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馬悅然 侯瑞寧
68年光伏史上,中國光伏企業首次創造了硅電池效率的最高世界紀錄。
11月19日,在第十六屆中國新能源國際博覽會暨高峰論壇上,隆基綠能(601012.SH)宣布,已收到德國哈梅林太陽能研究所(ISFH)的最新認證報告,隆基綠能自主研發的硅異質結電池轉換效率達26.81%。
“世界太陽能之父”、新南威爾士大學教授馬丁·格林當日通過視頻宣布,這是目前全球硅基太陽能電池效率的最高紀錄。
這也是繼2017年日本公司創造單結晶硅電池效率紀錄26.7%以來,時隔五年誕生的最新世界紀錄。
單結光伏量產的終極效率:向27%靠攏
據界面新聞了解,從2021年6月至今,隆基綠能的高效晶硅異質結電池研發團隊,多次刷新了硅異質結電池世界紀錄,使得隆基綠能的電池效率絕對值增加了1.55%。
近一個多月內,隆基綠能分別以26.74%、26.78%、26.81%的效率,三次刷新硅太陽能電池效率紀錄。
隆基綠能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徐希翔表示,2017年,日本公司創造了單結晶硅電池效率紀錄26.7%,是使用異質結+IBC的復合技術所突破的。
隆基綠能的新紀錄使用了異質結技術,從24.7%、25.1%的基礎上提高至26.81%。徐希翔稱,隆基也在做異質結+IBC技術,未來效率還將進一步提升。
發布會后,隆基綠能創始人、總裁李振國在接受界面新聞等媒體采訪時表示,單結晶硅電池理論效率在29.4%。單結晶硅電池發展至今, PERC技術路線大概率會在24%左右的轉換效率止步。
李振國稱,量產電池轉化效率每提升1%,意味著降低系統成本約4%。
“下一代光伏技術無論是TOPCon、IBC或異質結等,今后三年均會實現26%-27%的量產效率。”李振國稱,這在技術上難度不大,關鍵是如何低成本實現。
TOPCon、IBC、異質結都屬于N型技術,被認為是下一代電池主流技術。N型電池具有轉換效率高、雙面率高、溫度系數低、載流子壽命更長等優點。
李振國認為,從投資收益上看,TOPCon技術路線降本空間可能更大,但目前并不理想,設備投資成本相較PERC高出30%-40%;異質結技術在生產過程中因低溫影響,需使用透明導電膜,會導致成本更高。
11月2日,隆基綠能在杭州正式推出了基于HPBC電池技術的全新組件Hi-MO 6系列產品,以用于分布式應用場景。
隆基綠能的數據顯示,HPBC電池的標準版量產效率突破25%,疊加了氫鈍化技術的PRO版,效率可超過25.3%。
此前市場認為,HPBC電池技術是基于P型的IBC技術。當時,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表示,這是一種曲解,HPBC電池技術是復合鈍化背接觸電池的簡稱,為隆基綠能獨創,由隆基命名。
19日,李振國進一步解釋稱,隆基的HPBC是P型TOPCon技術以及IBC技術的融合結果,更大的好處是美觀,可與自然和建筑美學相結合。
李振國稱,隆基并沒有將HPBC電池技術定義為光伏的終極產品。單結光伏的終極產品,量產要向27%的轉換效率上進行靠攏。同時,未來5-10年內,雙結電池也有開發空間,有可能達到40%的實驗轉換效率,30%-35%的量產效率。
“在電池技術上,隆基對于N型、P型沒有設限。”李振國表示,公司更多是從客戶角度出發思考價值。他認為,未來HPBC技術路線升級版也有潛力做到26.5%的轉換效率。
光伏行業非技術成本仍高
“過去十幾年,光伏技術進步和成本降低超過了大家的想象,甚至超乎了從業人員的想象。”李振國稱,這為能源轉型、為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奠定了基礎。
他提出,從技術角度看,光伏在全球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已成為最便宜的電力能源。中國光伏行業非技術成本太高,導致上網電價比較高。
李振國提出的非技術成本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地方政府收取的土地租金和稅費;二是資金利率成本較高;三是電力外送線路等其他成本。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非技術成本發生的實際受益人,如地方政府、金融機構,電網等,均參與到了經濟內循環。”李振國稱。
2020年,中國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碳中和問題形成共識的速度,超乎預期。”李振國稱,這使得市場迅速涌動,但產業鏈沒有做好充足準備,導致近兩年產業鏈內部存在不均衡。
李振國認為,原材料短缺是階段性的,過剩會成為常態,未來產業鏈一定會回歸到正常、理性的狀態。屆時,光伏對能源轉型將不僅是概念上的支撐,而是全球實現碳中和目標的現實支撐。
對于“危機感”,李振國此前曾表示,隆基綠能未來面臨的兩大挑戰是超出認知的黑科技,以及自身組織發展。
“經過發展后,現在這兩方面危機感變弱了。”李振國認為,目前行業最大風險來自于中國非理性的資本市場。
“當前對光伏企業過度扶持,有可能導致未來行業洗牌時,會付出巨大的代價和困難,這也將是行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李振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