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友邦入股后中郵保險董監高隊伍加快調整,前三季度凈利在10家銀行系險企中墊底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友邦入股后中郵保險董監高隊伍加快調整,前三季度凈利在10家銀行系險企中墊底

注資后償付能力不增反降。

文|全球財說 宋涵

自去年友邦保險攜120億巨資入股后,銀行系壽險一哥中郵保險,變身為中外合資的銀行系壽險公司。強強聯合下一個圖擴張,一個謀轉型,引發的關注度自然不低。

距離友邦注資還不滿一年,中郵保險卻上演了業績“大變臉”——巨虧。前三季度公司凈利同比下滑274.92%,出現了8年來第一次虧損。同期,公司償付能力和風險綜合評級更是不升反降。

高管結構煥然一新,市場化轉型進程加快

11月3日,中郵保險發布關于董事會成員變更的公告。因公司章程修訂及董事工作變動等原因,中郵保險董事大換血。

10月,劉文駿、梁家駒任職公司新董事,張振堂和鄭蘇晉任公司獨立董事,原獨立董事蘇駿離任。加之此前董事長韓廣岳取代原董事長黨秀茸。中郵保險2022年董事累計變更人數超過董事會成員三分之一。

結合公司發布的第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公司現有6名董事分別為韓廣岳、李學軍、陳海東、劉文駿、梁家駒、陳新立,3名獨立董事為張振堂、鄭蘇晉、朱南軍。

董事會換血只是公司人事變動的一角,今年上半年友邦正式注資中郵保險后,公司市場化轉型加快,首先調整的就是高管隊伍。

1月,銀保監會批準中郵保險注冊資本及股東變更,公司注冊資本從215億元增加至286.63億元,其中,增資后友邦保險持股24.99%,正式成為其第二大股東。

此輪高管層調整打破了以往重要高管主要出自郵政體系的慣例。去年底公司通過市場化招聘引進保險老將李學軍擔任公司總經理,便是打破中郵保險總經理出自大股東郵政體系慣例的一個重要信號。其后,中郵保險還面向市場對外公開招聘7名總部部門級領導的消息同樣引發市場關注。

不過郵政體系還是把控了董事長一職,當然這很順理成章,市場化團隊也需要董事會代表的制衡。

繼今年3月原董事長黨秀茸因個人原因離任后,李學軍一直代為履行董事長職責。3個月后,出身郵政體系內部的韓廣岳經銀保監會核準正式擔任中郵保險董事長一職。

除此之外,第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非郵政體系的潘高峰被任命為中郵保險副總經理。

從高管團隊到董事會成員基本煥然一新,未來經營方針、業務結構是否會因外資的加入也發生進一步變革,市場頗為關注。

顯然,此時韓廣岳和李學軍搭檔身上擔子不輕,肩負了公司經營轉型重任。

凈利現8年來首虧

在友邦攜巨資入股中郵保險不滿一年之際,中郵保險卻現罕見虧損。值得一提的是,這是自2014年公司實現盈利后,8年來首次出現凈利虧損。

以近5年經營情況來看,公司營收穩步增長,凈利在2019年升至兩位數后,雖有所波動但均保持較為穩定盈利。

2017-2021年公司營收分別為451.63億元、628.87億元、748.2億元、937.84億元、1023.18億元。

同期,公司凈利為3.8億元、5.21億元、16.88億元、13.16億元、14.03億元。

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累計實現保險業務收入848.64億元,同比增長6.13%;累計凈利虧損26.43億元,較上年同期同比驟降274.92%。

橫向對比同期其他9家銀行系險企業績,前三季度,工銀安盛人壽保費為418.11億元,農銀人壽保費307.75億元,建信人壽保費460.25億元、中銀三星人壽保費133.14億元、招商信諾人壽保費222.36億元、交銀人壽保費160.22億元、中荷人壽保費70.79億元、中信保誠人壽保費229.67億元、光大永明人壽131.85億元。

