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解局
在日本,有這么一種酒店。
它有階梯式的大樓,有電梯,還有明亮的前臺、沙發和電視,似乎就是個尋常酒店。
然而,這里住的是不在人世的死者。
他們在這里停靈,直到送入火葬場,入土為安。
這便是日本獨一無二的“遺體賓館”。
01 逝者之所
顧名思義,遺體賓館是專門為死者提供服務的場所。
它的功能有點像醫院的太平間,用于存放遺體。但又比醫院太平間的存放時間更長、更專業。
在日本,從一個人剛去世開始,前來運送遺體的人員就會詢問家屬“把尸體送到家里還是遺體賓館”。
如果選擇后者,那么逝者很快會被送到賓館,躺在預定的棺材里,隨后在賓館停放一段時間。
這些賓館都有冷柜,可以儲藏遺體,以免滋生腐敗。
如果家屬不需要冷柜,賓館也可以在棺材里放入干冰,在常溫的房間里停放。
屆時,逝者的家屬也可以到賓館架設的靈堂進行守靈和哀悼活動。
不少賓館還會給家屬提供守靈過夜的洗漱用品,就像普通酒店一樣。
某位逝者在賓館的葬禮
如果家屬同意,賓館甚至可以為逝者提供化妝、請僧侶布施、舉辦簡單的葬禮、邀請親友進行悼念的服務。
最后,賓館還會提供專門的車輛將逝者運到火葬場,退房結賬。
在火化之后,逝者便可以被送入墓地,或者納入骨灰盒受到供奉,塵埃落定。
如果只是停放尸體,遺體賓館每天的費用在1萬到5萬日元之間(約合500元至2500元人民幣)。
如果加上運輸、葬禮等服務,往往可以享用20萬到45萬日元之間的套餐。
這個費用,比起殯儀館動輒百萬日元的價格來說,要劃算得多。
遺體賓館在當下的日本也不愁沒有生意。
大阪一家30年的老酒店改成遺體賓館的新聞
2014年,遺體賓館還只存在于川崎這種中小城市。
如今,大阪、橫濱、東京等大城市也都出現了大量的遺體賓館。
甚至一些老字號酒店也轉型變成了同類賓館。
很顯然,遺體賓館在日本有不小的市場。
02 遺體賓館為何大火?
日本遺體賓館,為何火了起來?
答案無非以下兩點。
一是日本的喪葬習俗。
日本人去世后,家屬會將靈柩停放1到4天,為死者舉行供奉儀式,請僧侶誦經,由逝者生前的親友舉行葬禮,最后再將遺體送到火葬場。
這個停靈、舉辦儀式的場所,往往就是逝者的家。
如果不在家中為死者舉辦葬禮,請上一大堆親友,會被認為“無禮”。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日本家庭不會選擇在家中舉辦葬禮。
因為他們的居住空間比以往大大下降,越來越多的家庭失去了帶有獨立庭院、多層樓的一戶建,搬到了公寓樓,又或者完全依靠租房為生。
從圖中可知,在日本,傳統一戶建的面積近年來在減少,而包括公寓在內的共同住宅則穩定增長
在這種環境下,新一代日本家庭顯然缺乏足夠的空間容納逝者的靈柩。
公寓樓、出租屋的鄰居們往往也無法認同將遺體帶回家,讓遺體共用一個電梯上上下下的行為。
更何況,現在已經很難邀請到大量的親友辦一場葬禮,往往只有少數近親會陪伴在逝者身旁。
這些因素,促使越來越多的日本家庭放棄在家停靈辦葬禮的習俗,而遺體賓館則成為了取代家宅、停放遺體的新選擇。
二是日本殯葬業的現狀。
日本的老齡化程度很高,已經進入了“多死社會”,需要火葬的死者很多,但殯葬業卻無法滿足需求。
日本近年來的出生和死亡人口變遷
根據日本總務省發布的數據,2021年日本的人口是1.25億,而65歲以上的老年人有3627萬,老齡化率超過29.1%,屬于超高齡化國家。
大量的高齡人口也推高了每年死亡的老人數量。
日本自2007年起就成為了一個死亡人口大于出生人口的國家。
2021年,日本當年的死亡人口達到了145.22萬人,而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估測,日本還會在2040年迎來170萬死亡人口的最高值。
如此眾多的死亡人口,必然會產生巨大的殯葬需求。
截至2020年,全日本的火葬場數量只從2010年的4900多座增加到了5100座,增幅很低。
甚至于東京這種人口1400萬的大都市,也只有26座火葬場可以使用。
關于日本火葬場數量的資料
在這種狀態下,絕大多數死者的火化周期都不得不延長,花更長時間排隊的情況司空見慣。
人們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樣在一兩天內料理完后事,而逝者的遺體在等火化的時間里,總得找地方安頓吧?
于是乎,遺體賓館成為了不錯的選擇。
此外,通過以上內容可知,日本的遺體賓館實質上帶有“酒店式殯儀館”的性質。
賓館可以提供從去世到火葬之間的一條龍服務。
這些服務,使得喪葬的環節大大簡化,而且賓館的收費還比殯儀館便宜。
近年來,日本的傳統葬禮開支,輕松超過百萬日元
在家庭空間不足、擔心影響鄰居、火葬場等待時間延長的情況下,有遺體賓館這種收費不貴、服務完善,還可以辦很多事兒的地方,顯然是不錯的選擇。
這也正是越來越多的客戶選擇遺體賓館的緣故。
03 體面的最后一程
當然,并不是所有日本民眾都認同遺體賓館的經營模式。
許多遺體賓館周邊的居民,一想到住所附近有存放遺體、充滿哀悼儀式的地方,難免會心生不悅,會對此進行抗議和投訴。
然而,遺體賓館的經營符合法律法規,讓人找不出什么漏洞。
遺體賓館客觀上確實也緩解了殯葬壓力,這是日本政府樂于看到的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遺體賓館的出現,是日本的老齡化加重、死亡人口劇增引發各類社會現象的一個縮影。
日本政府早在2011年便指出該國步入了“多死社會”,整個社會都要重視高齡老人大量死亡帶來的影響。
越來越多的高齡老人在生前面臨護理困難、缺少家人陪伴的問題。
那些缺少后輩的老人,還會在死后留下遺產難以處理、殯葬無人主持的難題。
甚至于一部分老人會悄無聲息地死去,無人收尸,很長時間之后才會被人發現遺體。
這樣的結局,顯然是“死得不體面”。
對此,日本的醫院以及民政部門正試圖推廣更人性化的臨終關懷,修建更多的殯葬場所。
在這種情況下,遺體賓館必然會進一步擴大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