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車市物語
雖然中國市場汽車銷量已經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可關于“中國汽車產業大而不強”的質疑卻從未停歇。2017年,中國車市告別高速增長模式,開啟“微增長”。發展前景的不明朗、競爭環境的惡化也讓汽車人重新審視市場競爭格局以及中國品牌的未來。于是,一個悲觀的觀點誕生了——未來10年,中國品牌只能存活5個。
此后,哪怕隨著智能化、電動化風潮的興起,以蔚小理為首的新勢力品牌扎堆涌入;以及傳統車企擁抱變化,大規模推出智能電動車新品牌,悲觀者的觀點似乎從未轉變。他們以國際成熟市場的汽車品牌演變史為范本,以市場競爭格局之殘酷為佐證,想證明中國車市也會和美國、歐洲市場那樣,大部分汽車品牌終將消亡。
在汽車行業的發展中,始終居安思危,是保持行業理性發展、健康進步的基礎。但與此同時也應積極進取、大膽開拓、敢想敢為。一方面,市場競爭的殘酷確實讓不少缺乏競爭力的品牌逐漸消亡,但另一方面,新時代、新格局的到來,也確實給勇敢果決者帶來了新機會,革故鼎新,才是促進中國汽車產業健康發展、進步的根本所在。舊品牌或許會消亡,或許會縮減至5家甚至更少,但在中國汽車市場的勃勃生機下,同樣會有新品牌涌入,推動、引領中國汽車產業不斷向前。
本期文章由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主任、原北汽控股公司董事長安慶衡執筆,以中國汽車市場發展歷史、現狀為切入點,客觀剖析中國汽車市場與海外發達市場的異同,并預測未來宏觀市場及中國品牌發展格局。在他看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眾多品牌是歷史的必然,中國有條件支持10個左右品牌強勢發展。
一、 中國品牌汽車發展的簡單回顧
新中國成立70余年來,伴隨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中國汽車銷量已經連續十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國汽車品牌也準確把握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特征,分階段蓄能不斷向上追趕,在部分新趨勢新領域中已經取得引領地位。
圖為中國自主品牌汽車歷經階段
中國汽車品牌一路見證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從艱難困苦中摸索前行,從中國造出第一輛中國品牌汽車,到中國汽車開始走向世界,并取得國際認可,無一不是千千萬萬中國汽車人的努力和汗水澆灌而成。如今,在汽車行業隨技術發展劇烈變革的時期,中國汽車品牌也走在了前列,不管迎接我們的是光明還是黑暗,相信中國汽車品牌依然會勇往直前,再攀高峰。
二、 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歷程和中國品牌發展現狀
(一)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歷程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91年至2008年布局準備期。從八五期間國家計委推動“電動汽車關鍵技術研究”;2001年,電動汽車列入科技部國家“863”計劃重大專項等布局;直到2008年,規模化電動汽車服務于奧運會,得到充分驗證,中國新能源汽車開始嶄露頭角。
第二階段是2009年至2014年,為培育導入期。通過“十城千輛”示范工程等措施,以政府力量推動新能源汽車實現了產業化起步。第三階段是2015年至2020年,為初步成長期。201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達1.3%,首次突破1%大關,標志著該階段的開始。在此期間新能源汽車銷量雖有起伏,但在財政補貼等政策支持下,保持穩步發展態勢。第四階段是2021年至今,為高速增長期。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達13.4%,開啟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新能源汽車由以政策支持驅動為主向以市場需求驅動為主轉變,2022年新能源汽車發展勢頭更猛。
2022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走勢,圖片來源:乘聯會
(二)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發展現狀和分析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特別是造車新勢力的異軍突起、傳統車企打破蔚小理三足鼎立格局的“后來居上”、來自華為等互聯網企業的加入所形成的跨界融合,不同的企業發揮了自己在開發、造車、銷售、掌控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領域以及供應鏈資源方面的優勢,先后成功地開發和生產了市場歡迎的蔚來、小鵬、理想、埃安、哪吒和AITO、極氪、零跑、嵐圖等一系列新品牌產品。一下子市場上新能源汽車的品牌增加不少,達到了150個之多,各品牌之間的競爭也越發激烈。
到底應該如何看待新能源汽車品牌的發展形勢呢?