同期,工銀安盛人壽凈利虧損4.65億元、建信人壽凈利虧損5.3億元、光大永明人壽凈利虧損0.7億元、中銀三星人壽凈利虧損0.38億元、招商信諾人壽凈利4.19億元、交銀人壽凈利3.16億元、中荷人壽凈利95.04萬元、中信保誠人壽凈利3.4億元、農銀人壽凈利2.56億元。

在10家同類型險企中,中郵保險作為銀行系壽險“一哥”雖保費規模最大,凈利卻墊底。

中郵保險雖未披露具體虧損原因,但行業人士表示,目前,險企投資端承壓拖累凈利增長是行業普遍現象。不過也有不同聲音出現,中郵保險凈利驟降或許與加大個代渠道布局,投入較高渠道費用也有關聯。

從報告來看,前三季度公司凈投資收益率和總投資收益率均為負,分別為-9.4%和-0.6%。投資收益率為2.9%,綜合投資收益率僅為0.3%。

然而最讓外界困惑的當屬友邦注資后,第三季度中郵保險從最近的風險綜合評級到償付能力均不增反降。

公司最近風險綜合評級遭遇下調,由2022年1季度風險綜合評級AA類下調至2季度風險綜合評級BB類。據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公司風險綜合評級下調主要是受到難以資本化風險得分影響。

而在償二代二期規則下,3季度末,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57%,環比上季度下降25.2個百分點;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95%,環比上季度下降24.5個百分點。

或許公司償付能力不升反降,與銀保渠道對資本金消耗較大也有關系。

銀行系險企依賴股東實現了保費體量擴張,從而也帶來了銷售渠道單一,傭金手續費過高,到期給付壓力大以及新業務價值提升較難的問題。

以近5年為例,中郵保險每年原保險保費收入居前五的保險產品保費收入合計多占公司總保費收入的9成以上,銷售渠道均為銀郵渠道。

不過這也帶來了手續費及傭金高支出的事實。2017-2021年中郵保險手續費及傭金支出為分別為13.47億元、17.99億元、20.77億元、35.36億元、79.02億元。公司此間手續費及傭金支出增幅分別為33.56%、15.45%、70.25%、123.47%。

并且銀保渠道多以儲蓄型產品為主,這也注定了銀保業務創造的新業務價值相對較低,且經常面臨到期給付的壓力,容易造成公司現金流緊張,使得償付能力承壓。

新業務價值作為衡量保險公司經營能力和發展潛力的“晴雨表”,隨著個險受阻,新業務價值也開始走下坡路。不少險企雖然重啟銀保渠道,保費規模雖得以穩定提升,新業務價值卻難以比肩。

從部分上市險企來看,三季度新業務價值繼續呈現下滑趨勢。中國人壽、太保壽險、平安壽險及健康險業務新業務價值分別同比下滑15.4%、37.8%、26.6%。

而險企如何謀求規模和價值齊飛也成了行業面臨的現實問題。

壽險轉型渠道改革大勢所趨,大多將銀保和個險放在同一重要位置。平安壽險和新華保險主張“兩手抓”,由單一渠道向多元化渠道轉型;太保壽險“長航行動”映射個險和銀保雙輪驅動策略。

對于中郵保險來說,引進素有“最強代理人”之稱的友邦保險,彌補個險渠道短板是當務之急。近一年公司凈利巨虧,也說明1+1>2的效應還未顯現。

2022年初,中郵保險在今年工作會議上對公司重點任務做了部署,前兩條就是深耕細耕主渠道,培育郵銀新優勢;積極拓展輔助渠道,實現多元渠道新布局。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友邦入股后中郵保險董監高隊伍加快調整,前三季度凈利在10家銀行系險企中墊底

