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夏能源網
11月23日,小米(HK:01810)交出了三季度的成績單。根據財報顯示,三季度小米總營收為704.7億元,同比下滑9.7%;凈虧損為15億元,去年同期為盈利7.88億元;經調整后凈利潤為21億元,同比下滑59.1%。
截止目前,2022年前三季度,小米集團實現收入2139.97億元,同比下滑11.8%,經調整凈利潤70.57億元,同比下滑59.8%。
究其虧損的原因,主要是全球手機消費不景氣。據Canalys數據,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遭遇連續三季度出貨量下跌,同比下降9%,成為自2014年以來表現最糟糕的第三季度。
雷軍原本的計劃,是通過小米主業產生的資金,為其造車業務源源不斷地“輸血”,但當主業出現大幅下滑之后,小米現在的處境不妙,也為其此前大張旗鼓宣布的造車計劃蒙上一層陰影。
小米造車進展如何?
去年3月,小米CEO雷軍在春季新品發布會上宣布,小米正式進軍電動汽車行業,預計十年時間投入100億美元。
當時雷軍表示:“這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聲譽,親自帶隊,為小米汽車而戰。”
在雷軍宣言半年后,2021年9月1日和11月18日,小米造車業務相關的兩家實體公司小米汽車和小米汽車科技分別成立,注冊資金分別為100億元和10億元。之后,小米密集投資與造車相關的企業,進行了非常激進的布局。
2021年11月27日,小米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簽訂合作協議,將在北京經開區建設小米汽車總部基地、銷售總部和研發總部,并將建設年產量30萬輛的整車工廠,其中一期、二期產能各15萬輛。
2022年8月,小米宣布已在自動駕駛領域投入33億元研發費用,組建了超500人規模的研發團隊,目標是小米自動駕駛技術在2024年進入行業第一陣營。
華夏能源網(公眾號hxny3060)注意到,除此之外小米還在汽車產業鏈進行了廣泛的布局,重點大多在自動駕駛、芯片領域及鋰電池領域。
據國金證券統計,早在2021年9月底,小米投資布局有關智能汽車領域的企業就達62家,其中智能駕駛17家企業,智能電動13家企業,智能座艙6家企業。有22家企業是2021年新增投資。
到今年,僅在第三季度,小米就通過旗下三大投資平臺:北京小米智造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合伙企業、海南極目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參與了8起電動車相關企業的投資。
截至今年11月24日,小米在本年度已經參與了26起汽車行業的相關投資。這其中有有主營LED車燈模組的晶合光電、有從事電源芯片和模塊研發的艾諾半導體,還有研發激光雷達的力策科技。
需要注意的是,小米在鋰電方面,還投資了包括蜂巢能源、中創新航(HK:03931)、通高科、贛鋒鋰電、衛藍新能源以及珠海冠宇(SH:688772)等多家行業頭部公司,并投資了電池材料公司法恩萊特,其產品覆蓋電解液、固態電解質及核心添加劑的研發、生產等。
留給小米的機會還有多少?
或許是接連的布局比較順利,在財報會上,小米對造車很是樂觀。集團總裁王翔表示,小米到2024年上半年實現智能電動車量產的目標進展順利。
此前,雷軍更是提出目標:“當電動車行業進入成熟期時,世界前五大品牌將占據80%以上的市場份額,換句話說,成功的唯一途徑是成為前五名之一,并且每年出貨量超過1000萬輛。”
然而,整個新能源車大環境下,種種不利因素卻顯示,留給小米的機會不多了。
從研發投入來看,小米與蔚來(HK:09866)、小鵬(HK:09868)存在很大差距。華夏能源網(公眾號hxny3060)注意到,在今年前兩個季度,小米的研發分別是4.25億元和6.11億元,雖然到了三季度增加為8.3億元,但蔚來三季度研發為29.4億元,比小米前三季度加起來還要多。
從研發人員規模來看,小米由一季度500人的規模已擴張到1800人,與小鵬3676名研發人員相比,只有其一半。
研發規模和投入不夠,僅依靠投資產業鏈造車,相當于重復小米在造手機時的老路。
不過,手機行業在小米入局當年只有蘋果、三星和HTC這樣的“高端玩家”,中低端市場還是一片藍海。但小米到了2024年面對的市場競爭,與當年手機行業將完全不同。
目前,除了特斯拉和比亞迪(SZ:002594)之外,市場上還存在著傳統車企旗下的廣汽埃安、嵐圖等新能源車;“蔚小理”、哪吒、零跑(HK:09863)等造車新勢力等等,這些車企的車型幾乎覆蓋了從10萬元到60萬元的全部區間,市場已經進入了激烈的洗牌階段。
正如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此前的判斷,新能源車市場很快就會從藍海變成紅海,而且競爭會異常慘烈。今年以來,“蔚小理”的銷量開始下降,目前更是被廣汽埃安等其他車企超越,掉入第二梯隊。
還沒有開始量產的小米,能否應對未來的競爭?持續虧損之下,還能不能繼續支撐造車業務的進度?背水一戰的雷布斯,需要玩命加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