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達財經 李亦輝
編輯|深海
因籌劃子公司分拆上市,光電纜龍頭中天科技被投資者摁在跌停板上。
11月24日晚間,中天科技公告稱,公司董事會授權公司及中天科技海纜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天海纜”)管理層啟動分拆中天海纜境內上市的前期籌備工作。受此消息影響,11月25日,中天科技一字跌停,報價17.2元,盤后數據顯示五家機構合計凈賣出2.31億元。
中天海纜被認為是中天科技的優質資產,有機構研報指出,海纜是平價上網時代優質細分賽道,技術門檻高、降本壓力小、市場增量大。據中天科技及中天海纜已披露的財報,中天海纜一直以來也是上市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
2021年5月,中天海纜曾計劃在科創板上市,并提交了申請資料,但3個月后考慮到自身的經營情況等因素撤回了上市申請文件。當時披露數據顯示,2021年5月,2018年-2020年,中天海纜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05億元、4.76億元、8.75億元,其中2020年凈利潤占上市公司凈利潤近4成。
如今再次分拆上市,一些投資者質疑公司是“大忽悠” ,因為就在10天之前,中天科技董秘表示沒有審議過重啟分拆的事項。還有投資者擔心,分拆上市后屆時公司利潤可能因對子公司的持股比例稀釋而下滑,因此呼吁公司取消這一決定。
分拆計劃引發投資者不滿
對很多中天科技投資者來說,分拆中天海纜上市屬于“意外”。
由于中天海纜是公司海洋產業中重要子公司,去年曾有過分拆上市的計劃,投資者擔心中天海纜會再次被分拆出去,因此頻頻發問。
11月8日,在公司第三季度集體業績說明會中,有投資者提問公司海纜業務是否會進行分拆,公司給予否定答復。
11月14日,在上證e互動平臺上,公司董秘回復投資者“貴公司最近有沒有分拆中天海纜去科創板上市的計劃”的問題時稱,自海纜分拆項目終止后,公司沒有審議過分拆中天海纜上市的事項。
不料僅僅過去了10天時間,中天科技就“變卦”了。
11月24日晚間,公司公告稱,根據公司總體戰略布局,結合子公司中天海纜的業務發展現狀,公司當日召開第八屆董事會第七次會議,授權公司及中天海纜管理層啟動分拆中天海纜境內上市的前期籌備工作。
公告表示,分拆上市旨在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拓寬子公司的融資渠道,加速其發展并提升經營及財務表現,從而提升公司持續盈利能力及核心競爭力。
對于公司前后矛盾的做法,引發了投資者的不滿,不僅公司股價巨單封跌停,有基金經理發微博表示,“感恩節搞出這種事兒,忽悠投資者好玩?”
還有投資者發帖稱,電話會議中有機構向董秘提問,“是你被公司忽悠了,還是你來忽悠投資者?”
對此,公司董秘回答稱,公司三季報之前確實沒考慮分拆,但是大家一直問,公司就注意到了,于是認真討論評估,所以現在決定分拆了。
但這種說法難以打消投資者的疑慮,一些中小股東發帖提出,將市場普遍看好的海上風電業務分拆,可能損害中天科技的持續盈利能力,影響投資者的利益。
面對爭議,11月25日午間,中天科技又發布了一則補充說明公告,對分拆上市的考慮以及影響做了進一步的說明。
中天科技表示,由于投資者在多個渠道反復問詢,公司董秘于11月14日向董事長匯報了投資人關注的熱點問題,董事長同意在最近一次董事會上討論此事。公司于11月24日以通訊方式召開的董事會上,籌劃海纜分拆上市議案取得通過,并于晚間進行了公告。
公告稱,目前中天科技合計持有中天海纜89.05%,預計分拆上市之后仍保持70%以上的持股比例,中天海纜仍為中天科技的并表控股子公司,不會影響公司的持續盈利能力。
盡管從業績延續性上來看,分拆后對母公司并不會產生較大的影響,但投資者對中天科技出面安撫的做法并不買賬,公司股價全天封死在跌停板上,當日市值蒸發超過60億元,盤后龍虎榜數據顯示,賣方前五大席位均為機構,合計凈賣出2.31億元。
而且,本次分拆計劃尚需獲得股東大會的批準,有業內人士指出,由于市場的強烈抵觸情緒,分拆上市或不能通過股東大會的批準。
中天海纜2020年凈利潤近9億元
被投資者重視的中天海纜,經營質地究竟如何呢?