注資后償付能力不增反降。

文|全球財說 宋涵

自去年友邦保險攜120億巨資入股后,銀行系壽險一哥中郵保險,變身為中外合資的銀行系壽險公司。強強聯合下一個圖擴張,一個謀轉型,引發的關注度自然不低。

距離友邦注資還不滿一年,中郵保險卻上演了業績“大變臉”——巨虧。前三季度公司凈利同比下滑274.92%,出現了8年來第一次虧損。同期,公司償付能力和風險綜合評級更是不升反降。

高管結構煥然一新,市場化轉型進程加快

11月3日,中郵保險發布關于董事會成員變更的公告。因公司章程修訂及董事工作變動等原因,中郵保險董事大換血。

10月,劉文駿、梁家駒任職公司新董事,張振堂和鄭蘇晉任公司獨立董事,原獨立董事蘇駿離任。加之此前董事長韓廣岳取代原董事長黨秀茸。中郵保險2022年董事累計變更人數超過董事會成員三分之一。

結合公司發布的第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公司現有6名董事分別為韓廣岳、李學軍、陳海東、劉文駿、梁家駒、陳新立,3名獨立董事為張振堂、鄭蘇晉、朱南軍。

董事會換血只是公司人事變動的一角,今年上半年友邦正式注資中郵保險后,公司市場化轉型加快,首先調整的就是高管隊伍。

1月,銀保監會批準中郵保險注冊資本及股東變更,公司注冊資本從215億元增加至286.63億元,其中,增資后友邦保險持股24.99%,正式成為其第二大股東。

此輪高管層調整打破了以往重要高管主要出自郵政體系的慣例。去年底公司通過市場化招聘引進保險老將李學軍擔任公司總經理,便是打破中郵保險總經理出自大股東郵政體系慣例的一個重要信號。其后,中郵保險還面向市場對外公開招聘7名總部部門級領導的消息同樣引發市場關注。

不過郵政體系還是把控了董事長一職,當然這很順理成章,市場化團隊也需要董事會代表的制衡。

繼今年3月原董事長黨秀茸因個人原因離任后,李學軍一直代為履行董事長職責。3個月后,出身郵政體系內部的韓廣岳經銀保監會核準正式擔任中郵保險董事長一職。

除此之外,第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非郵政體系的潘高峰被任命為中郵保險副總經理。

從高管團隊到董事會成員基本煥然一新,未來經營方針、業務結構是否會因外資的加入也發生進一步變革,市場頗為關注。

顯然,此時韓廣岳和李學軍搭檔身上擔子不輕,肩負了公司經營轉型重任。

凈利現8年來首虧

在友邦攜巨資入股中郵保險不滿一年之際,中郵保險卻現罕見虧損。值得一提的是,這是自2014年公司實現盈利后,8年來首次出現凈利虧損。

以近5年經營情況來看,公司營收穩步增長,凈利在2019年升至兩位數后,雖有所波動但均保持較為穩定盈利。

2017-2021年公司營收分別為451.63億元、628.87億元、748.2億元、937.84億元、1023.18億元。

同期,公司凈利為3.8億元、5.21億元、16.88億元、13.16億元、14.03億元。

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累計實現保險業務收入848.64億元,同比增長6.13%;累計凈利虧損26.43億元,較上年同期同比驟降274.92%。

橫向對比同期其他9家銀行系險企業績,前三季度,工銀安盛人壽保費為418.11億元,農銀人壽保費307.75億元,建信人壽保費460.25億元、中銀三星人壽保費133.14億元、招商信諾人壽保費222.36億元、交銀人壽保費160.22億元、中荷人壽保費70.79億元、中信保誠人壽保費229.67億元、光大永明人壽131.85億元。

同期,工銀安盛人壽凈利虧損4.65億元、建信人壽凈利虧損5.3億元、光大永明人壽凈利虧損0.7億元、中銀三星人壽凈利虧損0.38億元、招商信諾人壽凈利4.19億元、交銀人壽凈利3.16億元、中荷人壽凈利95.04萬元、中信保誠人壽凈利3.4億元、農銀人壽凈利2.56億元。

