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你的飛書越用越卡,問題可能出在這個地方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你的飛書越用越卡,問題可能出在這個地方

矛盾仍然是飛書文化上與傳統大客戶的沖突,以及all in one下需要自研全線定制產品的壓力。

文|新眸 鹿堯

編輯|桑明強

前幾天發生了件挺有意思的事。

我的老板說他發現了個問題:“飛書用時間長了,會卡。今天把它卸載一遍重裝,就順暢了。”我問他是不是因為內存太多了?他說不是,因為之前清理過內存,但問題依然存在;那是安裝包里卡bug了?他也不清楚。

后來他發了個朋友圈吐槽:“飛書是不是內存怪獸啊,用的時間長了后,消息彈得慢,甚至有時候都不彈了,聊天框信息彈出一卡一卡的,在線文檔、多維表格、知識庫確實挺好用,但最基本的IM別拉垮啊。”他告訴我之前在釘釘上,也遇到類似的問題,最終的解決方案是:卸載重裝。

很快,有飛書員工在他朋友圈下面留言會去反饋下。效果也確實不錯:對方在1小時內就拉了個飛書群,然后負責人把問題轉到技術那邊,IM的相關技術人員都在群里,回應也很迅速。不過因為軟件被重裝了一遍,所以還得等再出狀況才能進行具體的問題定位。

朋友圈和聊天截圖

這件事情讓我們都挺有感觸的。因為在大家的印象里,尤其從國內軟件市場來看,無論是做產品的,還是做服務的,雖然大家都在強調客戶至上、以用戶為中心,口號雖然早已深入人心,但真正能做到的、并且把后續服務做周到、做得好的公司真沒幾家。

這的確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

因為這里不僅要考慮產品的姿態,比如你到底是服務用戶還是去教育用戶的;但換個角度想,處理好用戶反饋這件事,本身對企業來說也不是容易的。

我們都知道,售后服務是一次營銷的最后過程,也是再次營銷的開始,類似物流領域的“最后一公里”難題:從分揀中心到客戶手中這段短距離,通過運輸工具將貨物送至客戶手中。整個配送的末端環節看似簡單,但由于是唯一直接和客戶面對面的一環,同時商家、消費者、配送流程的不確定性,人力、交通、非經常性成本等疊加,反而比前端更不好控制。

而且,國內C端和B端的市場、業務、需求、供給各方面都非常復雜,導致從實現反饋信息的獲取、篩選、定位,到解決問題,整條鏈路困難重重,同時又涉及到各種技術和員工的成本。所以即使企業去嘗試解決了,但眾口難調,加上巨大的內損,很難說他們會不會得不償失。

要知道,To B的生意除了重銷售,還得有配套服務,據說飛書的做法是,即使對方僅是小企業主,他們也會拉群找很多人去定向服務,這就意味著,為了服務一個客戶,解決一個問題,都得需要消耗不菲的人力成本。

但事實上,飛書用戶比企微、釘釘少了好幾倍,但傳言中高峰期的8000名員工卻多了好幾倍(但事實是沒這么多人,7000中是因為把其他BU融進的人也算在內),所以外界認為,飛書想實現收支平衡甚至商業化的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新眸之前也討論過不少有關產品的問題,比如產品創新、戰略,以及產品功能等,但實際上這些想解決的都是產品在前端要做的事,而不是后端的用戶反饋和售后服務。雖然“用戶體驗”貫穿了產品整個生命周期,也是被產品經理用爛的話術,但越到后面反而越重要,能落實到位的并不多。

原因很復雜,所以這篇文章我們將以飛書卡頓現象作為切入點,繼續聊聊這個話題。

01、先聊飛書,讓子彈飛一會

和釘釘、企業微信一樣,飛書也是從內部孵化出的產物。

從2012年最開始用的Skype,到后面的微信、Slack、釘釘,這些軟件都不能適應并滿足字節跳動的需求,所以內部就組建了一個效率工程團隊,自己開發系統和文檔、IM這類協作工具,并集成到Lark(飛書前身)里面,人事業務放在People,jd的描述是“推動人力資源全流程信息化的變革。”

