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智能相對論 沈浪
“未來不懂低代碼就和二十年前不會用word一樣。未來80%的應用會由業務人員通過低代碼開發。”在2022云棲大會上,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對低代碼的發展前景依舊保持著非常積極的態度。
無獨有偶,微軟中國CTO韋青在他的專欄《萬物重構》中也寫到,“低代碼/無代碼編程能力變成一個與Word、Excel、PPT一樣普及的基本辦公職業技能。”
而事實證明,低代碼的流行趨勢也確實是不可阻擋的,目前各行各業的低代碼應用都已經出現了井噴式增長。以釘釘為例,去年3月,平臺上的低代碼應用數量還只是38萬,到今天這個數據就已經突破了500萬。
低代碼開發模式正在成為新型企業應用開發的主流模式,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顛覆企業數字化的進程。在BI(Business Intelligence,即商業智能)領域,隨著傳統BI向現代BI過渡,低代碼正在為跑通現代BI“最后一公里”帶來至關重要的價值。大多BI服務商像思邁特軟件、用友、帆軟軟件等也都意識到了這點,低代碼開發模式融入BI系統,有望從業務底層革新企業的業務決策流程。
但,若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得從BI服務商自身出發,從根本上重塑BI服務流程。區別于傳統BI的產品交付模式,BI服務商首先就得需要參與到企業的經營之中,以持續的服務來進行交付。
低代碼給BI服務帶來了新機遇的同時,也革新了服務的路徑,但問題伴隨而來。
現代BI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BI的概念普遍認為最早由Gartner公司提出,簡單可理解為基于現代企業經營理論與信息應用技術系統對信息、數據進行挖掘、分析和處理,最終輔助商業決策的一個企業服務解決方案。
在企業數字化進程中,這樣的解決方案主要以信息技術系統為底座,并承載相應的功能服務。而圍繞著技術系統的迭代與服務邏輯的變化,傳統BI的模式迎來了改變,現代BI逐步成型。
用過傳統BI的企業或許都有過這樣的困擾,由于技術系統的門檻比較高,報表的開發與制作往往以IT為主導,但技術人員大多時候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業務,而業務人員的技術能力又非常有限,整個BI流程走下來,不可避免地就需要IT部門與業務部門來回的溝通確定需求才能完成。
現代BI的出現所對應解決的正是傳統BI的局限與問題。目前,在主流的觀點中,現代BI又分為自主型BI和智能型BI,其中自主型BI基于自助式分析工具的應用來讓不太懂技術的業務人員也能使用BI系統,而智能型BI則是融入了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機器學習等AI技術,強化了BI系統本身的數據挖掘與分析能力,提升輔助決策的效率與準確度。
對比傳統BI,現代BI通過降低技術門檻(對應自主型BI)和強化技術能力(對應智能型BI)兩種方式減少了IT部門在BI流程中的參與度與干預性,建立起了以業務人員為中心的BI模式。
在這個過程中,如何讓BI距離業務無限的接近,實際上就是現代BI在大方向不變的情況下所要解決的“最后一公里”問題。而低代碼開發模式的出現則有望更進一步地解決這一問題,由于簡化了開發流程,不懂技術的業務人員完全可以基于簡單的操作就能開發一套適用于業務流程的BI。比如,思邁特軟件的Smartbi自助儀表盤就融入了低代碼開發模式,業務人員只需要簡單的操作選取自己業務關聯的指標,就能生成個性化的儀表盤以滿足業務需要。
在此,業務人員既是BI的二次開發者,同時也是BI的使用者,兩個身份的高度統一從而使得BI系統進一步回歸業務流程,真正以業務為中心。
從理想的角度來說,低代碼所帶來的價值與結果是顯而易見的。
“最后一公里”前面的99公里進程
在低代碼開發模式的支持下,業務人員的參與將從根本上改變BI的底層建設邏輯,促使現代BI發展得更為成熟——這是結果,但過程往往是充滿曲折。在BI服務商想要依托低代碼來跨越現代BI的時候,相應的問題與思考也將被逐漸放大。
“最后一公里”前面的進程需要被重新審視。
