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氪新消費 沐九九
編輯|黃曉軍
還記得來伊份嗎?
作為“國內休閑零食第一股”,來伊份巔峰時期每年銷售額增速高達50%以上,且連續多年紅遍上海灘,門店數量更是高達超2000家。
但近年來,來伊份業績明顯有些差強人意,甚至多次傳出掉隊的聲音,而這個零食大王似乎也有意將經營重點放在其它賽道。最近,企查查數據顯示,上海滬威酒業有限公司成立,其恰好是由來伊份公司全資控股。
入局酒類,來伊份能借此破局嗎?
01 國內渠道新創造者,來伊份崛起
來伊份是曾轟轟烈烈輝煌過的。
上世紀90年代,盡管大批外資零食品牌進入中國,但由于外資品牌多數價格昂貴,市場上仍然以集市攤販為主。它們沒有品牌,甚至沒有包裝,全靠品類多以及價廉取勝。
然而這類攤販存在許多問題,比如它們只在集市日售賣,日常購買不方便,同時沒有衛生保證,食品安全存疑,以及攤位流動性頻繁,售后問題難以保障等。因此,在商超和集市攤販之間,迫切需要新的模式來解決這一缺口。
彼時,施永雷和郁瑞芬夫妻正經歷冰淇淋創業受阻,決心轉型將炒貨確定為未來發展事業。為此,郁瑞芬還特意從上海跑到浙江天目山找師傅學了3個月,然后帶著天目山的山核桃回到了上海。
1999年,施永雷在上海最繁華地段開了第一家門店,取名“雷芬”(后更名為“來伊份”),主營山核桃。僅開業當天,來伊份1500斤密制核桃仁就被一搶而空,甚至第二天中午門口還排了500米的長隊。
看到這一模式的市場潛力后,施永雷夫婦開始搜羅全國各地的零食,決心將好吃的引進來。隨后,來伊份陸續有了豬肉脯、炭燒腰果、奶香花生、開口松子等多品類產品,在上海深受到追捧。而來伊份的商業版圖也就此展開,很快在上海開了4家門店。
然而,剛成型的來伊份就遭遇非典。彼時,大批門店關門,食品餐飲行業更是遭遇寒冬,此時施永雷看中低租金,不僅不關店,反而逆勢而行,加速擴店。據統計,在非典之后,來伊份門店從原來的4家增加到88家。
2006年,在上海門店趨于飽和后,來伊份又開始走出上海,嘗試開拓江蘇市場,并在這之后陸續登陸江浙滬地區,擴張開店。在這過程中,來伊份始終堅持直營擴張模式。過往的經驗讓施永雷相信,直營是擴張最好且最安全的途徑。在當時,加盟商不賣品牌產品的現象比比皆是,而在當時移動互聯網普及度較低的年代,難以對加盟店有效管理,且商企巡店成本過高,這些問題都讓來伊份長期堅守直營模式。
也正因如此,來伊份收獲了大批忠實的消費者,2011年來伊份營業收入高達25億元,已然成為國內最有實力的休閑零食企業,2012年,其直營門店更是高達2558家。到了2016年,來伊份更是頭頂“中國休閑零食第一股”的光環,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一時風光無限。
02 “后浪”推“前浪”,來伊份巔峰不再?
