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從繁華到落寞,香港小姐70年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從繁華到落寞,香港小姐70年

從萬眾矚目到跌落神壇,港姐選舉及其衍生的選美產業經歷了什么?一向善于造星的香港無線電視,又經歷了什么?

文 | 文化產業評論 劉舜欣(文化產業評論作者、三川匯文旅體研究院研究員)

編輯 | 半島

《喋血雙雄》《縱橫四海》《英雄本色》……或許你沒有看過誕生于上世紀90年代的經典港片,但你一定聽說過以下這串熟悉而閃亮的名字。

張曼玉、趙雅芝、李嘉欣、袁詠儀……在顏值高、演技好、美貌與智慧并重等標簽的背后,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香港小姐。

當時香港曾流傳這樣一句話:最能代表香港的,不是尖沙咀的鐘樓,不是太平山的老襯亭,也不是旺角銅鑼灣,而是香港小姐?!?/p>

這場歷經70余載歷史的香港選美大賽,始于二戰剛結束在夜總會舉辦的選美活動,到90年代由香港無線電視(以下簡稱“TVB”)舉辦,成為一年一度的造星舞臺,再到如今盛況不再,少人問津,甚至被吐槽為“選丑”的“常規選美大賽”……

走向落寞已是其不爭的事實。在此背后,或許正是江河日下的香港電視產業,是不思進取、拒絕創新的香港選美乃至影視產業發展。仔細琢磨,或許能帶給我們新的思考。

一場始于香港夜總會的選美

這場曾經盛大的選美盛事歷經70余載風雨,據筆者總結,主要分為三個階段。故事還得從1946年開始說起。

1946-1973:發展初期

1946年,二戰剛結束一年,中國百廢待興。6月,香港麗池花園夜總會舉辦了一場選美大賽,成為首屆香港小姐選舉的源頭,美其名曰“選美”,但其實只是達官貴人們的一場娛樂消遣。名義上,活動由香港中華業余泳團和英空軍俱樂部舉辦,但幕后真正主辦人則為有“香港杜月笙”之稱的麗池花園夜總會老板李裁法。

彼時,佳麗們只需泳裝出場和展示儀態,即可完成比賽流程。不得不提,這一“泳裝秀”經典環節也保留至今。盡管這在當時看來有傷風雅,各界女性都被勸誡不要參賽,也曾引發不少社會輿論。

這場選美中,23歲的李蘭勝出,成為香港有史以來首位香港小姐。隨后,李蘭由此手握改變命運的金鑰匙,參與了香港抗戰結束后制作的首部電影《情焰》,及《滿城風雨》《黃飛鴻鞭風滅燭》等作品,開啟了短暫的演藝生涯。

1946年至1966年的二十年間,香港共舉辦了10屆選美比賽,之后停辦。直到1973年,香港小姐的選舉才按照世界選美的標準進行,并延續至今。

1973-1999年:黃金時期

這一階段可謂香港小姐發展的黃金時期,先后誕生了朱玲玲(1977年冠軍)、李嘉欣(1988年冠軍)、陳法蓉(1989年冠軍)、袁詠儀(1990年冠軍)、郭藹明(1991年冠軍)、李珊珊(1996年冠軍)、郭羨妮(1999年冠軍)等知名港姐。

這批港姐不僅憑借出眾的氣質、外貌與智慧奪得桂冠,而且后來也沒有辜負觀眾,用事實證明自身實力,通過參演一眾經典港劇港片,為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再度證明了善于造星的TVB“慧眼識英才”的能力。其中,也有部分港姐通過嫁入豪門、成為影后等,踏入了人生的新階段。

之所以把這一時期稱為“黃金時期”,一來因為那些年的港姐們的確實力過硬,顏值抗打,才藝足,演技夠,滿足了那個年代人們對兼具美貌與智慧的理想女性的想象與認知。二來,港姐選舉大賽質量高,創意強,大賽中常邀請如“四大天王”等明星又唱又跳,現場助陣,且評委、主持陣容強大,常年由曾志偉、鄭裕玲、陳百祥、鄭丹瑞等香港名嘴主持,大大提升了節目的娛樂性、觀賞性。

