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FBIF食品飲料創新
要如何定義一個新品牌的“火”?
可能是:排隊。
遙想1987年肯德基剛進入中國時,北京第一家門店門庭若市的盛況仍在眼前。
再后來,人們排隊的對象一變再變,但是這個行為卻從來沒有消失。喜茶在上海第一家門店開業當天,需要排五六個小時;茶顏悅色進南京,5個小時的長隊登上熱搜。而隨著數字化、規模化的布局,喜茶一步步緩解了“陣痛”;茶顏悅色,在湖南市場外的擴張始終比較謹慎。
如今,“排隊”的故事在來自廣西的茶飲品牌——阿嬤手作身上重演,但是場景從線下轉到了線上。2022年2月3日阿嬤手作上海第一家門店開業,最多的時候,等待五六個小時都是可能的。因此有不少白領選擇“上班點單,下班喝”。

最近,阿嬤手作的等待時間已經大幅減少,但我們在工作日隨機打開點單小程序,發現前面一百多個訂單還是常態。

目前阿嬤手作在上海已經開出3家門店,最近第三家環貿iapm門店剛剛正式營業,又引起了一波排隊潮。雖然“上海人日常活動:排隊”是出了名的現象,但在新茶飲越來越內卷的當下,阿嬤手作的橫空出世似乎也很難用“上海人愛排隊”一語概之。
前不久,FBIF探訪了阿嬤手作上海港匯恒隆廣場店,借此機會帶大家走進阿嬤手作的世界,來看看它是如何在新茶飲品牌中破局的。
一、“廣西之光”,要改變奶茶行業半成品天下
很多上海人第一次聽說阿嬤手作,可能是因為今年兩次曝光的A輪和A+輪融資,Manner咖啡的入股,讓其走出茶飲圈進入更多人的視野。
但是在進入上海前,它早就被不少人稱為“廣西之光”,這個說法,是不是有廣西的“茶顏悅色”那味了?
這個2018年才在廣西南寧開出第一家門店的新茶飲品牌,如今已經擁有二十多家門店,據悉,深圳門店月均營業額超過百萬。
如果Manner咖啡等品牌打響了“精品咖啡”的概念,阿嬤手作則多少有點精品奶茶的意思。

阿嬤手作曾在其公眾號中提到,它要“改變奶茶行業半成品天下”。
在原料上,阿嬤手作選用了眾多廣西特色本土原料,如水牛奶、荔浦芋頭、巴馬糯米、山黃皮等,以突出原料的獨特性和天然性。在制作工序上,為了保證每天出品的新鮮,阿嬤手作是現場熬煮的,比如黑糖珍珠需要熬煮1個多小時,一次只能熬60杯,招牌產品米麻薯奶茶需要用巴馬糯米蒸煮40分鐘之后,通過機器打碎,再經過手工人力不斷攪打。[2]

阿嬤手作的門店選址大多數都選在了城市中心的大型商圈,門店風格以木質庭院風為主,在周邊一眾潮流品牌中,顯得格外不同。
除了標準門店,阿嬤手作還打造了概念店,比如深圳的「阿嬤手作·學堂」可以作為兒童手作學堂,每周末開課,教小朋友體驗制作奶茶,還會為小朋友專門提供限定mini杯的茶飲;上海新天地的「阿嬤手作·珍藏」則搬來了中古家具,打造出中式“家”的氛圍感。

阿嬤手作上海店僅通過小程序點單,可能是港匯恒隆已經開了一段時間,去線下門店時,會發現現場點單等候的消費者較少,大多數是在線上點單后過來領取。
阿嬤手作在每一家門店里都設置了雙吧臺,除了普通茶飲店的制茶區,還有熬煮區,店里四五十歲的煮茶師“阿嬤”們會在現場熬煮珍珠、切冬瓜、攪麻薯......阿嬤手作的slogan是“你看到的和你看到的一樣真實簡單。”給人一種親切感和真實感。

從定價上來看,阿嬤手作單品大多在20-30元區間內,只有兩款超出30元,與降價前的喜茶相似,在品牌定位之下整體是比較合理的。但以個別單品來看,比如罐裝水牛乳茶的定價在19-25元之間,超出了很多人的心理價位。

從阿嬤手作的擴張路徑來看,它有著不小的野心。在南寧、柳州開店后,它沒有跟茶顏悅色一樣持續性地深耕本地市場,進一步打造“廣西之光”的品牌設定,而是很快就選擇先進入深圳,又開到上海,往一線沖。

然而,要成為全國性茶飲品牌,阿嬤手作遇到的挑戰也很多,比如供應鏈壓力、手作模式的運營效率等。
首先,阿嬤手作使用的很多原料都是有地域特色的,比如水牛奶是廣西本地奶源,離沿海或其他內陸地區都距離較遠,除了成本更高外,保質期只有7-9天,非常考驗冷鏈運輸能力。
其次,雖然阿嬤手作的大部分底料可以按照sop提前預制[1],但仍然讓門店員工壓力很大,以上海目前至少1.5個小時的等待時間來計算,每天的供應往往也難以滿足實際需求量,常常因為小程序爆單而讓一部分消費者失去熱情。
在小紅書上,有消費者到剛開的上海環貿iapm體驗后表示,第一次到店時,感受到排隊比較混亂,工作人員已經疲憊地講不清楚規則。
此外,手工工作耗時,對員工的操作要求也更高,在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有不少消費者表示,阿嬤手作的產品整體是不錯的,但是多次嘗試后會發現出品不夠穩定。
這些,也是新茶飲要走手作模式注定面臨的難題。
二、手作,作的是什么?
想講好“手作”這個概念的,不只有阿嬤手作。
2021年,喜茶在深圳開了家3層樓的“手造店”,一下子推出了50余款手造新品,僅在該店售賣。一樓是以喜茶熱門單品為靈感的手炒冰區,二樓是以“手造”形式做經典產品延伸,三樓手造茗茶涵蓋純茶和特調兩大系列。

