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日前表示,當務之急是盡快讓經濟增長回歸到正常軌道。他建議明年財政政策保持適度寬松,適當提高赤字率。
王一鳴周三在香港金融管理局主辦的第十二屆中國經濟國際研討會上表示,新冠疫情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的波動率明顯增加,經濟增速低于潛在增長水平。
“如果經濟增速低于潛在增速會帶來一系列中長期影響,首當其中的就是增長機制的結構性損傷,比如資產負債表嚴重受損后,微觀主體的行為會發生變化,企業決策更趨短期化,風險偏好下降,家庭消費更趨謹慎。”他說。
其次是導致全要素生產率下降。王一鳴表示,在固定投入一定的情況下,產出的減少意味著生產效率的下降,中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提高效率應該是這個階段的核心目標。
第三是防控風險的壓力增大。他指出,如果經濟增速持續下行,但宏觀杠桿率還在上升,這就會增大經濟風險,如果經濟增速跑不贏債務增長,風險釋放的壓力會明顯增大。
王一鳴表示,近期,隨著一攬子政策的出臺和接續政策落地見效,主要經濟指標總體上呈現改善態勢,但經濟恢復勢頭仍比較弱,還沒回到合理區間。明年外部環境更為復雜,主要經濟體衰退的風險在上升,這會導致外需疲弱,預計明年出口對我國GDP的貢獻率會小于今年。今年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兩大動力,制造業和出口,這二者又是緊密聯系的,外需走弱也會導致制造業減速。
在此背景下,他強調,消費需求的恢復更為緊迫。“過去三年,我國對1.6億戶市場主體采取了很多保市場主體的舉措,生產恢復明顯好于消費。如果消費不激活,出口再回落,供需兩端的平衡難以維系,如何促進消費恢復,讓4.6億家庭消費潛力釋放變得非常重要。”王一鳴說。
在當天的研討會上,王一鳴還對明年的宏觀政策提出了建議。他表示,明年財政政策應保持適度寬松,可以適當提高赤字率。
他表示,在維持新增地方債務規模總體穩定的情況下,可以將增值稅留抵退稅制度化,延續對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此外,應優化政府債務結構,適當縮減專項債,調增一般債,增加地方支出的自主性,提高財政效能。優化債務期限結構,研究發行中長期國債。
他還指出,推動經濟增長回歸合理區間,除了宏觀政策外,更要通過市場化改革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改善預期和信心,建議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公共服務體制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和規則規制等制度型開放。
“目前來看,經濟恢復條件在增加,隨著政策進行調整,比如優化防疫措施20條,房地產金融16條,當前影響經濟的因素,比如疫情、房地產市場低迷,它們對經濟造成的沖擊會減弱。如果明年疫情能夠緩解,各項政策能夠有效發揮作用,信心得到改善,GDP增速可能達到5%以上,考慮到今年低基數的因素,增速也許會更高。”王一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