不得不提,這一“黃金時期”發展后勁也很強,甚至輻射到了千禧年后的內地影視產業。誕生于這一時期的眾多港姐盡管當年與冠軍失之交臂,但在香港電視產業沒落后,依舊憑借出色的業務能力進入內地發展,同樣風生水起。如“皇后娘娘”蔡少芬(1991年港姐季軍)參演了內地宮斗大片《甄嬛傳》,該片創下內地有史以來最強收視記錄,至今依舊風靡。

佘詩曼(1997年港姐季軍)則在宮斗片《延禧攻略》中把“嫻妃”一角刻畫得入木三分,收割大波粉絲。

1999年至今:盛況不在

這一時期,港姐選舉走向下坡路。盡管也誕生了楊思琦、徐子珊等知名冠軍,后來也參演了眾多影視作品,但除此外更多的還是默默無聞的港姐們。

△2001年港姐冠軍楊思琦,最近頻繁在抖音上做起直播

這一階段,也是港姐爭議和吐槽并存的時期。進入觀眾視野的往往不再源于佳麗的出眾,而是某某港姐的“小三傳聞”等黑歷史,2007年更誕生了被媒體號稱的“最丑冠軍”“豬扒港姐”等,處境尷尬。

△2007年香港小姐冠軍,如今轉型成為營養界的網紅

“和以前沒法比”“一言難盡”“原諒我欣賞不來”“沒有抖音一半漂亮”等冷嘲熱諷成為更多觀眾對港姐的評價。而這一階段的港姐選舉,熱度、話題度均不斷下降,水花不大,相比昔日的行業盛宴,則更像一年一度應付式的“常規操作”,艱難而不甘地維持著昔日火熱的余溫,徒留觀眾一片緬懷。

緣何沒落?

香港小姐選舉的由盛轉衰,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從外部原因看,電視產業日漸黃昏,在互聯網技術及抖音等多種新興平臺的沖擊下,港姐選舉依舊把電視端作為首要播出平臺,且香港地區語言屬性明顯,難以長久留住原有觀眾并吸引新觀眾。

再者,港姐選舉作為TVB一年一度雷打不動的王牌選秀、昔日的“造星夢工廠”,其走向衰落歸根到底也是香港無線電視發展衰落的縮影。

近年來,受市場競爭、疫情風險、創作瓶頸、運營混亂等因素影響,TVB已連續多年虧損。相關財務數據顯示,TVB在2020年凈虧損達2.81億港元,收入同比減少25%;2021年虧損則達6.4億港元。

早在2019年底,TVB就曾宣布因業務重組等原因,立即裁員350人。

體制僵化、內部幫派嚴重、藝人工資低、待遇差等問題持續揭露,成為阻礙TVB發展的一大頑疾。

曾為TVB高層的陳志云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TVB變得越來越像快倒閉的亞視,已經沒有品牌效應,只有負面效應?!罢?00個曾志偉都沒用,因為大家都覺得這個品牌負面,除非內部深入改革,整個機構的文化、定位、價值觀都改變,失去的觀眾才可能回來?!?/p>

作品方面,近年來,包括胡杏兒、鐘嘉欣等在內的四大花旦、五小花旦相繼離巢,導致TVB再沒出現過真正火至內地的小生和花旦,出圈的劇集也屈指可數。原知名演員多離巢北上,謀求更好的發展。

在此大環境中,香港小姐選美的含金量和吸引力也隨之下降。完全可以說,香港小姐的選舉與發展,和整個TVB及香港電視產業的發展是同步的,當整個電視頻道品牌效益下降,王牌節目的持續光輝也無從說起。

從內部原因來看,港姐本身的質量下降也是一大原因。身為選美大賽,美貌和智慧并存可謂硬核標準。在“智慧”的體現上,近年參賽港姐學歷上的確越來越高,但在“美貌”上,不少觀眾則感慨“長著一樣的路人臉”,和當年的天然美人不值一比。