出道即巔峰,是來伊份留給時代的答案。
2016年,來伊份營收達32.37億元,同比增長3.51%;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1.34 億元,同比增長1.9%。盡管營收和凈利潤雙增長,但其增速都很低,且大不如以前。即使在之后幾年,來伊份營收增長速度也是逐年下滑,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分別為12.35%、7.01%、 2.86%和0.59%。
而橫向和競爭對手相比,來伊份也明顯落后。同樣在2016年,三只松鼠只花了4年時間營收就突破50億元,而鹽津鋪子當年營收也同比增長30.88%,兩者都遠超來伊份。來伊份的退步,其主要歸結于公司保守的經營模式。
事實上,早在2006年左右,國內就陸續出現了和來伊份模式相同的競爭對手,它們多數在來伊份大本營上海之外的市場扎根。比如,良品鋪子選擇了武漢作為根據地,百草味更是在3年前就在杭州下沙大學城開設了第一家門店。
反觀來伊份,盡管在2006年開始走出上海,并陸續遍布江蘇、浙江、北京、江西等多個省市,但直到2016年,其銷售收入仍有90%依賴于江浙滬地區。
更重要的是,相對來伊份慢且穩定的直營模式,競爭對手們利用加盟模式奮起直追,能夠快速搶占市場。比如在2012年,良品鋪子在獲得融資后就開始開放加盟,并利用互聯網進行終端門店管理。僅幾年時間,良品鋪子加盟店從0增長到超1400家。當然,保守直營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來伊份錯過了線上發展的機會。
事實上,早在2011年來伊份就成立了電子商務公司,并同步推出了自己的官方商城和移動APP,開始布局線上業務。
然而在公域流量獲客成本低的當時,與其相悖的私域模式,明顯只是小石投進大海,效果有限。比如,在來伊份移動APP能夠為其帶來4.5%的營收時,三只松鼠依靠線上收入獲得的收入就已遠超來伊份十倍不止,僅天貓一個平臺的日訂單量就高達數萬。
抓住電商紅利后,三只松鼠成立僅7年就突破100億元的營收,遠遠將來伊份甩在身后。
03 來伊份謀變,惡補線上與品牌升級
好在失誤之后,來伊份開始有意識糾錯。
早在2016年左右,來伊份就在保持線下直營模式優勢的基礎上,加強特許加盟模式的市場開拓,并于第二年擴大加盟業務,且推出以加盟發展為主的“萬家燈火”計劃。截至2021年12月31日,來伊份門店總數達3488家,其中1294家為加盟門店,加盟占比接近40%。與此同時,來伊份還在惡補線上業務。
近年來,來伊份持續推進智慧零售,圍繞消費者需求,融入數字化、智能化的技術,打通線下線上流量,實現新零售運營。比如,來伊份發揮線下社區門店的優勢,探索以門店為基礎,一店一社群、店長即團長的社區團業務,并于2019年11月上線社區團業務。該年年底,該業務銷售額就突破300萬元,訂單數突破20萬單,累計使用的會員用戶數超過32萬人。
除此之外,在諸多零食品牌過時的情況下,來伊份還在致力于推進品牌升級煥新。
在品牌IP形象上,來伊份于2019年打造了“伊仔”品牌 IP,并創作原創3D動畫片《超級伊仔》,并在央視、新媒體等多平臺播放。在打響知名度后,來伊份又結合孩子的喜好,衍生出“伊仔周邊”“超級伊仔嘉年華”等主題活動,進一步豐富了品牌形象,創新銷售場景。當然,最重要的是,公司有意通過拓寬新品類尋求第二增長曲線。
一方面,在產品上,來伊份不斷創新品類,推出了百年好核、芒太后等100多種新品。同時,來伊份還啟動“新鮮零食” 品牌戰略,通過采用“中央廚房式供給” 保證產品口味新鮮,并提出“原料優鮮、技術保鮮、包裝鎖鮮、配送領鮮、產銷爭鮮”五大標準,打破零食與主食的明確界限。
另一方面,來伊份在積極尋求跨界。目前,來伊份的跨界包括但不限于咖啡、氣泡水、醬酒等流行品類。在2020年,來伊份推出首款氣泡水“湃湃檸”;2021年又推出咖啡品牌“來咖啡”。
而在所有跨界中,尤以酒類最為突出。事實上,2020年來伊份就推出了“醉愛”系列醬香型白酒。而在這之前的幾年,來伊份就已經在茅臺鎮收購了一個酒廠,只是在正式公開出售之前,僅作為企業招待酒和禮品酒罷了。
值得一提的是,來伊份跨界酒類似乎帶給了品牌新的轉機。在進軍白酒市場以前,來伊份股價一直處于波動低迷的狀態,而在宣布入局后,其股價一路狂飆,多次漲停。
04 寫在最后
也許來伊份現在稍微落后了些,但正如業內人士所說,來伊份補齊線上短板只是時間問題,且在今天線上流量成本變高的情況下,線下將成為主要競爭市場,而來伊份始終堅守的線下市場,有望能夠為其提供底盤核心支持。除此之外,在新消費需求下,整個零食行業迎來升級和調整,品牌升級,尋找第二增長曲線已成趨勢。目前,來伊份在這方面顯然已初見雛形,但具體能夠走多遠,還是個未知數。
參考資料:
《利潤率遠低于同業,來伊份為什么不香了?》
《零食市場國產品牌的起起伏伏》
《來伊份,“零食第一股”掉隊了?》
《來伊份惡補線上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