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IT時報見習記者 毛宇
編輯|錢立富 挨踢妹
2021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以下簡稱《個保法》)頒布實施,作為我國首部保護個人信息的專門性法律,《個保法》針對日常所見的超范圍收集個人信息、大數據“殺熟”、信息泄露、未經同意向第三方共享精確位置等社會關注安全問題,提出了完整的合規要求。
如今,《個保法》落地實施已有一年時間,有效提升了個人信息安全系數,筑起安全“防護網”。但是個人信息保護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目前仍有一些現象值得注意,比如眾多App的用戶協議動輒萬余字,冗長復雜遭到用戶吐槽,直呼“看不懂”;部分App仍在擅自讀取手機剪貼板內容等。
為了更好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用戶需要提升安全防范意識,企業更要從用戶角度出發,不斷提升自身合規水平。
50多分鐘才能看完
首次下載使用App時,用戶必須點擊“我已閱讀并同意用戶協議和隱私政策”后才能繼續使用。用戶協議和隱私條款在個人信息收集、使用、處理、保護等全流程的完整告知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App數據安全、合規中的重要一環。但在實際生活中,有多少用戶會仔細閱讀用戶協議和隱私條款呢?
記者隨機詢問了周邊10多位App深度用戶,結果無一例外,大家均表示“沒有仔細看過用戶協議”,他們直接選擇“同意”。
至于這樣做的原因,大家的答案也一致,“用戶協議和隱私政策的篇幅太長、字數太多,密密麻麻的,看不清也看不懂。”
記者在查看應用市場下載量靠前的App應用后發現,大多數App用戶協議及隱私政策均過萬字,意味著用戶需先同意這“萬字論文”才可使用該App。比如某汽車資訊平臺App,其用戶協議內容長達1.25萬字、隱私條款則有1.27萬字。
大多人的正常閱讀速度在300字/分鐘~500字/分鐘,按此計算,用戶閱讀完這款App的用戶協議和隱私條款,用時為50分鐘~84分鐘。難怪一些網友吐槽“能看完的人都是勇士,能看懂的人都是博士”。
少數App已提供簡要版隱私協議
App的用戶協議及隱私條款動輒數萬字,是否可以精簡呢?
一位行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個保法》出臺之前,各平臺其實都有隱私政策提供給用戶,但部分條款并沒有詳細展開說明,《個保法》生效后,企業對條款細節進行了豐富,所以篇幅更長。“平臺方為規避自身風險,從業務的角度去將很多專業詞匯串聯起來,以免因為沒有及時授權和告知引發用戶的投訴和社會監管舉報。”
App用戶協議及隱私條款字數太多、消費者難看懂的現象已引起消費者權益保護單位的注意。不久前,江蘇省消保委就提出建議,面對用戶詬病已久的用戶協議、隱私協議內容繁雜難以閱讀的問題,互聯網企業應當對復雜的協議提供重要條款的摘要或將涉及權利義務的重要條款以簡明易懂的表格圖文等形式展現,以便消費者對格式條款中重要內容實現無障礙閱讀。
江蘇省消保委消費維權公益律師夏磊曾表示,從專業的角度來說,協議是可以以更為簡潔的文字達到合規的目的;從個人的角度,動輒上萬字的隱私協議、用戶協議,普通消費者確實無力閱讀。
目前,京東、淘寶、拼多多等App除了提供完整版隱私政策條款,也提供了簡要版隱私協議。以京東為例,從“為提供服務收集使用的個人信息類型”“為提供服務申請使用的權限”等幾方面,通過圖文、表格形式將關鍵信息體現出來。
消費者權益保護部門希望更多App運營方積極行動起來,更好地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
上海市數字證書認證中心有限公司電子簽署事業部方案總監牛朋飛建議個人用戶:“一是適當去閱讀平臺所提供的隱私政策,對于拿不準的地方,可以留下截圖等電子憑證;二是在填寫平臺信息時,盡可能不填寫非必填項;三個是如果不再使用某個App,卸載之前要操作注銷賬戶這個步驟,以免日后平臺將我們遺留的信息二次販賣。”
擅自讀取剪貼板內容仍是“老大難”
除了用戶協議、隱私條款字數太長,讓人“看不完、看不懂”,個人信息保護領域中的另一“老問題”近期又引起廣泛關注。
不久前,廣州互聯網法院發布一批個人信息保護典型案例,其中一個案例涉及某App擅自讀取用戶手機剪貼板內容。法院判決認為,App運營者未向用戶主動告知便監測、讀取手機剪貼板信息,因此存在過錯,侵害了用戶的隱私權。
實際上,App擅自監測和讀取用戶手機剪貼板信息并非個別現象。
記者對時下幾款熱門App進行測試后發現,在訪問電商類App時,App會自動讀取剛剛從其他社交軟件上復制的口令信息,無須授權剪貼板,可直接打開口令頁面;而在訪問銀行類App時,如有復制銀行卡卡號行為,在進入下一個銀行App時,會自動讀取剛剛復制的卡號并跳出界面詢問是否要對該賬戶轉賬,在完成取消或者轉賬的行為后,讀取卡號的行為才會結束。
以上操作中,App并未提醒記者進行授權復制剪貼板信息的操作。而在兩類App的系統權限管理中,記者也未在顯眼位置找到關閉復制剪貼板的功能。
個人信息保護仍任重道遠,數日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白皮書中提出,要“深入推進個人信息保護、網絡信息內容管理、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保護等領域執法。”
想要充分保護個人的信息數據安全,除了監管到位之外,市場約束、行業自律、個人意識等方面都不能松懈。
排版/ 季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