審美固然帶有強烈的主觀性,所謂“各花入各眼”,我們沒有資格對港姐的容貌去評價高低,筆者認為,或許正是當年黃金時代的港姐過于驚艷,加之當下一批顏值不輸港姐的內地新秀悄然涌現,完全不需要港姐競選這樣的官方認證平臺去定義、輸出,導致當下港姐在對比之下黯然失色。也可能是更多觀眾把對TVB由盛轉衰的失望,連同當年熾熱的香港情結一起,埋葬到對港姐不似當年的憤懣中。

此外,節目本身十年如一日的綜藝風格,不求創新也加速了其衰落。從經典音樂、著裝服飾到節目分發渠道,當下港姐選舉都與當年大同小異,美其名曰“保持傳統”,實則不求創新。和節目一起走向衰老的,似乎就只剩下幾位老牌主持人的年齡與容顏。

港姐選舉,意義遠超想象

和港姐選舉一樣,以女性外貌、氣質、智慧等為比拼要素的選美大賽還有亞洲小姐(Miss Asia)、華裔小姐(Miss Chinese),并稱“世界四大選美大賽”的世界小姐(Miss World)、環球小姐(Miss Universe)、國際小姐(Miss International) 和地球小姐(Miss Earth)等。

香港小姐實則只是香港地區的選舉,但由于上世紀70-90年代香港經濟的騰飛,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的香港自然讓“香港小姐”的知名度也直線上升,并與香港文化融為一體,也應證了那句“香港小姐的美貌與香港經濟成正相關”的傳聞。

盡管走向衰落,但不得不說,港姐選舉堅持70余載,意義遠超想象。

一來,港姐選舉為香港文化產業尤其是影視產業的發展輸送了一批有潛力的可塑之才。

一批經典影視作品應運而出,成為培養港姐、展現才華的重要舞臺,張曼玉、袁詠儀、趙雅芝等一眾港姐均通過出演影視作品而家喻戶曉,更斬獲眾多國際影視大獎,從香港走向更廣闊的舞臺,實現了“香港小姐”和香港影視產業的雙向賦能。

港姐亞軍出身的張曼玉1993年憑借電影《阮玲玉》獲第4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1997年則憑借電影《甜蜜蜜》同時獲得金像獎和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2001年又憑借《花樣年華》獲得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

港姐冠軍出身的袁詠儀則在1993年憑借愛情片《新不了情》獲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次年又憑借《金枝玉葉》蟬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趙雅芝則先后出演了《新白娘子傳奇》《上海灘》《京華煙云》等多部作品,并憑借劇中表現獲得1979-1985年香港十大電視明星金球獎、華鼎獎中國電視劇杰出成就獎等。

更為我們熟知的佘詩曼則先后飾演了《洗冤錄》《雪山飛狐》《十月初五的月光》《法證先鋒》《宮心計》等數十部經典港片,先后獲得華鼎獎中國最佳電視劇女演員等獎項……

這批港姐用實力證明了“硬核”港姐的內涵除靚麗的外表和氣質外,還有出眾的才華,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香港影視文化的繁榮,更成為香港女性的標志,在當時具有相當的引領意義與精神力量。

二來,港姐選舉一定程度上引領了一批優質內地選美綜藝誕生。

自“港姐風”流入內地以來,眾多內地電視臺也參照港姐賽制、節目形式等,打造了兼具地域特色與時代特色的地方選美,如廣州電視臺1988年到2008年間持續打造的綜藝品牌“美在花城”廣告新星大賽、始創于1989年的新絲路中國模特大賽等,讓選美一度成為風潮,引領一批城市選美大賽拔地而起。

△第12屆廣州“美在花城”盛典

但曾經繁華的背后,走向沒落也是不爭的事實。近年來,國內也推出多類型、多領域的女性主題綜藝,如《乘風破浪的姐姐》《女人30+》《妻子的浪漫旅行》《姐妹俱樂部》《創造101》等,它們的走紅或許能帶給港姐選美一些新的啟發。

以芒果TV推出的女團成長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以下簡稱《浪姐》)為例,目前已推出三季,以女性、成團主題為基礎,創新點則在于其勵志、富有共鳴的節目理念——呈現當代30位公眾女性的追夢歷程、現實困境和人生選擇,讓觀眾在過程中反觀自我。節目中的“姐姐們”以面對婚姻和事業的人生態度,傳遞出勇敢、自信、拼搏的姿態,重新詮釋了不被年齡定義的人生。