到這里,其實飛書和企微、釘釘的差別就已經顯現了。前者的關鍵詞都是“效率”和“流程信息化”,意味著飛書想做的是協同辦公的效率工具,自下而上、重協作、輕管理。但后者的初衷其實是企業IM,是用來自上而下進行組織管理、連接用戶的工具。

對工具的定義,在多年前的某次大會上,飛書CEO謝欣曾表示:“一定是先進的工具,當你使用的時候,除了工具,也使用了先進的工作方式。”張一鳴則一直把“保證透明且快速的信息流動能力”當作字節的重要指標,這決定了公司的運行效率,把這樣的能力通過商業化外溢出去,構成了飛書的底層邏輯。

隨著在字節內部獲得了巨大成功,飛書開始將已有的經驗產品化,2020年正式對外免費開放,很快坐上協同辦公領域的第三號位。大部分人在用過飛書后都會表示:確實先進好用。但據QuestMobile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雖然飛書的員工卻比前釘釘、企微加起來還多幾倍,但從月活上看,釘釘2.2億,企微9800萬,飛書600萬左右。

其實在2020年,飛書的全年DAU目標是2000萬,去年3月份,又制定過一個上半年DAU 1000萬的目標,但彼時它的DAU僅300萬;到了5月,謝欣表示“通常市場上成熟的To B公司不應該以DAU作為目標”,并且表明立場:飛書更在意在先進企業里的滲透率。

與此同時,和活躍用戶動輒過億的企微、釘釘相比,從數據上看,飛書的確不占優勢,同時市場份額遠低于競對、ROI不成比例、營收堪憂、產品雖好用但并不難復刻、超前的概念和方法論水土不服......這些看衰的理由都說明:飛書在國內的增長遠沒有達到預期。

謝欣選擇在先進的企業里精耕細作,但同時又強調飛書是通用普適的。但問題是,什么樣的企業才是先進的?是像字節的,還是也可以不像字節的?換句話說,飛書在字節內部獲得啊哈時刻,沒有辦法在不夠先進的國內市場實現所謂的PMF。

PMF意思是,在一個好的市場,打造一個滿足市場和用戶需求的產品。但拋開飛書,事實上,大量的數據會證明,產品與市場匹配是很難達到的,即便從國外數據來看,Netflix、Airbnb這樣的巨頭,都至少花了數年的時間迭代嘗試。因為你不僅需要考慮產品能解決什么問題,還要搞清楚,產品是否卡位在一個廣闊的或利基的市場上。

這時候回到飛書身上,我們不否認它是個好產品,只是它可能不是最適合當下市場的產品。按照以往的慣例,這樣的產品應該早就被內部pass了,但字節不僅在首次組織架構調整中,將飛書列為六大核心板塊之一,還放寬了要求:飛書的生長不以用戶體量為目標,也不急于破圈。

有報道稱,成立初期,飛書的定位是“做頭條十年以后的產品”,它實際上是字節對未來趨勢的一次預判,像喬布斯一樣在等一個“大機遇”。就像20年前的企業開始打通CRM、ERP這些信息工具一樣,隨著國內數字化轉型程度的加深,SaaS與企業的連接越發縱深,轉移成本更高,對組織協作有更深的需求。

飛書想拿下并留住的,是付費意愿更高、追求高效率的客群,當使用者站上企業C位,這也意味著飛書離好日子就不遠了。

隨著互聯網公司廣告業務普遍式微,飛書被寄予承擔起未來營收大任,最后大概率走向的是高定制收費的差異化道路,包括現在的飛書文檔、飛書妙記、多維表格這些功能板塊,其實更像是在線協同趨勢下,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新一代的Office套件。

但當下環境是,大部分企業仍是老板思維為主,用戶連接為主,有些甚至所謂信息化還沒玩明白,又怎么能去做好數字化,用“更先進”的飛書呢?