1、中國新能源汽車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眾多品牌是歷史的必然。
新能源汽車品牌眾多是因為我們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工業的國家戰略,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完備的工業供應鏈體系,是制造大國,也是目前世界汽車消費市場最大的國家,中國也有不少立志為搞好中國新能源汽車奮斗的企業家。
這里面一是汽車整車廠眾多誕生了眾多汽車品牌。二是中國工業制造體系的完整,讓中國擁有了完整的整車制造能力,特別是新能源汽車又避開了發動機、變速器等傳統弱項技術,讓更多企業具備進入新能源汽車的條件。三是國家的工業化戰略,讓各個地方都對發展汽車產業充滿憧憬,汽車整車廠分布在中國各個省份,和各個相關的零部件配套企業一起,支撐著各地經濟發展。各個地方也整合資源,積極布局,催生了更多帶有地方標簽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四是中國強大的消費能力和新能源戰略,使得容納更多的新能源汽車品牌成為可能。五是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來自不同行業、特別是來自互聯網企業的創業者造就了造車新勢力,自然也創造了不少新品牌。
2、不同技術發展路線也要催生不同品牌。
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的多元化是必然趨勢,多元化的格局不僅能夠促進技術的創新和進步,也帶給消費者更多的選擇,為企業帶來更廣闊的生存空間。未來一段時間,純電、插電混動、增程等技術將長期并存,不同技術路線的發展注定會催生出不同的品牌。
理想ONE的爆火,讓增程式路線崛起,圖片來源:理想汽車
3、中國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有限。
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BCG)調研,中國消費者的忠誠度水平均低
于發達市場車主在類似調查中所表現出的忠誠度水平。在大多數細分市場中,消費升級者和品牌更換者對于將要購買的下一輛車有著不同的期望。這種消費者的忠誠度現狀與中國的文化和環境相關,不容易在短時間內發生改變,也支撐著眾多差異化品牌的發展。
4、中國汽車市場規模大,容許多品牌存在(檔次、地域、企業)。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巨大的市場規模能夠支撐眾多品牌的規模化發展。此外,目前中國東西部、南北部之前都存在著經濟發展差異、地理環境差異、氣候條件差異、基礎設施差異和消費能力差異等,這些因素都與多品牌的發展現狀息息相關,也都為更多品牌發展提供了市場。
新品牌數量多,但新品牌之間的競爭明顯在推動新能源汽車的水平提高,推動著新能源汽車的出口,這也是在一段時期內新能源汽車品牌保留較多數量的條件。
有以上這些因素存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眾多顯然是歷史的必然。
三、電動化時代中國汽車品牌發展展望
(一)新能源汽車與傳統汽車一定會走向大一統
汽車一定會向綠色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無論是傳統燃油汽車還是以純電動為主的新能源汽車,未來一定會在動力系統節約能源和操作使用便捷智能舒適上下功夫。無論是新能源汽車還是傳統汽車,都是以滿足人們日益變化的需求為品牌產品設計的出發點,目前新能源汽車處在發展的早期,品牌理念或許和傳統汽車有些差異,一些人對于傳統燃油車退出的速度還有不同的估計,但是誰也否認不了傳統汽車從市場退出的速度在加快,傳統汽車品牌也在向新理念新趨勢發力,未來新能源汽車和傳統企業最終都會殊途同歸,一定會走向大一統。
(二)大浪淘沙,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現狀肯定改變
新能源汽車作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是行業企業與資本市場重點發展的領域,如上所述,在行業發展的前期,品牌眾多是正?,F象。但是隨著發展進程的推進,市場的逐漸成熟和企業競爭的優勝劣汰,行業會迎來殘酷的洗牌期,品牌數量會急劇減少,現在部分新能源汽車品牌無法承受連續的銷售不暢和巨額虧損,已經難以為繼,一些品牌已經被迫退出了競爭。