同樣展現新時代獨立女性風貌,“浪姐”與“港姐”僅一字之差,但差的不僅僅是女性特質、地域,更是對新時代女性不被年齡所定義的人生與理解,也是女性意識的不斷覺醒。

從節目形式到理念,《浪姐》無疑比港姐選舉單純圍繞外貌、身材,及以情景問答、才藝展示所展現的女性才華,來的更有看頭、更富有共鳴及深刻的意義。

而在傳播與表現形式上,內地選秀綜藝《創造101》等則不斷打通互聯網分發、傳播渠道,同時在節目打造上拋開傳統選秀綜藝形式,從室內到戶外,從線上到線下,從踢館等賽制創新到全流程的懸念制造……不但氛圍感拉滿,而且網感、互動性、娛樂性均更勝一籌,而這都是港姐選舉可以從中借鑒與學習的。

結語

從1946年至今,眼看香港小姐從萬人矚目到盛況難再,不但映射出了香港電視產業的興衰,也折射著香港這座昔日國際大都市的地位變遷,背后當然也離不開節目本身的因循守舊,拒絕創新。但愿多年后,當我們談論起香港小姐這個曾經響亮的文化標簽時,不再只想到泳裝旗袍、婀娜身姿,而是不斷進步、不被定義的女性風貌和開拓進取、靈活應變的香港精神。

拋開港姐本身,如何通過選美產業帶動城市旅游、休閑服務等周邊產業發展,推動城市文化產業提質升級,則是下一步可以深入的方向。選美產業與城市發展的結合會否成為疫情之下重振經濟的文旅新切口,依舊值得期待。

編審 | 時光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TVB電視廣播

  • 電視廣播:預計2024年下半年將會實現正數凈利潤,全年廣告收入雙位數增長
  • 電視廣播:預計在2024年全年實現顯著正數EBITDA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從繁華到落寞,香港小姐70年

從萬眾矚目到跌落神壇,港姐選舉及其衍生的選美產業經歷了什么?一向善于造星的香港無線電視,又經歷了什么?

文 | 文化產業評論 劉舜欣(文化產業評論作者、三川匯文旅體研究院研究員)

編輯 | 半島

《喋血雙雄》《縱橫四?!贰队⑿郾旧贰蛟S你沒有看過誕生于上世紀90年代的經典港片,但你一定聽說過以下這串熟悉而閃亮的名字。

張曼玉、趙雅芝、李嘉欣、袁詠儀……在顏值高、演技好、美貌與智慧并重等標簽的背后,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香港小姐。

當時香港曾流傳這樣一句話:最能代表香港的,不是尖沙咀的鐘樓,不是太平山的老襯亭,也不是旺角銅鑼灣,而是香港小姐。”

這場歷經70余載歷史的香港選美大賽,始于二戰剛結束在夜總會舉辦的選美活動,到90年代由香港無線電視(以下簡稱“TVB”)舉辦,成為一年一度的造星舞臺,再到如今盛況不再,少人問津,甚至被吐槽為“選丑”的“常規選美大賽”……

走向落寞已是其不爭的事實。在此背后,或許正是江河日下的香港電視產業,是不思進取、拒絕創新的香港選美乃至影視產業發展。仔細琢磨,或許能帶給我們新的思考。

一場始于香港夜總會的選美

這場曾經盛大的選美盛事歷經70余載風雨,據筆者總結,主要分為三個階段。故事還得從1946年開始說起。

1946-1973:發展初期

1946年,二戰剛結束一年,中國百廢待興。6月,香港麗池花園夜總會舉辦了一場選美大賽,成為首屆香港小姐選舉的源頭,美其名曰“選美”,但其實只是達官貴人們的一場娛樂消遣。名義上,活動由香港中華業余泳團和英空軍俱樂部舉辦,但幕后真正主辦人則為有“香港杜月笙”之稱的麗池花園夜總會老板李裁法。

彼時,佳麗們只需泳裝出場和展示儀態,即可完成比賽流程。不得不提,這一“泳裝秀”經典環節也保留至今。盡管這在當時看來有傷風雅,各界女性都被勸誡不要參賽,也曾引發不少社會輿論。