02、產品上市跟公司IPO一樣,都不應該是終點

那如果換個思路,當唱衰飛書的聲音不斷時,PMF的說法就一定是合理的嗎?也未必。

首先,PMF是針對產品處于前期的一個定義,但評估它的指標卻是滯后的。簡單來說,因為范式的轉移總是需要冷啟動,產品從出來到被接受,中間的驗證是需要時間的,并且企業只有在取得PMF很長時間后,才能判斷自己是否真的PMF了,進而再總結如何精準卡位、并滿足什么需求的方法論;另一方面,PMF原則上并不能與營利等指標直接掛鉤,某階段賺到錢的公司,也不一定就是PMF。

回歸原旨,市面上對飛書的很多解讀,像定位、創新、設計、商業模式等,仍是對在產品前端的拆解,通過各種指標和定義在變量中做爭辯。但即便是PMF的產品仍然會面臨不確定性。

那么,在不確定性中找到常量,避開DAU、MAU的短板來提高收入,這就要解決開頭所說的用戶本位的問題。因為你會發現,無論是To C還是To B,做產品還是做服務,如果是產品本位意味著要做出差異化,但殊途同歸,如果以用戶為本位思考用戶體驗,這就是個共性話題。

舉個例子,我們過去講的新消費品牌,往往是聚焦吃喝玩樂的即時性消費。這樣一來,消費活動都發生在前臺,營銷被看得更重,而質保、售后、增值服務等后臺的鏈條就比較粗糙甚至沒有。但如果設想一下,對于擁有海量消費者的2C產品,出了問題后你想找個人解決,可能只有AI客服應付一下,但為了提高效率好像也無可厚非。

To B的產品用戶體驗也一直被低估。因為雖然產品是老板買來給員工提高效率的,本身是被強制使用,用戶體驗怎么樣好像沒那么重要,但你要是這么想就明顯狹隘了,因為用戶體驗是貫穿了客戶和產品互動的全流程的。

再看飛書,本身作為一款工具類SaaS,要提高續費率,做ROI高的事情,在價值交換的過程中實現最大化,就越需要注重服務,比如當產品出了問題,客戶一反饋,一個專家團隊就撲上來維修、更新,支持產品的最佳化使用,這樣的售后服務就是一個好體驗,所以在企業服務中,客戶成功經理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崗位。

所以人們把飛書的打法總結為以C打B,好的體驗帶動使用者傳播口碑,來影響企業購買決策。比如因為高效,飛書吸引了小米,小米也說好用之后,又吸引了蔚小理。

這種通過口碑傳播,實現裂變和增長的方式并不新鮮。美團早期在千團大戰時沒有像其他平臺一樣鋪廣告,而是搞地推做口碑;幾年前雷軍的小米,從集結100位超級粉絲開始,從“只為發燒友而生”的垂直定位,到“極致性價比”的大眾定位,也是通過一步一步改進用戶反饋,積累了口碑確定下來的。

類似的一個經典故事,早期的QQ郵箱根本不被市場認可,因為對用戶來說非常笨重難用。所以在研究目標用戶使用習慣的過程中,騰訊內部形成了“10/100/1000法則”:產品經理每個月必須做10個用戶調查,關注100個用戶博客,收集反饋1000個用戶體驗。在此基礎上修整調試,QQ郵箱才被市場逐漸接納起來。

以上其實都是在說一件事,要重視用戶反饋和用戶體驗。就像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講過的話:如果一個目標不可衡量,就不可增長。顯然,產品的真實用戶在這一過程中充當了衡量的角色。

但遺憾的是,國內又有多少家企業能真正做到用戶至上呢?

B端的業務包括產品和服務,剛開始,也許客戶因為優惠或定制服務選擇產品,但如果客戶每天很忙沒空了解產品,即便知道“自我有需求”也不知道“你具體哪塊能幫上忙”。同時在產品本位下,功能迭代越來越復雜,造成客戶很難一句話理解清楚,信任就無法建立,到最后也只陷入被動的同質化內卷中。

從異常出現、嘗試求助,到故障處理、問題解決,售后是為用戶服務的最后一站,說白了是一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和價值的體現,一個不想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是不需要售后的,因為他賺完錢可能就“走人”了。

當然,產品功能的改變、bug的修復并不是有求必應,所以又往往是產品不夠、服務來湊,客戶情緒好了,邏輯認可了,也能夠包容一些不完美,甚至成為自發推薦者,即使在老板思維主導的當下,員工們雖然不能決定用哪款產品,但能決定要不要繼續使用下去。但這些總是容易被企業忽視。

