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張熹瓏
廣東最新外貿成績出爐。11月16日,據海關廣東分署統計,今年前10個月,廣東外貿進出口6.83萬億元,增長1.9%,以19.7%的占比穩居全國第一。其中,出口4.39萬億元,增長6.8%;進口2.44萬億元,下降5.9%。
貿易市場方面,東盟為廣東第一大貿易伙伴。報告期內,廣東對東盟進出口1.1萬億元,增長10%;對美國、歐盟和中國臺灣進出口分別增長8.6%、8.2%和3%;對中國香港下降9%。
從貿易方式來看,前10個月,廣東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6.5%,增速較廣東整體快4.6個百分點,占廣東進出口總值的54.8%;加工貿易進出口下降2%,占25.8%;保稅物流增長6%,占16.2%。
一般貿易方式進出口額的增長意味著更多本土品牌商品出口海外,企業擁有更多市場主動權和盈利空間。在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的過程中,廣東的鋰電池、新能源汽車和手機正加速出海。
“總的來看,廣東外貿處于穩定緩慢恢復狀態。總量仍保持全國第一,出口略好于進口,既體現了制造業大省的地位,也顯現出內需不足的問題。”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表示。
鋰電池和新能源汽車加速出海
新能源產品無疑是出口中表現最亮眼的。數據顯示,1-10月,廣東出口機電產品增長3.6%,占廣東出口總值的66.6%。其中,電動載人汽車增長2.7倍,太陽能電池和鋰離子蓄電池分別增長37.1%和47.8%。
彭澎告訴界面新聞記者,新能源產品大漲,這既是全國的現象,也體現廣東在新能源市場中居重要地位。
一直以來,廣東是國內重要的汽車市場和新能源基地。阿里巴巴國際站數據顯示,前三季度,阿里巴巴國際站南粵大區的重點行業GMV(商品交易總額)均呈現增長趨勢,其中新能源行業增長134.7%、汽車零配件行業增長27.6%、機械行業增長14.9%。
隨著比亞迪、廣汽埃安等龍頭品牌壯大,以及小鵬汽車等新勢力的崛起,走在廣東新能源領域前頭的兩個城市——深圳、廣州相關新能源產品的出口增速也遠超省內平均水平。
前三季度,深圳市鋰離子蓄電池出口400.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75.2%。其中,9月份出口規模創下歷史新高的62.4億元,增長65.3%,自2020年7月起已連續27個月保持增長。
民營企業貢獻了主要力量,出口占比近八成。前三季度,深圳市民營企業出口鋰電池318.7億元,增長75.9%,比重達到79.6%。
而同期廣州出口鋰離子蓄電池27.74億元,同比增速41.2%;出口太陽能電池3.86億元,同比增速57.6%。
除了兩位“一哥”,珠三角甚至非珠地區在鋰電池出口方面亦有不錯的表現。例如佛山和肇慶前三季度鋰電池出口分別為5.13億元、8879.1萬元,增速32.7%、42%;非珠三角地區的河源、韶關分別達到2.17億元和5199.5萬元,同比變動28.2%、32.7%。
近年來,隨著消費電子產品、電動車、新能源等行業飛速發展,鋰離子電池迅速成為電池市場首選,被廣泛應用于相關場景。
現時國內鋰離子電池商家集中在深圳、東莞、廣州一帶,也帶動其線下產業布局。例如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廣東存續、在業的新能源汽車企業達到7萬余家。
比亞迪、廣汽埃安的交付量長期“霸榜”。11月16日,比亞迪第3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發布,成為首個達成300萬輛新能源汽車里程碑的中國品牌。
今年10月,比亞迪汽車銷售21.8萬輛,同比增長142%,單月銷量再創歷史新高,并已連續三個月登上國內新能源車銷量排行榜榜首。根據公司財報,第三季度實現歸母凈利潤達到57.16億元,創單季新高。
廣汽埃安也在快速追趕。1-10月,埃安累計交付量達到21.24萬輛。11月3日,廣汽埃安發布全新一代高端純電專屬平臺AEP3.0,官方號稱在平臺技術方面全面超越特斯拉。
目前,廣東新能源汽車加速“出海”,正加快搶占國際市場先機,也將進一步帶動廣東從汽車出口大省轉變為新能源汽車出口大省。
以廣州為例,前三季度,廣州電動載人汽車出口8.13億元,增速255.1%。其中純電動乘用車出口4.73億元,同比增長130%。純電動客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呈爆發性增長,出口增速分別為7205%、1323.8%,金額分別達到2.36億元、4027.3萬元。
另一出口呈現旺盛趨勢的產品為手機。前三季度,廣東出口手機1792.2億元,同比增長7.9%。
作為全國手機品牌基地,坐擁華為、OPPO、榮耀等手機品牌,深圳手機出口自然表現不菲。前三季度,深圳出口手機1116.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4.4%。其中,9月份出口315.6億元,增長83%,已連續6個月保持增勢。
其中,深圳外商投資企業出口手機839.9億元,增長36.5%,占75.2%;民營企業出口236.6億元,增長42.3%,占21.2%。
不管是鋰電池還是手機,香港都是重要的目的地之一。一直以來,香港都是內地鋰離子電池最大的轉口貿易地。對于深圳來說,香港亦是最大的手機出口市場。前9月深圳對香港出口手機848.9億元,增長14.9%,比重達76%。
進口“冰火兩重天”
相比出口額節節攀升的新能源產品,家用電器卻有大幅下滑。前三季度廣東家電出口額為2201.8億元,同比變動-10.4%。據廣東海關分析,由于上半年以來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導致家電企業經營成本上升,對家電企業毛利率影響較大。
國際形勢和疫情是另一重影響因素。珠海科力通電器有限公司業務員鐘曉恩告訴界面新聞記者,今年面向俄羅斯的出口有所下滑,美國關稅也有影響:“目前十月份的產能跟去年差不多。本來計劃今年要有增長,現在能維持跟去年差不多的銷售額就不錯了。”
科力通電器主營紅酒開瓶器、胡椒研磨器、起泡器等小家電產品。面向中東、南亞、美加、俄羅斯和歐洲等地區出口。
疫情之下,國外和國內的貿易往來也困難重重。以科力通電器最重要的貿易平臺之一廣交會為例,今年廣交會依舊線上舉行,但效果不佳。
“我們發了邀請給老客戶,但大家有時差,而且外國客戶可能還沒完全適應直播方式和隔著屏幕交流,點擊量不高,互動也很少。”線上直播的效果并不好,鐘曉恩提到,每場點擊人數最多只有兩位數。
而在進口方面,數據目前還未回暖。1-10月,廣東進口2.44萬億元,下降5.9%。其中,進口農產品增長12.6%,進口機電產品下降8.2%。
整體機電產品進口下降趨勢下,半導體制造設備進口增長45.2%,呈現“冰火兩重天”之態。
彭澎認為,這說明了廣東在高科技尤其是核心技術上仍有短板。而在普通機電產品方面,廣東的優勢已經比較明顯,甚至是出口大省了,部分替代了傳統產業如服裝、玩具、塑料制品方面的出口,后者轉移去東南亞較多。
“廣東產業結構有一定上升調整,但主要優勢是在中端技術產業,高端技術產業仍有上升空間,農產品、原材料對外依賴度仍然較大。”彭澎評價道。
(文中鐘曉恩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