這場選美中,23歲的李蘭勝出,成為香港有史以來首位香港小姐。隨后,李蘭由此手握改變命運的金鑰匙,參與了香港抗戰結束后制作的首部電影《情焰》,及《滿城風雨》《黃飛鴻鞭風滅燭》等作品,開啟了短暫的演藝生涯。

1946年至1966年的二十年間,香港共舉辦了10屆選美比賽,之后停辦。直到1973年,香港小姐的選舉才按照世界選美的標準進行,并延續至今。

1973-1999年:黃金時期

這一階段可謂香港小姐發展的黃金時期,先后誕生了朱玲玲(1977年冠軍)、李嘉欣(1988年冠軍)、陳法蓉(1989年冠軍)、袁詠儀(1990年冠軍)、郭藹明(1991年冠軍)、李珊珊(1996年冠軍)、郭羨妮(1999年冠軍)等知名港姐。

這批港姐不僅憑借出眾的氣質、外貌與智慧奪得桂冠,而且后來也沒有辜負觀眾,用事實證明自身實力,通過參演一眾經典港劇港片,為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再度證明了善于造星的TVB“慧眼識英才”的能力。其中,也有部分港姐通過嫁入豪門、成為影后等,踏入了人生的新階段。

之所以把這一時期稱為“黃金時期”,一來因為那些年的港姐們的確實力過硬,顏值抗打,才藝足,演技夠,滿足了那個年代人們對兼具美貌與智慧的理想女性的想象與認知。二來,港姐選舉大賽質量高,創意強,大賽中常邀請如“四大天王”等明星又唱又跳,現場助陣,且評委、主持陣容強大,常年由曾志偉、鄭裕玲、陳百祥、鄭丹瑞等香港名嘴主持,大大提升了節目的娛樂性、觀賞性。

不得不提,這一“黃金時期”發展后勁也很強,甚至輻射到了千禧年后的內地影視產業。誕生于這一時期的眾多港姐盡管當年與冠軍失之交臂,但在香港電視產業沒落后,依舊憑借出色的業務能力進入內地發展,同樣風生水起。如“皇后娘娘”蔡少芬(1991年港姐季軍)參演了內地宮斗大片《甄嬛傳》,該片創下內地有史以來最強收視記錄,至今依舊風靡。

佘詩曼(1997年港姐季軍)則在宮斗片《延禧攻略》中把“嫻妃”一角刻畫得入木三分,收割大波粉絲。

1999年至今:盛況不在

這一時期,港姐選舉走向下坡路。盡管也誕生了楊思琦、徐子珊等知名冠軍,后來也參演了眾多影視作品,但除此外更多的還是默默無聞的港姐們。

△2001年港姐冠軍楊思琦,最近頻繁在抖音上做起直播

這一階段,也是港姐爭議和吐槽并存的時期。進入觀眾視野的往往不再源于佳麗的出眾,而是某某港姐的“小三傳聞”等黑歷史,2007年更誕生了被媒體號稱的“最丑冠軍”“豬扒港姐”等,處境尷尬。

△2007年香港小姐冠軍,如今轉型成為營養界的網紅

“和以前沒法比”“一言難盡”“原諒我欣賞不來”“沒有抖音一半漂亮”等冷嘲熱諷成為更多觀眾對港姐的評價。而這一階段的港姐選舉,熱度、話題度均不斷下降,水花不大,相比昔日的行業盛宴,則更像一年一度應付式的“常規操作”,艱難而不甘地維持著昔日火熱的余溫,徒留觀眾一片緬懷。

緣何沒落?