03、改來改去,不算真的迭代

“你們的產品是功能堆疊,而飛書關注的是用戶背后的真正需求。”有人在知乎上這么評價一款辦公軟件。

很多時候,2B的產品遷移成本極高,行業本身就容易馬太效應;另外產品推出后,企業在原先標準化的基礎上,為了實現多樣化,不斷迭代、擴容、縫縫補補,一開始的思路是做減法,但到后面變成了做加法,這樣的創新是沒有靈魂的。

這個階段產品經理還是功能型的,他們覺得產品僅僅是個軟件,能加的都可以加上,但這種從結論推出產品的邏輯反了,考慮的既不是MVP,也不是真的迭代。如果換個思路,從用戶本位出發,先提出問題再去分析結論,比如怎樣提高一款產品的用戶使用時長,分析后落實執行方案,往往能減少更多的冗余。

就像張小龍曾說,“大部分的所謂創新,都是把問題搞復雜化。”這幾乎是當下國內所有產品難以走出的怪圈,所以某次大會上,他說每天有13億人要教他做微信,但這樣也會有矛盾,以至于網友吐槽微信最多的是:噴得再多也沒用,微信擺爛也不改。但反常識的是,即使他不改,也還是穩居國內移動端APP第一的寶座。

更多的原因或許不在于微信這款軟件本身有多好,它實際上是踩到了時代的一個節點上:2011年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加上騰訊在社交領域的勢能,種種原因之下,微信從IM變成了一款國民級CRM軟件,但微信最厲害的地方,是它承載了最多的日活月活數據量,但卻很少出現故障,偶爾bug還會登上熱搜。

于是有人說,那學學微信吧靠自己的產品想法。但一方面的確是沒微信當年的的好時節,再者這套邏輯也不能完全搬到2B產品上,后者還是更要貼著客戶需求來的,用戶反饋是一種信息來源,也是一種需求的表征,客戶與產品方存在的信息差,不僅會讓前者承擔一定后果,后者后期在維護期間也是種很大隱形成本。

不過,在獲取用戶反饋這件事上,對企業來說也確實不容易。不僅要有足夠的用戶觸達途徑,對反饋信息進行篩選確認,及時安排人員處理,還要保證軟件的穩定性。甚至有時候沒有反饋的大多數用戶,才能夠代表某個需求最迫切,因為如果客戶連吐槽都不愿意,那多半對這個產品放棄,轉投競品去了。

所以謝欣曾坦言,2B廠商并不是不關心產品體驗,而是沒有機會、沒有條件去關心。就像前面說的,飛書的人員那么多,意味著細節問題會被反復推敲,難以避免反復賽馬,這又不得不考慮到人效的ROI,但謝欣明確表示過對于投入將長期持續下去。

去年的一次媒體對話,彼時字節跳動CEO張楠表示:飛書在客戶留存上沒挑戰,深度使用客戶沒有流失。“給客戶降價這種方式是不管用的,持續的產品創新迭代,理解他的場景,用通用的產品服務好差異化的這些需求,才是持續有競爭力的方式。”

事實上,飛書的技術人才密度的確是攻堅大客戶的保障,意味著大力出奇跡下的幾千人團隊,注定不是為小精英創業團隊而生,但矛盾仍然是飛書文化上與傳統大客戶的沖突,以及all in one下需要自研全線定制產品的壓力。

另一邊,釘釘可以依賴阿里云做高定制項目,企微靠微信實現快速引流,飛書雖然是字節親兒子,但實際上缺乏集團優勢。如果按去年字節的架構調整,飛書BU和火山引擎BU均屬于互相獨立的一級BU,在客戶需求解決手段和工具打造上,難以避免產品業務重復建設帶來的內耗。

2018年的時候,張一鳴提出把飛書當作字節從C到B的第二增長曲線,三四年過去了,謝欣卻感謝集團沒有給太大的營收壓力,或許正是這樣的包容才讓飛書實現好用,但這樣的寬限還能維持到多久呢?就是另外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了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你的飛書越用越卡,問題可能出在這個地方

