,需要使用呼吸機的重癥患者維持少于1%,需要氧氣協助呼吸的患者約10%,形容是“仍可負擔的水平”。
劉家獻表示,公立醫院服務目前已重返非新冠時期狀況,普通科門診、非緊急手術等服務已回到疫情前水平。
梁子超亦認為,暫時不用收緊防疫措施,要避免醫療系統超出負荷,醫院及隔離設施要做好分流。
死亡率方面也未出現明顯反彈。目前七日平均死亡率由0.15%升至0.16%,變動不明顯。
雖然死亡人數有所回升,但集中在長者、未接種疫苗等人群。
根據港府發布的冠狀病毒病死亡個案報告,第五波疫情以來累計死亡個案為10479例,年齡中位數為86歲。其中67%死亡病例沒有接種疫苗,91%有長期病患,超過95%死亡個案為60歲或以上長者。
數據顯示,自第五波疫情來,本地感染個案死亡率為0.53%。在0-39歲年齡區間,死亡率維持在0.01%及以下。直到50歲及以上年齡區間,死亡率才有明顯提高。其中,70-79歲、80歲及以上人群死亡率分別為1.23%、7.91%。
接種首劑疫苗有明顯保護力。以80歲及以上人群為例,未接種疫苗的感染死亡率為14.7%,已接種第一針為7.16%。
報告稱,接種第二和第三劑疫苗,可進一步提高保護力,未接種或只接種一劑疫苗人士感染后的死亡率比已接種兩或三劑者高超過10倍。數據顯示,已接種至少兩針、年齡段在0-39歲區間的人群,感染死亡率均為0%。

截至11月27日,香港已接種第一針、第二針和第三針疫苗的人口分別達到689.93萬人、676.47萬人和572.17萬人,比重分別達到94.5%、92.8%和82.3%(第一、二針百分比基于3歲及以上人口;第三針基于12歲及以上人口)。
不過,“一老一幼”兩個群體疫苗接種率不夠高,仍有部分長者未接種疫苗,3歲以下幼童完成接種兩劑新冠疫苗也僅有一成。
推進疫苗接種成為港府首要任務。9月30日起,“疫苗通行證”適用年齡降至5歲,12歲或以上人士須于接種第二劑疫苗五個月內接種第三劑。港府不斷提倡市民應盡快接種疫苗,以符合“疫苗通行證”的接種要求。
此前,香港已經開啟疫苗第四針接種,已接種第四針人口達到58.03萬人。接種疫苗、降低住院比率,成為避免醫療系統超負荷的關鍵一步。
日前,作為第四針加強劑的首批77萬劑復必泰二價疫苗日前運送抵港,市民最快12月1日可接種。
梁子超指出,第四針新冠疫苗的覆蓋率會影響免疫屏障的建立:“早前幾個月第五波高峰期感染人士的抗體已開始衰減,要鼓勵長者和高風險人士盡早打第四針。”
維持現有防疫政策
由于新增個案和住院病例雙雙上升,加上考慮到冬季為季節性流感高峰期,港府在11月24日宣布決定維持現行社交距離措施至12月14日,以有效管控病毒在小區傳播的風險。
根據最新社交距離措施,餐飲處所每桌人數上限為12人,可進行不超過240人的宴會活動;酒吧/酒館每桌最多6人,顧客人數為處所容納量上限的75%。
另外,泳池、體育處所、健身中心、美容院等場所人數上限一般為12人;電影院、表演場所、博物館等處所的人數限制維持為處所容納量上限的85%。
目前,香港仍延續《預防及控制疾病(佩戴口罩)規例》(第599I章)下強制佩戴口罩的要求,居民外出任何公眾地方均需佩戴口罩。
對外,香港也維持現有入境防疫措施,暫時不考慮取消抵港者首3天“黃碼”制度。
針對新增確診病例,港府每天更新強制檢測名單。例如在26日新增51個有關陽性病例的處所需要強制檢測,強調市民必須進行核酸檢測,不能以快速檢測取代。
不遵從相關檢測規定的處罰亦有所升級。例如不遵從強制檢測指示及公告的相關處罰,最高可被判處第四級罰款(25000元)及監禁六個月;不遵從強制檢測令即屬于違法行為,可判處第五級罰款(50000元)及監禁六個月。
盡管疫情有所反復,但香港并未打算停止重大活動的舉辦,以平衡社會和經濟活動的需要。12月18日,香港將舉行闊別四年的香港單車節,這也是第五波疫情以來最大型的戶外體育盛事。
香港旅發局介紹稱,參賽過程中可以摘下口罩,但參加者必須完成最少三針疫苗接種,持有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且不接受“黃碼”或“紅碼”人士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