香港小姐選舉的由盛轉衰,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從外部原因看,電視產業日漸黃昏,在互聯網技術及抖音等多種新興平臺的沖擊下,港姐選舉依舊把電視端作為首要播出平臺,且香港地區語言屬性明顯,難以長久留住原有觀眾并吸引新觀眾。

再者,港姐選舉作為TVB一年一度雷打不動的王牌選秀、昔日的“造星夢工廠”,其走向衰落歸根到底也是香港無線電視發展衰落的縮影。

近年來,受市場競爭、疫情風險、創作瓶頸、運營混亂等因素影響,TVB已連續多年虧損。相關財務數據顯示,TVB在2020年凈虧損達2.81億港元,收入同比減少25%;2021年虧損則達6.4億港元。

早在2019年底,TVB就曾宣布因業務重組等原因,立即裁員350人。

體制僵化、內部幫派嚴重、藝人工資低、待遇差等問題持續揭露,成為阻礙TVB發展的一大頑疾。

曾為TVB高層的陳志云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TVB變得越來越像快倒閉的亞視,已經沒有品牌效應,只有負面效應?!罢?00個曾志偉都沒用,因為大家都覺得這個品牌負面,除非內部深入改革,整個機構的文化、定位、價值觀都改變,失去的觀眾才可能回來。”

作品方面,近年來,包括胡杏兒、鐘嘉欣等在內的四大花旦、五小花旦相繼離巢,導致TVB再沒出現過真正火至內地的小生和花旦,出圈的劇集也屈指可數。原知名演員多離巢北上,謀求更好的發展。

在此大環境中,香港小姐選美的含金量和吸引力也隨之下降。完全可以說,香港小姐的選舉與發展,和整個TVB及香港電視產業的發展是同步的,當整個電視頻道品牌效益下降,王牌節目的持續光輝也無從說起。

從內部原因來看,港姐本身的質量下降也是一大原因。身為選美大賽,美貌和智慧并存可謂硬核標準。在“智慧”的體現上,近年參賽港姐學歷上的確越來越高,但在“美貌”上,不少觀眾則感慨“長著一樣的路人臉”,和當年的天然美人不值一比。

審美固然帶有強烈的主觀性,所謂“各花入各眼”,我們沒有資格對港姐的容貌去評價高低,筆者認為,或許正是當年黃金時代的港姐過于驚艷,加之當下一批顏值不輸港姐的內地新秀悄然涌現,完全不需要港姐競選這樣的官方認證平臺去定義、輸出,導致當下港姐在對比之下黯然失色。也可能是更多觀眾把對TVB由盛轉衰的失望,連同當年熾熱的香港情結一起,埋葬到對港姐不似當年的憤懣中。

此外,節目本身十年如一日的綜藝風格,不求創新也加速了其衰落。從經典音樂、著裝服飾到節目分發渠道,當下港姐選舉都與當年大同小異,美其名曰“保持傳統”,實則不求創新。和節目一起走向衰老的,似乎就只剩下幾位老牌主持人的年齡與容顏。

港姐選舉,意義遠超想象

和港姐選舉一樣,以女性外貌、氣質、智慧等為比拼要素的選美大賽還有亞洲小姐(Miss Asia)、華裔小姐(Miss Chinese),并稱“世界四大選美大賽”的世界小姐(Miss World)、環球小姐(Miss Universe)、國際小姐(Miss International) 和地球小姐(Miss Earth)等。

香港小姐實則只是香港地區的選舉,但由于上世紀70-90年代香港經濟的騰飛,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的香港自然讓“香港小姐”的知名度也直線上升,并與香港文化融為一體,也應證了那句“香港小姐的美貌與香港經濟成正相關”的傳聞。

盡管走向衰落,但不得不說,港姐選舉堅持70余載,意義遠超想象。

一來,港姐選舉為香港文化產業尤其是影視產業的發展輸送了一批有潛力的可塑之才。

一批經典影視作品應運而出,成為培養港姐、展現才華的重要舞臺,張曼玉、袁詠儀、趙雅芝等一眾港姐均通過出演影視作品而家喻戶曉,更斬獲眾多國際影視大獎,從香港走向更廣闊的舞臺,實現了“香港小姐”和香港影視產業的雙向賦能。

港姐亞軍出身的張曼玉1993年憑借電影《阮玲玉》獲第4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1997年則憑借電影《甜蜜蜜》同時獲得金像獎和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2001年又憑借《花樣年華》獲得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

港姐冠軍出身的袁詠儀則在1993年憑借愛情片《新不了情》獲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次年又憑借《金枝玉葉》蟬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趙雅芝則先后出演了《新白娘子傳奇》《上海灘》《京華煙云》等多部作品,并憑借劇中表現獲得1979-1985年香港十大電視明星金球獎、華鼎獎中國電視劇杰出成就獎等。

