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徐魯青
編輯 | 黃月
《承諾》

一頁folio·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2-11
2021年,《承諾》一書獲得布克文學獎,作者達蒙·加爾格特成為了繼納丁·戈迪默、庫切之后第三位獲得布克獎的南非作家。同年,國際布克獎花落迪奧普、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古爾納,同為非洲作家的他們,讓評論界、出版人以及讀者的目光投向了歐洲之外的文學敘事。
詹姆斯·伍德認為,加爾格特的小說與伍爾夫、福克納等前輩的作品最為相似,因為它重新運用了一些現代主義技巧,尤其是使用了自由浮動的敘述者。《承諾》通過連續的多場葬禮鏡頭,探索了家庭成員之間相互連接的關系。從1986到2018年,斯瓦特家族由盛轉衰,差不多每隔十年,家族成員便會聚在一起,為又一位逝去的親人舉行葬禮。與此同時,南非時局變幻莫測,個人與國家在歷史重負與現實迷霧中緩緩前行,小說描繪了一個破滅的家庭和一個急需療愈的國家。加爾格特通過這本書對南非歷史和人類歷史提出詰問:這個世界上存在真正的正義嗎?
《堂吉訶德的眼鏡:小說細讀十二講》

新行思·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2-10
“我一直覺得,文學閱讀是從感覺開始的,用我們的雞皮疙瘩來閱讀、用我們的寒顫來閱讀,然后,再經由思維,最后達到自由——對文本解讀的自由,對生活理解的自由。”
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師張秋子嘗試打破專業與業余之間的界限,提倡從感受出發的、自由的文學解讀路徑。她相信,沒有專業知識的普通讀者也可以深入理解文本。在這本書中,她用“堂吉訶德的眼鏡”來形容文本解讀:堂吉訶德時代的人們因為對光學儀器不信任,小說中的人物一旦戴上眼鏡,總是會把東西看錯,堂吉訶德經常鬧笑話可能也是因為戴上了一副“失真”的眼鏡。但在文學解讀中,看錯未必是壞事,所有人的解讀都可以看作是戴上了堂吉訶德的眼鏡的結果。
張秋子希望書中的內容能為讀者提供一些進入文本的基本方法,也鼓勵讀者最后把框架丟掉,只要能摘到一片契合自己的葉片就好。她在序言中寫到:“明末清初詩人吳梅村有一句詩:‘摘花高處賭身輕’,說你要摘到最美的花,就得賭一把,祈禱自己身體夠輕可以跳起一摘即中。我大量建立規律和邏輯的目的,就是在把這片文本的樹林繁花介紹給讀者,待他自行采摘的時候,在下面提供一個彈簧床。 ”
《里山異獸譚》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22-11
“擊中過鹿的獵人們都說,無論鹿逃跑時多么勇猛,只要算好箭距,大喝一聲,鹿便會放緩腳步,朝聲音的方向回頭看;而這一刻,就是開槍的好時機。大喝聲應盡量短促有力,越是擲地有聲,效果就越好。鹿有這樣的習性,雖然值得同情也惹人憐愛,但暴露在獵人的槍口之下,就只剩可悲可嘆了。”
日本歷史上曾與熊襲、佐伯、八束脛、蝦夷等原住民族反復發生過多次斗爭,而與動物之間的交流雖然幾無記錄可尋,但在流傳至今的狩獵習俗中,仍然殘留著這些故事的痕跡。《里山異獸譚》把它們收集在了一起:獵人射殺了體格異常的大野豬、 母鹿被殺死后跟來的小鹿、在村莊發生的可疑事件懷疑是貍貓的惡作劇……民俗學家早川孝太郎收集了日本三河、橫山等地區的老獵人等所講述的野獸傳說,以及潛藏在人們記憶深處、迷人又古怪的山野奇談。
從這些故事里,我們看到的是動物們的足跡與余韻。早川孝太郎認為,如今人人都在努力咀嚼、試圖理解高水平的現代科學,但記住這些故事,算是對山陰最后的孤影的守望,是對悄無聲息隱匿蹤跡的野豬、鹿、貍們的紀念。
《月亮照在阿姆河上》

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11
1986年夏天,歷史學家羅新第一次獨自旅行,他坐火車從武漢到昆明,和一個小伙子搭上了話。小伙子說自己要去滄源的小村莊里“買媳婦”,問羅新要不要一起去看看,羅新思考片刻后拒絕了。第二天在長途班車上,一直懷揣作家夢的他對拒絕這次邀約后悔萬分——“從謝絕他的提議開始,我一直在后悔。不過多年以后,我才理解這次錯過的象征性意義:我總是錯過一個又一個廣歷練、長見識的窗口。”
在其后的幾十年時間里,羅新有機會去到更多地方,跨越三個大洲,穿行數萬公里。他珍重這些經歷,并將這些旅途見聞記錄下來,收錄于《月亮照在阿姆河上》一書中。讀者可以看到歷史學者身份對他的旅行書寫的影響:看似漫散的旅行寫作里穿插著對歷史和理論的思考,旅途緊跟著一個個問題——鐵門關究竟在何處?《魯拜集》、撒馬爾罕紙和怛邏斯戰俘之間有怎樣的聯系?椰棗為何被稱為“千年棗”?復活節島的森林為何消失?這些問題既是歷史的,也是地理的,關于它們的敘事連接起了當下與過去、此地與彼處、我們與他人。
《難逃單調:當人遭遇經濟浪潮》