矛盾仍然是飛書文化上與傳統大客戶的沖突,以及all in one下需要自研全線定制產品的壓力。

文|新眸 鹿堯

編輯|桑明強

前幾天發生了件挺有意思的事。

我的老板說他發現了個問題:“飛書用時間長了,會卡。今天把它卸載一遍重裝,就順暢了。”我問他是不是因為內存太多了?他說不是,因為之前清理過內存,但問題依然存在;那是安裝包里卡bug了?他也不清楚。

后來他發了個朋友圈吐槽:“飛書是不是內存怪獸啊,用的時間長了后,消息彈得慢,甚至有時候都不彈了,聊天框信息彈出一卡一卡的,在線文檔、多維表格、知識庫確實挺好用,但最基本的IM別拉垮啊。”他告訴我之前在釘釘上,也遇到類似的問題,最終的解決方案是:卸載重裝。

很快,有飛書員工在他朋友圈下面留言會去反饋下。效果也確實不錯:對方在1小時內就拉了個飛書群,然后負責人把問題轉到技術那邊,IM的相關技術人員都在群里,回應也很迅速。不過因為軟件被重裝了一遍,所以還得等再出狀況才能進行具體的問題定位。

朋友圈和聊天截圖

這件事情讓我們都挺有感觸的。因為在大家的印象里,尤其從國內軟件市場來看,無論是做產品的,還是做服務的,雖然大家都在強調客戶至上、以用戶為中心,口號雖然早已深入人心,但真正能做到的、并且把后續服務做周到、做得好的公司真沒幾家。

這的確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

因為這里不僅要考慮產品的姿態,比如你到底是服務用戶還是去教育用戶的;但換個角度想,處理好用戶反饋這件事,本身對企業來說也不是容易的。

我們都知道,售后服務是一次營銷的最后過程,也是再次營銷的開始,類似物流領域的“最后一公里”難題:從分揀中心到客戶手中這段短距離,通過運輸工具將貨物送至客戶手中。整個配送的末端環節看似簡單,但由于是唯一直接和客戶面對面的一環,同時商家、消費者、配送流程的不確定性,人力、交通、非經常性成本等疊加,反而比前端更不好控制。

而且,國內C端和B端的市場、業務、需求、供給各方面都非常復雜,導致從實現反饋信息的獲取、篩選、定位,到解決問題,整條鏈路困難重重,同時又涉及到各種技術和員工的成本。所以即使企業去嘗試解決了,但眾口難調,加上巨大的內損,很難說他們會不會得不償失。

要知道,To B的生意除了重銷售,還得有配套服務,據說飛書的做法是,即使對方僅是小企業主,他們也會拉群找很多人去定向服務,這就意味著,為了服務一個客戶,解決一個問題,都得需要消耗不菲的人力成本。

但事實上,飛書用戶比企微、釘釘少了好幾倍,但傳言中高峰期的8000名員工卻多了好幾倍(但事實是沒這么多人,7000中是因為把其他BU融進的人也算在內),所以外界認為,飛書想實現收支平衡甚至商業化的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新眸之前也討論過不少有關產品的問題,比如產品創新、戰略,以及產品功能等,但實際上這些想解決的都是產品在前端要做的事,而不是后端的用戶反饋和售后服務。雖然“用戶體驗”貫穿了產品整個生命周期,也是被產品經理用爛的話術,但越到后面反而越重要,能落實到位的并不多。

原因很復雜,所以這篇文章我們將以飛書卡頓現象作為切入點,繼續聊聊這個話題。

01、先聊飛書,讓子彈飛一會

和釘釘、企業微信一樣,飛書也是從內部孵化出的產物。

從2012年最開始用的Skype,到后面的微信、Slack、釘釘,這些軟件都不能適應并滿足字節跳動的需求,所以內部就組建了一個效率工程團隊,自己開發系統和文檔、IM這類協作工具,并集成到Lark(飛書前身)里面,人事業務放在People,jd的描述是“推動人力資源全流程信息化的變革。”

到這里,其實飛書和企微、釘釘的差別就已經顯現了。前者的關鍵詞都是“效率”和“流程信息化”,意味著飛書想做的是協同辦公的效率工具,自下而上、重協作、輕管理。但后者的初衷其實是企業IM,是用來自上而下進行組織管理、連接用戶的工具。