而在工業化程度更高的預包裝食品中,handmade、craft等概念也被越來越多人關注。比如英國《中產階級生活指南》中位列金字塔第二的Burts薯片,始終堅持真人手工烹制,每包薯片的背后都能溯源:土豆是誰種的、這包薯片是誰炸的。

在工業化社會,為什么“手作”這個概念反而越來越被頻繁提及?
一方面,相比于市面上越來越同質化的產品,“手作”代表一種對個性化、差異化的追求。在工業化的塑形之下,人們在生活的更多時候會講究效率,人力、匠心反而成了稀缺資源。
當人們發現越來越多餐廳開始用預制菜提高效率,很多中式點心是從工廠做成半成品冷凍后送到各個門店時,也一定會有一群人希望吃到真正由大廚烹飪、手工現烤的菜肴和點心,它們的原料可能錯過某個節氣就不再有,口味咸淡也可能隨著制作人的狀態而變化,但它們更難得。
然而,我們常見的平價日用快消品被做成“昂貴”的手工藝品,很多人是難以接受的。我們需要認識到的是,工業化和傳統工藝并不一定是“新舊”對立的關系,而是可以被探索出越來越融合的路徑。
因此,品牌也可以用“手作”的方式,做更商業化的產品,讓手工作品成為手工產品。這也是為什么英國的Burts薯片能賣到全球二十多個國家、澳大利亞的賓得寶可以始終堅持手工釀造并出現在各國的超市貨架。

另一方面,“手作”也是一種更加充滿人文精神的表達。
手作未必是花哨的,甚至可能是樸素的,但是它能讓人感受到制作者的用心。同時,手作產品不僅代表了樸實的生活美學,還蘊含了職業精神。比如“嚴謹、精準”這兩個詞看起來像是在描述機器、AI,但是還可以被用在日本“壽司之神”小野二郎身上,其中原因就在于它們在“手作”里的含義是有溫度的,它代表了手工藝人的匠心。
這也是在新茶飲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人工小料香精品種越來越多時,品牌可以講出的新故事。
三、新茶飲“內卷”,阿嬤能靠“手作”破局嗎?
回顧奶茶走過的歲月,從早期的臺式珍奶、港式奶茶,到新茶飲的水果茶、奶蓋茶,近幾年,新茶飲的迭代速度越來越快。
從茶飲1.0、2.0,到3.0,茶飲難做之處,很大程度上在于很難形成自己的壁壘,可能今天消費者選擇了喜茶,明天就會選擇另一家,新鮮感也是消費者做出消費決策的一大因素。
于是,奶茶變得越來越像粥,包裝造型花樣百出,品牌不僅要做好一杯茶,還要學會搞周邊。
如今,對于茶飲品牌來說,手工現剝水果已經成為基本要求,原料不僅要新鮮還要特別。越來越多人在思考,新茶飲的邊界到底在哪里,它有門檻嗎?當第一梯隊的喜茶、奈雪的茶也在面臨挑戰時,新品牌能怎么辦?

我們可以預見的是,阿嬤手作未來也會面對匠心與商業的“矛盾”。比如隨著門店數量增加,每個門店的服務能否保證在同一個水平,品控穩定性能否保證。
此外,阿嬤手作的品牌形象未深入人心,卻已經開始面臨茶顏悅色等品牌的問題,“跟隨者”很多。我們發現,在很多城市有不少主打“手作”概念的茶飲品牌出現,且出品與阿嬤手作非常相似。如果不快速擴張打出品牌聲量和壁壘,很容易被粗暴地“復制”,最終很有可能會被過早地消耗“手作”這個概念。
回到阿嬤手作的初心,它“要改變奶茶行業半成品天下”,讓消費者感受到,他們喝到的小料是阿嬤們現熬的,其實是用一種更加現代的方式來傳遞傳統的匠人文化。
同時,依托于廣西等充滿地域特色的原料和美食制作工藝,阿嬤手作還可以通過品牌影響力的打造,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傳統的美食文化和制作工藝。
阿嬤手作在廣西南寧這個據稱是“奶茶最內卷的城市之一”的地方破卷而出,似乎并沒有靠多少花活或是創意,而是聚焦在產品和體驗本身。但要想進一步驅動韌性增長,在哪些地方快,哪些地方慢,可能是阿嬤手作需要更多去思考的。
參考來源:
[1] 《南寧阿嬤手作創始人鄧倩:做簡單的事情,容易活更容易死!》,2022年4月12日,茶飲解決方案專家 伍哥
[2] 《在深圳18500+家奶茶店中強勢出道!阿嬤手作,絕》,2022年9月25日,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