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程大發
編輯 | 翟瑞民
2022年夏天,本應雨水豐潤的長江中下游流域遭遇極端高溫和干旱。此次高溫過程持續時間長、范圍廣、強度大、極端性強,給湖北、江西、安徽、四川、重慶等13個省(市)的居民生活和農業生產帶來影響。
高溫干旱等極端天氣對糧食生產究竟影響有多大?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向界面新聞介紹,在受旱地區,往年穗頭飽滿的水稻,今年普遍只有一半結穗。
為了解決“稻-水”的矛盾,羅利軍帶領科研團隊研究多年,創新培育了節水抗旱稻。羅利軍介紹,相比普通水稻,節水抗旱稻不需要田間保持水層,可以節水50%以上,并且抗旱能力更強,在干旱條件下減產幅度更小。
“我們的實驗顯示,當一般水稻顆粒無收的時候,節水抗旱稻還能保持每畝200公斤左右的產量。”羅利軍說。因此,在今年反常氣候條件下,專家多建議農戶選用節水抗旱的水稻品種。據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官網消息,節水抗旱稻已經在我國超過2/3的省市及20多個“一帶一路”國家有了商業推廣或示范種植。
但是,像今年這樣的長時間干旱,對節水抗旱稻也是一個嚴峻的考驗。羅利軍介紹,節水抗旱稻有一個重要特性,只要在它生長的關鍵時期——比如幼穗分化期,能保證足夠的水分供應,節水抗旱稻的產量才能較為穩定。如果關鍵時期遭遇干旱,節水抗旱稻的產量還是會受到影響。
以湖北為例,水稻是湖北省第一大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在3500萬畝左右,種植面積居全國第五位。在湖北,水稻的幼穗分化期一般在8月底、9月初,然而今年,湖北省水利廳于8月11日14時啟動水旱災害防御抗旱Ⅳ級應急響應,9月干旱仍在持續,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1—4成。
另一方面,長時間的高溫和陽光直曬也會影響水稻生長。羅利軍介紹,高溫會影響花粉的發育和授粉受精,進而影響穗粒數和結實率。
水稻收割后,進入11月,南方又迎來了小麥的種植季。據國家氣候中心主任肖潺在中國氣象局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預計11月份,南方大部分地區氣溫偏高、降水偏少,江南大部分地區發生夏秋冬連旱的可能性較大。
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樊高瓊向界面新聞介紹,今年秋天,川渝地區降水分布不均勻,區域差異大,小麥生產面臨漬水和干旱的威脅。有的地方在持續干旱,特別是在11月份持續沒有有效降水的區域,小麥在發芽期沒有足夠水分,影響了旱地小麥的出苗、生長。
有些地方則受秋汛影響,“眼看土壤墑情轉好,可以播麥了,突然又來場大雨,土壤水分太高導致耕作質量差。”樊高瓊說,無人機播種解決了小麥播不下的問題,然而由于不能覆土,其出苗受天氣影響太大,導致小麥的苗程拉長,出苗不整齊、不均勻。
小麥是秋季種植、春季收獲的糧食作物。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研判,預計今年冬季(2022年12月-2023年2月),氣溫變化的階段性特征明顯,前冬偏暖,后冬偏冷;全國降水總體偏少。
河南工業大學糧食政策與法律研究所所長穆中杰向界面新聞介紹,今年遭受旱災的局部地方糧食生產會受到影響。
不過,國家層面早已出手應對旱災對農業生產的影響。8月份,農業農村部、水利部、應急管理部、中國氣象局四部門就聯合印發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全力以赴打贏抗高溫熱害干旱奪秋糧豐收保衛戰。《通知》強調,要千方百計廣辟抗旱水源,水利部門要加強對江、河、湖、庫等水源的科學調度管理,努力保障農業灌溉用水需。要分區域分條件落實抗高溫熱害干旱措施,分作物分環節落細穩產增產措施。
為了降低干旱等氣候對小麥生長的影響,樊高瓊等專家今年從三方面來指導農民耕作,以保證小麥來年的產量。
一是因地制宜,選用不同熟期品種,適期適墑播種。樊高瓊介紹,一方面,11月的氣溫較常年偏高、降水偏少,容易形成旺苗,稻茬麥田播種不能偏早,搭配中、早熟品種;旱地麥田,應選擇晚熟品種,利用10月下旬墑情較好的狀況,適期早播,保證正常出苗生長。
二是合理使用苗肥,培育壯苗抗逆。適時、適量地施用苗肥可以給小麥充足的營養,增強小麥的抗濕、抗旱、抗凍能力。濕害下小麥根系吸收養分困難,應在三葉期及時施用尿素,提苗促壯,減少因濕害導致的小麥黃化。同時,苗肥的施用壯苗效應顯著,增強了植株的免疫力,對于增強抗旱性、抗凍能力同樣有效。
三是科學施用植物生長調節劑。根據氣象預測,結合田間長勢,對于有旺長趨勢的麥田,在四葉-拔節初期,可以選擇“多效甲哌鎓+S-誘抗素+氨基酸水溶肥”葉面追肥,培育壯苗、增強抗凍能力。”樊高瓊說。
2018年-202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遭遇旱災的13個省份,糧食產量長期占全國總產量不到41%。而河南、山東、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11個省市,連續三年糧食產量保持在占比54%以上。
穆中杰介紹,根據今年抽樣調查,由于糧食良種普及率進一步提高,河南等地今年的糧食產量略強于2018年-2020年,有的地方與遭遇洪災的2021年相比甚至增產一倍以上;內蒙古、東北地區秋糧作物長勢良好。今年南方地區全年糧食產量會受影響,但北方地區糧食產量會略有增長。就全國來講,今年會繼續保持糧食供求緊平衡的基本格局。
農民日報11月初報道,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顯示,今年南方12省(市)中稻、玉米等糧食作物因高溫干旱受災面積為3119萬畝,占南方秋糧的6.1%,僅占全國秋糧的2.4%。南方未受災的4.8億畝秋糧,因光熱條件好,加上“一噴多促”等措施落得實,有望彌補部分區域損失。
11月15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夏糧和早稻合計比上年增產31億斤,目前秋糧收獲超過九成,全年糧食產量有望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穆中杰認為,“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人口增長等多種因素帶來糧食消費需求增加,而糧食總產量與往年基本持平,因此今年糧食產需缺口可能會有所加大,并且這個缺口在今后幾年可能會進一步加大,亟需早日有效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