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查沁君
“我們在教育領域有兩大痛點,一是中小學的信息化課程基本上成為了微軟培訓班;二是中國有2000多個高校設有計算機專業,但都在教同學們怎么用計算機,而不是怎么造計算機。”
11月16日,在2022年信息技術自主創新(下稱信創)高峰論壇之教育生態大會上,龍芯中科技術股份有限公司(688047.SH)董事長胡偉武表達了上述觀點。
對此,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陳兵教授也認為,在信創背景下,基礎硬件、操作系統、中間件等都要實現國產替代,突破軟件核心里面的“卡脖子”問題。
“尤其是近期二十大報告重新聲明了科教興國戰略,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單獨成章進行一體部署,產學研用的結合更加明確了。” 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張福新稱。
一方面,信息產業面臨的快速發展,跟以前已有的結構相比會有很多變化;另一方面,在產業升級的大背景下,人才需求矛盾尤為突出。去年軟件人才需求缺口超過百萬,很多企業急需信創人才。
從高校的角度來看,以南航為例,其整個人才培養思路有一些新變化。陳兵介紹,特別是強調和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的深入溝通,在培養模式上該校提出三方聯動、三鏈融合、三位一體的實踐模式。
具體來講,即在國家工信部和江蘇省的支持下,由企業、高校聯合創建平臺,比如南航和龍芯建的英才班,和華為建立的智能基座等。
“除了合作模式的變化,更重要的是人才培養方案要融入進去,包括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支撐條件等,都要跟企業進行深度融合。”陳兵稱,培養方案要根據行業的發展需求、技術的演化趨勢,結合學校的辦校定位,實現信息產業驅動的人才培養。
河海大學也分享了相關人才培養的經驗,比如將電氣專業和計算機專業合成一個班做試點,先培養兩年,學生既學習電氣知識,又學習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兩年之后再分流到各個專業。通過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學科交叉,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重構。
“學生還必須要具備系統能力。”陳兵稱,由于當下的計算機工程發展趨勢是往綜合化、智能化、軟件定義化的方向發展,所有軟件系統都要連接起來,獨立系統很難生存,這對現有人才體系的培養提出了挑戰。
一是要從系統的高度、多維度開展研究和構思;二是能夠綜合運用多種知識進行工程實施;三是在運行過程中不斷地優化迭代,來尋找系統的平衡性。
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副主任武永衛認為,系統能力的培養應該從自主技術與實驗教學兩方面進行拓展和深化。
首先,系統能力的培養應該更加重視技術體系全面性,在此基礎上,有必要與國產自主技術進行緊密結合。其次,系統能力的培養必須以實驗教學為主要的突破方向。“沒有合理有效的實驗實訓能力培養,就無法落地。”武永衛認為。
會上,武永衛還介紹,教指委決定組織一批系統能力培養有優勢的高校,編寫基于自主指令系統的系統能力系列教材。
該系列教材基本覆蓋了匯編語言、計算機組成操作系統和編譯原理等計算機專業核心課程教材,內容側重于教學實操。該系列教材均為不同高校與龍芯中科合作編寫,預計在2023年陸續完成全系列教材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