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趙孟
編輯 | 翟瑞民
近日,民政部發布2022年二季度民政統計數據顯示,二季度結婚登記人數為162.5萬對,與2021年二季度203.4萬對相比,今年二季度結婚人數同比下降20%,降幅較大。
人口學專家易富賢向界面新聞分析,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后,導致一季度結婚登記銳減,二季度略有回升。今年以來,受奧密克戎廣泛傳播影響,二季度一些地區實施管控,導致全國二季度結婚數同比下降20%,環比下降23%。此外,育齡人口減少、結婚推遲、單身和丁克人口增加也是重要疊加因素。
知乎“人口觀察”專欄作者“古都閑云”長期關注人口變化趨勢,對近7年的季度結婚登記數做過統計分析。他向界面新聞表示,適齡結婚規模持續較快下降,奠定了近幾年結婚登記數較快下降的基礎,而適齡人群的初婚推遲與完成初婚者比例下降,又進一步擴大了初婚登記的降幅;此外,離婚冷靜期不止降低了離婚數量,也降低了再婚數量。這些因素共同決定了結婚對數下降,這一趨勢預計將持續一段時間。

2022年8月,民政部發布《2021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結婚人數連降8年,超30歲結婚人群占比近半。公報顯示,2021年,全年依法辦理結婚登記為764.3萬對,比上年下降6.1%。結婚率為5.4‰,比上年下降0.4個千分點。依法辦理離婚手續283.9萬對,比上年下降34.6%。
國家衛健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長楊金瑞曾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十三五”時期20-34歲生育旺盛期婦女年均減少340萬,2021年相比2020年減少了473萬。這是帶動出生人口數量下降的重要因素。同時,當前, 90后、00后作為新的婚育主體,絕大部分成長和工作在城鎮,受教育年限更長,面臨的就業競爭壓力更大,婚育推遲現象十分突出。
對于2022年二季度結婚數下降的原因,“古都閑云”統計了從2015年-2022年的數據后分析指出,2020年一季度結婚登記數受到疫情暴發的明顯影響,出現了達44.7%的非正常大幅下滑,數據不具備直接可比性;根據2015年一季度至2019年四季度數據,每年的一季度是一年中結婚登記最多的季度,致使每年上半年的結婚登記數要多于下半年,這可能與一季度內的春節與“2.14”有關。在2015年時,四季度的結婚登記數僅次于一季度且明顯多于二三季度,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到2019年二三四季度的結婚登記數已經基本持平,這可能與婚姻異地登記在各地逐漸推廣有關。
他據此分析2020年與2021年兩年逐季度數據,發現2020年初疫情暴發導致的結婚登記數據失真的影響,較為明顯地持續到了2021年的二季度。不僅2020年內四個季度的數據不符合2015-2019年保持的“一季度結婚登記數最多”與2019年時形成的“二三四季度結婚登記數基本持平”的規律,2021年二季度數據也不符合先前規律,甚至幾乎和2021年一季度數據持平,是明顯偏高的。
“古都閑云”認為,除了因疫情導致的數據失真讓2022年二季度結婚數同比下降外,還有人口變化周期性因素,比如婚姻適齡人口減少、平均初婚年齡推遲,這些因素的影響更為長期和重要。
民政部數據顯示,當前中國人的平均結婚年齡為25歲-29歲。“古都閑云”分析,如果以25歲-29歲為婚姻適齡人口,以七普數據推算2015-2025年適齡人口規模的變化,顯示2021年“適齡人群”的規模就比2015年下降了29.76%。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婚姻適齡人口的下降,2021年對比2015年的結婚登記數下降更大,達到37.07%。“古都閑云”分析,其原因是平均初婚年齡推遲,即達到相同的年齡時,現在的“適齡人群”中已經結婚的比例比過去“適齡人群”中已經結婚的比例要低。
他對“七普”數據分析后發現,2020年時25歲的年輕人已經結過婚的比例只有36.60%,只有2000年時結婚比例71.87%的一半。“本來適齡人群的規模就在較快下降,疊加這樣的初婚推遲(以及隨之而來的更多的終身不婚人群)最終必然導致結婚登記數比適齡人群規模出現更大幅度的下滑,導致降幅從26.02%擴張到41.74%。”
此外,“離婚冷靜期”規定的實施,也會影響到結婚數,因結婚數據當中有相當一部分屬于再婚。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1》相關數據,截至2020年,每年離婚與再婚規模在同步增長,離婚規模略多,二者的比大約是1.08-1.12。但2021年離婚冷靜期實施以后,每個季度的離婚人數從實施前的100萬左右,下降到50-60萬,這也會導致2021年以后的再婚數減少,進而影響結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