守望者·南京大學出版社 2022-12
物理學家費曼曾在學校餐廳里看到,閑來無事的人們常把盤子拋到空中玩,于是開始思考盤子拋起的擺動方程式。同事們承認這些很有趣,但質疑它們的重要性。費曼卻認為,這些方程式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東西,但他之所以做研究只是為了好玩。他說:“抱著玩心來研究物理學比較容易,那種感覺就像打開瓶蓋一樣:所有東西都毫不費力地自己流出來。我差點就失去這樣的感受!我做的研究并不重要,到了最后,重要性卻慢慢浮現出來。我能獲得諾貝爾獎,最初的源頭就是我很無聊地對擺動的盤子產生興趣。我對物理的熱情回歸于我。”
《難逃單調》一書的作者邁克爾斯指出,這種無所為而為之的、單純為了趣味而產生的創意,在“單一文化”里是充滿風險的舉動,在我們的社會現實中,如果創意與市場成功的聯結并非一目了然,人們就會反對這樣的創意。“單一文化”是我們身邊不斷出現的、潛在無形的結構,塑造了我們關于世界如何運轉的感覺,然而“并非所有重要的東西都計算得清楚,也并非所有計算得清楚的東西都重要”。邁克爾斯在書中探討了一味追求經濟效益、以經濟語言取代一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價值觀,也借用關于食物、建筑和人際溝通的三個事例嘗試找尋替代方案。
《英德對抗的興起:1860—1914》

商務印書館 2022-11
英國與德國曾因為王朝、文化、宗教和經濟紐帶相近,分享著悠久的政治合作傳統,但為何兩國之間的關系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漸行漸遠,甚至在1914年走向戰爭呢?
《英德對抗的興起:1860—1914》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歷史學家、國際安全研究者保羅·M.肯尼迪指出,20世紀初,英國在國際政治觀察家們眼中的形象是一個“疲憊的巨人”,1896年之后德國的商貿擴張則讓人相信,德國是一個新興的、正在崛起的世界強國。對于英國的右翼勢力而言,喪失經濟地位及國家權勢隨之而來的減退是十分可怕的。
在經濟學考察之外,書中也提出了意識形態對兩國關系的影響。在“自由的”英國和“反動的”普魯士之間,兩國政治觀點與實踐方面存在著差距,報紙和壓力集團也強化了反對外“敵”的情況。德國“社會問題”的加劇促進了中間階層的相當一部分人的右傾轉向,他們支持有足夠的“民族性”的政策,企圖借助海外擴張來擺脫困境,而當他們失敗時,又再次重復了俾斯麥通過對外戰爭解決國內問題的策略。在肯尼迪看來,兩國的差異不足以導致沖突,但在更大的問題出現時,這些差異將鋪平通向沖突之路。
《你一定愛讀的羊的世界簡史:羊怎樣塑造人類的文明和歷史》

天喜文化·天地出版社 2022-10
在很大程度上,人類的進步或許都建立在羊上。羊喂飽了我們,給我們提供衣服,改變我們的飲食習慣、我們的地貌和語言。《你一定愛讀的羊的世界簡史》梳理了人與羊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包括原始人類對史前綿羊的馴服與文化衍生;關于羊的戰爭、法律與時尚;工業時代的羊毛產業等。
作者庫爾撒德也將話題由“羊”本身延伸到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包括人類社會存在的階級迫害、違法犯罪、戰爭、傳染病等各種“頑疾”。雖句句寫的是羊的歷史,卻更像一部關于人類的歷史。
《丁丁與飛機》

譯林出版社 2022-8
我們或許都曾夢想過帶著小狗米盧環游世界,也都在杜邦杜龐兄弟倆摔跤和被帽子卡住腦袋時忍不住發笑。自問世以來,《丁丁歷險記》風靡全球,先后被翻譯成70多種文字。
《丁丁歷險記》的作者埃爾熱還有另一個少有人知的身份,他是一個狂熱的航空迷。17歲的他就開始在書和作業本的邊邊角角上涂鴉,畫著包括飛機在內的各種交通工具的草繪圖。在1929年出版的《丁丁在蘇聯》中,埃爾熱筆下出現了第一架飛機,隨著丁丁的足跡踏遍全世界,飛機也成為丁丁冒險故事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47年后,一架波音747占據了《丁丁與叢林戰士》的最后三格漫畫,為這部漫畫畫上了句號。
《丁丁與飛機》一書作者、空客A380設計師塞恩斯曾被漫畫中頻繁出現的飛機吸引,他于是寫作此書,梳理了埃爾熱畫下的各式各樣的飛機,分析漫畫和原型的微妙差別,并給這些飛機注上技術參數,讀者可以跟隨丁丁腳步了解從戰斗機波里卡爾波夫到美國波音747的一系列飛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