換句話來說,如果把BI流程看作是一個100公里的技術應用進程,那么在低代碼的出現后,這個進程就可以明確的劃分出兩個階段。一方面,低代碼解決的是“最后一公里”問題,而業務人員所能參與的開發實際上是非常輕量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最后一公里”的前面也就還有99公里的開發與應用,需要由專業的BI服務商(或者說IT人員)承擔核心作用。
那么,對于BI服務商來說,用好低代碼開發模式實是有技巧性的——如何做好前面99公里的鋪墊,又保證“最后一公里”輕量開發的順利讓渡,將決定一個BI系統的低代碼應用是否可持續。
如何理解?以BI服務中最為常見的指標體系管理來看,可以明確一個認知。
在思邁特軟件的Smartbi自助儀表盤上,企業的業務人員只需要選取自己業務的關聯指標即可生成個性化儀表盤,但是大多時候這個關聯指標對于企業客戶而言,是混亂的、不清晰的。
在整個流程里,選取關聯指標容易,但如何建立關聯指標體系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才是問題,往往這也是最難最關鍵的步驟。BI服務商在為某一行業客戶提供服務時,都會充分地去理解一個行業的事務流程,針對特定行業制定完善的指標體系,比如思邁特軟件在服務某輕工集團的時候,就必須要在其現有的業務報表中提取指標緯度信息,并理解報表背后的管理邏輯,進而結合行業指標庫和BI經驗才能為其提供合理有效的管理解決方案。
這一特征在思邁特軟件服務某知名上市藥企的過程中呈現得更為完整。思邁特軟件先是基于集團整體的戰略目標進行指標梳理,管理框架構建,再進行業務模塊劃分對應落實集團的數據分析體系框架。
在這個思路上,思邁特軟件進一步為該上市藥企打造了一個以指標為核心的ABI平臺,從底層框架上實現指標管理與指標應用的一體化。以上,這些項目為業務人員主動構建指標提供了基礎,從而打破了往期那種“業務提需求,IT做加工”的被動模式。
由此來說,BI服務商必須要率先建立好應用基礎,低代碼才能幫助客戶跑通“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對此,Smartbi上線了一站式指標管理服務,將指標管理標準化,類似于上面說到的服務案例與ABI平臺,可基于業務標準流程同步梳理了一套指標管理全流程,從定義、建模、調度、發布到展示全面覆蓋,在指標管理上就能實現業務與技術的協同,從而使得指標體系能更好地為業務決策所服務。
低代碼模式給予客戶的體驗是輕量的、便捷的,但實際上其背后是企業服務商把最難、最復雜的步驟給做完了、跑通了才有前面的效果。
那么,在低代碼開發模式的推動下,現代BI的成長邏輯也就更為清晰——落實現代BI以業務為中心的價值導向,方法并不是培養業務人員的技術能力或是完全的將開發工作交予業務人員,而是重塑生態上的專業分工,比如IT人員回歸技術本位,搭建數據框架;業務人員回歸價值本位,負責輕量開發以解決業務需求。
簡單來說,在BI流程里,BI服務商根據行業理解與技術能力搭建底層的BI系統,而后再讓渡一部分輕量開發的權利給到企業客戶的業務人員,由他們根據自身的業務需求用低代碼進行應用開發,以保證BI系統交付之后能圍繞著業務所展開。
寫到最后
低代碼開發模式在BI領域流行,存在著一個重要的前提:傳統的產品交付模式正在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持續的服務交付模式。企業客戶的需求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軟件產品,而是一個持續更新的合作服務,低代碼開發模式建立在后者的交付模式下才有相應的增長空間。
換句話來說,低代碼這個概念本身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行業本身的發展到達了一個進階的狀態,就比如傳統BI所實現的功能實際上已經非常強大了,其核心的問題只是業務與技術的對接太過于繁瑣,讓應用本身該有的價值沒有發揮出來。
而低代碼所能提供的價值,就是在輕量開發模式的推行下讓業務人員能有機會參與技術應用的開發中,實現業務與技術協同,從而達到現代BI的效果。
然而,這不是唯一的路徑。低代碼可以讓現代BI更出彩,但現代BI能真正帶來價值的關鍵主要還是數據框架的整體支持。
也就是說,跑通“最后一公里”固然關鍵,但更重要的是前面99公里的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