在10家同類型險企中,中郵保險作為銀行系壽險“一哥”雖保費規模最大,凈利卻墊底。

中郵保險雖未披露具體虧損原因,但行業人士表示,目前,險企投資端承壓拖累凈利增長是行業普遍現象。不過也有不同聲音出現,中郵保險凈利驟降或許與加大個代渠道布局,投入較高渠道費用也有關聯。

從報告來看,前三季度公司凈投資收益率和總投資收益率均為負,分別為-9.4%和-0.6%。投資收益率為2.9%,綜合投資收益率僅為0.3%。

然而最讓外界困惑的當屬友邦注資后,第三季度中郵保險從最近的風險綜合評級到償付能力均不增反降。

公司最近風險綜合評級遭遇下調,由2022年1季度風險綜合評級AA類下調至2季度風險綜合評級BB類。據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公司風險綜合評級下調主要是受到難以資本化風險得分影響。

而在償二代二期規則下,3季度末,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57%,環比上季度下降25.2個百分點;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95%,環比上季度下降24.5個百分點。

或許公司償付能力不升反降,與銀保渠道對資本金消耗較大也有關系。

銀行系險企依賴股東實現了保費體量擴張,從而也帶來了銷售渠道單一,傭金手續費過高,到期給付壓力大以及新業務價值提升較難的問題。

以近5年為例,中郵保險每年原保險保費收入居前五的保險產品保費收入合計多占公司總保費收入的9成以上,銷售渠道均為銀郵渠道。

不過這也帶來了手續費及傭金高支出的事實。2017-2021年中郵保險手續費及傭金支出為分別為13.47億元、17.99億元、20.77億元、35.36億元、79.02億元。公司此間手續費及傭金支出增幅分別為33.56%、15.45%、70.25%、123.47%。

并且銀保渠道多以儲蓄型產品為主,這也注定了銀保業務創造的新業務價值相對較低,且經常面臨到期給付的壓力,容易造成公司現金流緊張,使得償付能力承壓。

新業務價值作為衡量保險公司經營能力和發展潛力的“晴雨表”,隨著個險受阻,新業務價值也開始走下坡路。不少險企雖然重啟銀保渠道,保費規模雖得以穩定提升,新業務價值卻難以比肩。

從部分上市險企來看,三季度新業務價值繼續呈現下滑趨勢。中國人壽、太保壽險、平安壽險及健康險業務新業務價值分別同比下滑15.4%、37.8%、26.6%。

而險企如何謀求規模和價值齊飛也成了行業面臨的現實問題。

壽險轉型渠道改革大勢所趨,大多將銀保和個險放在同一重要位置。平安壽險和新華保險主張“兩手抓”,由單一渠道向多元化渠道轉型;太保壽險“長航行動”映射個險和銀保雙輪驅動策略。

對于中郵保險來說,引進素有“最強代理人”之稱的友邦保險,彌補個險渠道短板是當務之急。近一年公司凈利巨虧,也說明1+1>2的效應還未顯現。

2022年初,中郵保險在今年工作會議上對公司重點任務做了部署,前兩條就是深耕細耕主渠道,培育郵銀新優勢;積極拓展輔助渠道,實現多元渠道新布局。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东县| 宜宾县| 平乡县| 靖安县| 香港| 扶风县| 南木林县| 巨野县| 客服| 黄平县| 哈巴河县| 广宗县| 孙吴县| 江油市| 九台市| 南乐县| 靖宇县| 广灵县| 陇南市| 桑日县| 罗田县| 淮南市| 肃南| 库尔勒市| 吉隆县| 尉氏县| 澄城县| 东台市| 乐业县| 响水县| 龙陵县| 奉化市| 沿河| 万源市| 洪泽县| 永仁县| 克拉玛依市| 临洮县| 泸西县| 台北市| 鄂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