更為我們熟知的佘詩曼則先后飾演了《洗冤錄》《雪山飛狐》《十月初五的月光》《法證先鋒》《宮心計》等數十部經典港片,先后獲得華鼎獎中國最佳電視劇女演員等獎項……

這批港姐用實力證明了“硬核”港姐的內涵除靚麗的外表和氣質外,還有出眾的才華,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香港影視文化的繁榮,更成為香港女性的標志,在當時具有相當的引領意義與精神力量。

二來,港姐選舉一定程度上引領了一批優質內地選美綜藝誕生。

自“港姐風”流入內地以來,眾多內地電視臺也參照港姐賽制、節目形式等,打造了兼具地域特色與時代特色的地方選美,如廣州電視臺1988年到2008年間持續打造的綜藝品牌“美在花城”廣告新星大賽、始創于1989年的新絲路中國模特大賽等,讓選美一度成為風潮,引領一批城市選美大賽拔地而起。

△第12屆廣州“美在花城”盛典

但曾經繁華的背后,走向沒落也是不爭的事實。近年來,國內也推出多類型、多領域的女性主題綜藝,如《乘風破浪的姐姐》《女人30+》《妻子的浪漫旅行》《姐妹俱樂部》《創造101》等,它們的走紅或許能帶給港姐選美一些新的啟發。

以芒果TV推出的女團成長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以下簡稱《浪姐》)為例,目前已推出三季,以女性、成團主題為基礎,創新點則在于其勵志、富有共鳴的節目理念——呈現當代30位公眾女性的追夢歷程、現實困境和人生選擇,讓觀眾在過程中反觀自我。節目中的“姐姐們”以面對婚姻和事業的人生態度,傳遞出勇敢、自信、拼搏的姿態,重新詮釋了不被年齡定義的人生。

同樣展現新時代獨立女性風貌,“浪姐”與“港姐”僅一字之差,但差的不僅僅是女性特質、地域,更是對新時代女性不被年齡所定義的人生與理解,也是女性意識的不斷覺醒。

從節目形式到理念,《浪姐》無疑比港姐選舉單純圍繞外貌、身材,及以情景問答、才藝展示所展現的女性才華,來的更有看頭、更富有共鳴及深刻的意義。

而在傳播與表現形式上,內地選秀綜藝《創造101》等則不斷打通互聯網分發、傳播渠道,同時在節目打造上拋開傳統選秀綜藝形式,從室內到戶外,從線上到線下,從踢館等賽制創新到全流程的懸念制造……不但氛圍感拉滿,而且網感、互動性、娛樂性均更勝一籌,而這都是港姐選舉可以從中借鑒與學習的。

結語

從1946年至今,眼看香港小姐從萬人矚目到盛況難再,不但映射出了香港電視產業的興衰,也折射著香港這座昔日國際大都市的地位變遷,背后當然也離不開節目本身的因循守舊,拒絕創新。但愿多年后,當我們談論起香港小姐這個曾經響亮的文化標簽時,不再只想到泳裝旗袍、婀娜身姿,而是不斷進步、不被定義的女性風貌和開拓進取、靈活應變的香港精神。

拋開港姐本身,如何通過選美產業帶動城市旅游、休閑服務等周邊產業發展,推動城市文化產業提質升級,則是下一步可以深入的方向。選美產業與城市發展的結合會否成為疫情之下重振經濟的文旅新切口,依舊值得期待。

編審 | 時光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铜川市| 枣强县| 邛崃市| 广东省| 桑植县| 清河县| 衡阳市| 潞城市| 新密市| 武胜县| 南皮县| 赣州市| 万山特区| 铁岭县| 简阳市| 达尔| 潍坊市| 正安县| 克拉玛依市| 南丹县| 吴旗县| 汾阳市| 凤阳县| 项城市| 遂溪县| 陇川县| 思南县| 安义县| 龙口市| 抚州市| 灵宝市| 洛川县| 十堰市| 汪清县| 城固县| 陆河县| 贵港市| 潜江市| 张北县| 新晃| 都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