對工具的定義,在多年前的某次大會上,飛書CEO謝欣曾表示:“一定是先進的工具,當你使用的時候,除了工具,也使用了先進的工作方式。”張一鳴則一直把“保證透明且快速的信息流動能力”當作字節的重要指標,這決定了公司的運行效率,把這樣的能力通過商業化外溢出去,構成了飛書的底層邏輯。

隨著在字節內部獲得了巨大成功,飛書開始將已有的經驗產品化,2020年正式對外免費開放,很快坐上協同辦公領域的第三號位。大部分人在用過飛書后都會表示:確實先進好用。但據QuestMobile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雖然飛書的員工卻比前釘釘、企微加起來還多幾倍,但從月活上看,釘釘2.2億,企微9800萬,飛書600萬左右。

其實在2020年,飛書的全年DAU目標是2000萬,去年3月份,又制定過一個上半年DAU 1000萬的目標,但彼時它的DAU僅300萬;到了5月,謝欣表示“通常市場上成熟的To B公司不應該以DAU作為目標”,并且表明立場:飛書更在意在先進企業里的滲透率。

與此同時,和活躍用戶動輒過億的企微、釘釘相比,從數據上看,飛書的確不占優勢,同時市場份額遠低于競對、ROI不成比例、營收堪憂、產品雖好用但并不難復刻、超前的概念和方法論水土不服......這些看衰的理由都說明:飛書在國內的增長遠沒有達到預期。

謝欣選擇在先進的企業里精耕細作,但同時又強調飛書是通用普適的。但問題是,什么樣的企業才是先進的?是像字節的,還是也可以不像字節的?換句話說,飛書在字節內部獲得啊哈時刻,沒有辦法在不夠先進的國內市場實現所謂的PMF。

PMF意思是,在一個好的市場,打造一個滿足市場和用戶需求的產品。但拋開飛書,事實上,大量的數據會證明,產品與市場匹配是很難達到的,即便從國外數據來看,Netflix、Airbnb這樣的巨頭,都至少花了數年的時間迭代嘗試。因為你不僅需要考慮產品能解決什么問題,還要搞清楚,產品是否卡位在一個廣闊的或利基的市場上。

這時候回到飛書身上,我們不否認它是個好產品,只是它可能不是最適合當下市場的產品。按照以往的慣例,這樣的產品應該早就被內部pass了,但字節不僅在首次組織架構調整中,將飛書列為六大核心板塊之一,還放寬了要求:飛書的生長不以用戶體量為目標,也不急于破圈。

有報道稱,成立初期,飛書的定位是“做頭條十年以后的產品”,它實際上是字節對未來趨勢的一次預判,像喬布斯一樣在等一個“大機遇”。就像20年前的企業開始打通CRM、ERP這些信息工具一樣,隨著國內數字化轉型程度的加深,SaaS與企業的連接越發縱深,轉移成本更高,對組織協作有更深的需求。

飛書想拿下并留住的,是付費意愿更高、追求高效率的客群,當使用者站上企業C位,這也意味著飛書離好日子就不遠了。

隨著互聯網公司廣告業務普遍式微,飛書被寄予承擔起未來營收大任,最后大概率走向的是高定制收費的差異化道路,包括現在的飛書文檔、飛書妙記、多維表格這些功能板塊,其實更像是在線協同趨勢下,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新一代的Office套件。

但當下環境是,大部分企業仍是老板思維為主,用戶連接為主,有些甚至所謂信息化還沒玩明白,又怎么能去做好數字化,用“更先進”的飛書呢?

02、產品上市跟公司IPO一樣,都不應該是終點

那如果換個思路,當唱衰飛書的聲音不斷時,PMF的說法就一定是合理的嗎?也未必。

首先,PMF是針對產品處于前期的一個定義,但評估它的指標卻是滯后的。簡單來說,因為范式的轉移總是需要冷啟動,產品從出來到被接受,中間的驗證是需要時間的,并且企業只有在取得PMF很長時間后,才能判斷自己是否真的PMF了,進而再總結如何精準卡位、并滿足什么需求的方法論;另一方面,PMF原則上并不能與營利等指標直接掛鉤,某階段賺到錢的公司,也不一定就是PMF。