根據公告,中天海纜主要從事海底光纜、海底電纜、海底光電復合纜及電力電纜的設計、研發、生產及銷售業務,主營產品涵蓋500kV及以下交流海底(光)電纜、±525kV及以下柔性直流海底(光)電纜、海底光纜等,產品應用于海上風電傳輸、島嶼電力及信息傳輸、城市電網建設及擴容等領域。
根據光大證券測算,2022-2025年中國海纜新增市場規模為84億元、122億元、166億元及210億元,市場空間較大。中天科技為海纜銷售額市占率第一,占比高達37%。截至2021年底,公司海洋系列業務在執行訂單約70億元。
也有機構認為,海上風電產業鏈最重要的投資邏輯就是海纜,原因是海纜業務的盈利能力在海風產業鏈中最高;海纜業務壁壘高,一般電纜企業無法進入;海上風電行業景氣持續高漲,海風遠海化推動了單位海纜需求的進一步提升;以及海纜行業競爭格局良好,2021年CR3市占率為87%。
這樣一項被外界視為優質資產的中天海纜,在2020年9月份便啟動了分拆上市計劃。2021年5月,中天海纜正式提交了科創板上市申請,擬募資32億元。但3個月后公司就宣布終止分拆中天海纜至科創板上市事項,并撤回相關上市申請文件。
根據彼時公布的招股書,2018年至2020年,中天海纜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45.3億元、53.25億元和59.71億元,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1.05億元、4.76億元和8.75億元。
按收入結構劃分,海纜和陸纜合計占公司總營收的比例超過99%,截至2020年,公司毛利率更高的海纜業務營收比重提升至40.62%。
在2020年上半年之前,公司主要向中天合金及江東合金直接采購銅桿,這導致關聯交易較高。
報告期內,公司經常性關聯采購金額分別為24億元、30.43億元和16.9億元,占公司各期營業成本的比例分別為59.30%、70.55%和38.38%;同期發生的經常性關聯銷售金額分別為13.7億元、9.85億元和16.38億元,占公司各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30.25%、18.49%和27.43%。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期內,中天海纜存在客戶集中度較高,應收賬款余額較大的情況。
具體而言,2018年至2020年,公司主營業務合并口徑前五大客戶銷售金額占比分別為92.32%、91.05%、79.85%,同期公司應收賬款賬面價值占各期末資產總額的比例分別為40.27%、39.63%和34.99%。
另外,報告期各期,公司綜合毛利率分別為10.65%、18.99%和26.25%;研發費用率分別為3.03%、3.05%和3.28%。
根據中天科技財報,2021年,中天海纜實現營收106.44億元,凈利潤18.24億元,較上年同期分別增長67%和93%。
受“專網通信”影響業績下滑
天眼查顯示,中天科技成立于1996年,注冊資本為34.13億元,2002年1月份在上交所主板上市。
根據公司的公開資料,中天科技的主營業務除了海洋裝備,還涵蓋了光通信、電網建設、新能源、新材料等板塊。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0年,公司實現的凈利潤均超過15億元,2020年為22.75億元,為歷史新高。
但在去年7月,公司被卷入了“專網通信”騙局之中。
根據當時公告,中天科技及其下屬經營高端通信業務的控股子公司存在部分高端通信業務相關合同執行異常,截至2021年6月30日,合并口徑預付款項21.35億元對應原材料供應商交付不及預期、應收賬款5.12億元逾期、扣除已收到的預收款項后剩余未交付存貨貨值11.07億元。
上述金額總計高達37.54億元。隨后截至2021年三季度,公司與“專網通信”相關的資產累計計提資產減值準備逾20.84億元。
隨著“專網通信”業務踩雷,中天科技的經營業績大幅下滑。2021年,公司實現營收461.63億元,同比增長9.7%;歸屬凈利潤、扣非凈利潤分別為1.72億元、0.46億元,均同比下滑了90%以上,創下十年最低水平。
2022年前三季度,中天科技的業績有所回升,其中實現營收291.95億元,同比下降20.93%;歸母凈利潤24.70億元,同比增長400.00%。
據了解,營業收入下滑,是由于前三季度公司剝離毛利率較低的大宗商品貿易業務所致。今年6月30日,中天科技作價3.43億元將毛利率僅1.1%的大宗商品貿易業務資產轉讓給了控股股東。
如果剔除2021年前三季度計提資產減值損失20.84億元的影響,2022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約10%。
光大證券最新研報認為,公司為國內光纖通信、電力線纜龍頭企業,不斷拓展業務,公司新能源轉型成功。但考慮到2022年全國規劃裝機量較少、海工確認或推遲,將公司2022年歸母凈利潤預測值下調9.9%。
股價方面,中天科技去年受踩雷事件的影響,股價一度跌至6.98元/股,之后在新能源利好之下回升至今年7月份的27元左右。不過近期公司股價回調明顯,近一個月來跌幅超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