另外,國家層面也在推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避免產業的無序亂象。工信部多次表示,現在新能源汽車企業數量太多,處于小而散的狀況,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做大做強,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國家發改委也正按照“全國一盤棋”優化新能源汽車產業布局,按照區域集聚、主體集中的原則,構建布局合理、發展有序、運行高效的產業格局。相信在政府和市場的雙重作用下,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繁多的現狀肯定會加速改變。
(三)中國只留下三、四個品牌的預測不夠現實
說中國只留下三、四個品牌的預測不夠現實,還因為中國的汽車品牌會留下幾家的預測不能完全根據歐美等國的邏輯和結果來展開,正如中國式現代化也不能完全參照西方國家的現代化來設定。
一是政府因素, 中國的汽車產業本質上還是典型的地方政府經濟,無論是民營還是國企,背后都有強勢的地方政府作為“后盾”為其輸血打氣。而且,汽車是一個長產業鏈產業,是一個技術密集型和勞動力密集型相結合的產業,對當地的GDP增長與就業機會的提升有著很大的拉動作用。
二是中國巨大的市場空間,南北方、東西方迥異的社會條件也會支撐更多的品牌滿足汽車產業的規?;l展基礎。
三是中國傳統汽車企業的兼并重組已經討論多年,傳統汽車企業的家數并未減少,甚至還有增加,政府不可能下命令安排兼并重組。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雖然汽車企業的總家數沒減少,沒有重組為幾大家,汽車品牌的數量也還很多,但這些沒有影響中國的汽車產業發展,而與此同時全國的頭部汽車企業越來越強,還呈現你追我趕的好形勢。也就是說,也不必要對新能源汽車品牌數量多過于擔心。
(四)中國有條件支持10個左右品牌強勢發展
如今的國內汽車市場,傳統車企、造車新勢力、科技公司“三大造車格局”已經初步形成,而且各自都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也存在亟待補充的短板。
傳統車企里面又包括一汽、東風、長安等中央企業、上汽、廣汽、北汽等地方國企和吉利、長城、比亞迪等民營企業。比亞迪已經在世界上鼎鼎有名,“五菱”品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也已經家喻戶曉,廣汽全力打造的“埃安”品牌已經月銷3萬輛。一汽的“紅旗”品牌、東風的“嵐圖”品牌、長安的“深藍”品牌和上汽的“飛凡”品牌,將會在央企、國企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形成品牌突破。“蔚來”、“小鵬”、“理想”、“哪吒”、“零跑”等新勢力也將會有1-2家獨占鰲頭。吉利和長城也分別在新能源上打造極氪和歐拉等自己的品牌,擁有華為內核的“AITO”最近賣的也很好。
所以,根據中國汽車品牌的特點、國內巨大的市場容量、南北方東西部之間較大的經濟社會文化差異、政府對汽車產業的深度參與、科技跨界企業的深度融合等因素,中國應該有條件能夠支持10個左右的汽車品牌強勢發展。
(五)行業共同努力創造中國的世界知名品牌
黨的二十大對新時代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新的戰略謀劃,擘畫了一幅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而在這一黨中央高瞻遠矚描繪的美好藍圖中,高速轉型發展的中國汽車品牌必將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中國汽車品牌,中國汽車品牌必將成為形塑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載體!我們需要行業的共同努力,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框架中來深化認識、理解中國汽車品牌,以更具歷史的高度、更具理性的思維、更具創新的實踐,來共同打造中國的世界知名品牌,來推動中國汽車品牌可持續發展,推動中國汽車品牌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