回歸原旨,市面上對飛書的很多解讀,像定位、創新、設計、商業模式等,仍是對在產品前端的拆解,通過各種指標和定義在變量中做爭辯。但即便是PMF的產品仍然會面臨不確定性。

那么,在不確定性中找到常量,避開DAU、MAU的短板來提高收入,這就要解決開頭所說的用戶本位的問題。因為你會發現,無論是To C還是To B,做產品還是做服務,如果是產品本位意味著要做出差異化,但殊途同歸,如果以用戶為本位思考用戶體驗,這就是個共性話題。

舉個例子,我們過去講的新消費品牌,往往是聚焦吃喝玩樂的即時性消費。這樣一來,消費活動都發生在前臺,營銷被看得更重,而質保、售后、增值服務等后臺的鏈條就比較粗糙甚至沒有。但如果設想一下,對于擁有海量消費者的2C產品,出了問題后你想找個人解決,可能只有AI客服應付一下,但為了提高效率好像也無可厚非。

To B的產品用戶體驗也一直被低估。因為雖然產品是老板買來給員工提高效率的,本身是被強制使用,用戶體驗怎么樣好像沒那么重要,但你要是這么想就明顯狹隘了,因為用戶體驗是貫穿了客戶和產品互動的全流程的。

再看飛書,本身作為一款工具類SaaS,要提高續費率,做ROI高的事情,在價值交換的過程中實現最大化,就越需要注重服務,比如當產品出了問題,客戶一反饋,一個專家團隊就撲上來維修、更新,支持產品的最佳化使用,這樣的售后服務就是一個好體驗,所以在企業服務中,客戶成功經理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崗位。

所以人們把飛書的打法總結為以C打B,好的體驗帶動使用者傳播口碑,來影響企業購買決策。比如因為高效,飛書吸引了小米,小米也說好用之后,又吸引了蔚小理。

這種通過口碑傳播,實現裂變和增長的方式并不新鮮。美團早期在千團大戰時沒有像其他平臺一樣鋪廣告,而是搞地推做口碑;幾年前雷軍的小米,從集結100位超級粉絲開始,從“只為發燒友而生”的垂直定位,到“極致性價比”的大眾定位,也是通過一步一步改進用戶反饋,積累了口碑確定下來的。

類似的一個經典故事,早期的QQ郵箱根本不被市場認可,因為對用戶來說非常笨重難用。所以在研究目標用戶使用習慣的過程中,騰訊內部形成了“10/100/1000法則”:產品經理每個月必須做10個用戶調查,關注100個用戶博客,收集反饋1000個用戶體驗。在此基礎上修整調試,QQ郵箱才被市場逐漸接納起來。

以上其實都是在說一件事,要重視用戶反饋和用戶體驗。就像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講過的話:如果一個目標不可衡量,就不可增長。顯然,產品的真實用戶在這一過程中充當了衡量的角色。

但遺憾的是,國內又有多少家企業能真正做到用戶至上呢?

B端的業務包括產品和服務,剛開始,也許客戶因為優惠或定制服務選擇產品,但如果客戶每天很忙沒空了解產品,即便知道“自我有需求”也不知道“你具體哪塊能幫上忙”。同時在產品本位下,功能迭代越來越復雜,造成客戶很難一句話理解清楚,信任就無法建立,到最后也只陷入被動的同質化內卷中。

從異常出現、嘗試求助,到故障處理、問題解決,售后是為用戶服務的最后一站,說白了是一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和價值的體現,一個不想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是不需要售后的,因為他賺完錢可能就“走人”了。

當然,產品功能的改變、bug的修復并不是有求必應,所以又往往是產品不夠、服務來湊,客戶情緒好了,邏輯認可了,也能夠包容一些不完美,甚至成為自發推薦者,即使在老板思維主導的當下,員工們雖然不能決定用哪款產品,但能決定要不要繼續使用下去。但這些總是容易被企業忽視。

03、改來改去,不算真的迭代

“你們的產品是功能堆疊,而飛書關注的是用戶背后的真正需求。”有人在知乎上這么評價一款辦公軟件。

很多時候,2B的產品遷移成本極高,行業本身就容易馬太效應;另外產品推出后,企業在原先標準化的基礎上,為了實現多樣化,不斷迭代、擴容、縫縫補補,一開始的思路是做減法,但到后面變成了做加法,這樣的創新是沒有靈魂的。

這個階段產品經理還是功能型的,他們覺得產品僅僅是個軟件,能加的都可以加上,但這種從結論推出產品的邏輯反了,考慮的既不是MVP,也不是真的迭代。如果換個思路,從用戶本位出發,先提出問題再去分析結論,比如怎樣提高一款產品的用戶使用時長,分析后落實執行方案,往往能減少更多的冗余。

就像張小龍曾說,“大部分的所謂創新,都是把問題搞復雜化。”這幾乎是當下國內所有產品難以走出的怪圈,所以某次大會上,他說每天有13億人要教他做微信,但這樣也會有矛盾,以至于網友吐槽微信最多的是:噴得再多也沒用,微信擺爛也不改。但反常識的是,即使他不改,也還是穩居國內移動端APP第一的寶座。

更多的原因或許不在于微信這款軟件本身有多好,它實際上是踩到了時代的一個節點上:2011年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加上騰訊在社交領域的勢能,種種原因之下,微信從IM變成了一款國民級CRM軟件,但微信最厲害的地方,是它承載了最多的日活月活數據量,但卻很少出現故障,偶爾bug還會登上熱搜。

于是有人說,那學學微信吧靠自己的產品想法。但一方面的確是沒微信當年的的好時節,再者這套邏輯也不能完全搬到2B產品上,后者還是更要貼著客戶需求來的,用戶反饋是一種信息來源,也是一種需求的表征,客戶與產品方存在的信息差,不僅會讓前者承擔一定后果,后者后期在維護期間也是種很大隱形成本。

不過,在獲取用戶反饋這件事上,對企業來說也確實不容易。不僅要有足夠的用戶觸達途徑,對反饋信息進行篩選確認,及時安排人員處理,還要保證軟件的穩定性。甚至有時候沒有反饋的大多數用戶,才能夠代表某個需求最迫切,因為如果客戶連吐槽都不愿意,那多半對這個產品放棄,轉投競品去了。

所以謝欣曾坦言,2B廠商并不是不關心產品體驗,而是沒有機會、沒有條件去關心。就像前面說的,飛書的人員那么多,意味著細節問題會被反復推敲,難以避免反復賽馬,這又不得不考慮到人效的ROI,但謝欣明確表示過對于投入將長期持續下去。

去年的一次媒體對話,彼時字節跳動CEO張楠表示:飛書在客戶留存上沒挑戰,深度使用客戶沒有流失。“給客戶降價這種方式是不管用的,持續的產品創新迭代,理解他的場景,用通用的產品服務好差異化的這些需求,才是持續有競爭力的方式。”

事實上,飛書的技術人才密度的確是攻堅大客戶的保障,意味著大力出奇跡下的幾千人團隊,注定不是為小精英創業團隊而生,但矛盾仍然是飛書文化上與傳統大客戶的沖突,以及all in one下需要自研全線定制產品的壓力。

另一邊,釘釘可以依賴阿里云做高定制項目,企微靠微信實現快速引流,飛書雖然是字節親兒子,但實際上缺乏集團優勢。如果按去年字節的架構調整,飛書BU和火山引擎BU均屬于互相獨立的一級BU,在客戶需求解決手段和工具打造上,難以避免產品業務重復建設帶來的內耗。

2018年的時候,張一鳴提出把飛書當作字節從C到B的第二增長曲線,三四年過去了,謝欣卻感謝集團沒有給太大的營收壓力,或許正是這樣的包容才讓飛書實現好用,但這樣的寬限還能維持到多久呢?就是另外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了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安市| 樟树市| 荆州市| 新密市| 杭锦后旗| 沈丘县| 松江区| 洛川县| 和静县| 长治县| 罗田县| 延庆县| 皋兰县| 会同县| 嫩江县| 宁德市| 钟祥市| 渑池县| 金堂县| 清镇市| 柳州市| 南部县| 临桂县| 湘乡市| 繁昌县| 唐河县| 固安县| 青海省| 新蔡县| 宜春市| 海丰县| 五寨县| 杨浦区| 辰溪县| 江油市| 汝阳县| 涞源县| 白城市| 正蓝旗| 屏东县| 温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