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ataEye研究院
一條馬斯克在采訪中追問馬云去向的短視頻,持續火爆在各個短視頻平臺。一個是世界首富,一個是前中國首富。馬斯克一再發出靈魂拷問:杰克馬去哪了?
今年是“失去”了杰克馬第二年的雙十一,也逐漸“冷清”。
除了一些“眾所周知又不可描述”的因素以外,還有哪些原因?今年雙十一正在發生哪些深刻變化?
01 雙十一之戰,正演化成私域之戰
主播:商家多平臺直播,頭部主播被“挖”
DataEye研究院電商組發現,雙十一前期許多商家已經開始采取多平臺直播策略。此前專注抖音直播,現在開始視頻號、快手逐漸同步直播。例如主播鏡子在跑步(視頻號:是鏡子本人啦)近是7在抖音開播7場,視頻號同步4場。值得注意的是,視頻號的預估銷售額高達抖音的5倍。
許多達人也開始嘗試換平臺、多平臺直播,為了獲取更多的流量以及更大的商業價值,不再單押一個平臺。“鐵打的平臺,流水的主播”,為了規避風險,也為了尋求更多可能,他們選擇多平臺,甚至全平臺經營。
例如羅永浩、俞敏洪、劉畊宏夫妻都選擇在雙十一這個節點在淘寶開播,抖音頭部達人瘋狂小楊哥和朱瓜瓜也選擇在雙11開啟視頻號直播首秀。不難發現,這些主播們在平臺策略選擇上,有了一種新趨勢:在抖音漲粉,在其他平臺賣貨。
平臺:視頻號入場,成騰訊關鍵一役
在李佳琦消失的那幾個月,他在微信公眾號、社群、小程序積累的私域,始終讓用戶保持著較高的活躍與忠實度,這是一筆長期可復用的價值,或許也是小楊哥、朱瓜瓜等頭部主播入局視頻號更看重的點。
今年年初微信公開課上也公布了視頻號在直播帶貨領域的數據:過去一年,視頻號直播帶貨的GMV增長超過15倍,其中私域占比超50%;直播間平均客單價超過200元,整體復購率超過60%。
公域流量獲取越來越難、越來越貴,可控、可隨時復用的私域流量,則成了互聯網后半場更多人的選擇,與微信各場景無縫銜接的視頻號也成為了大家的香餑餑。
商家:頭部化、品牌化格局改變
1、開發下沉市場成主流:
Quest Mobile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過去一年,短視頻、電商等APP增量中,超半數來源于下沉市場。下沉市場仍然是以中老年人居多,他們的收入相對較低,使用智能手機比較困難,因此要想服務好這類群體,商家需要有較強的供應鏈及品質把控能力。
這類群體也與視頻號的用戶“金三角人群”完美吻合——①相比于過度娛樂的內容,更喜歡泛知識型內容;②擁有高消費能力,且對商家的忠誠度高;③參與直播電商購物的經歷少。相較于90后、00后沖動消費,快速下單,他們更加理性,決策時間更長,需要商家花費更多時間與精力。
視頻號電商的出現,則為他們提供了消費的空間。對于商家來說,這類人群的消費潛力和消費需求是有待挖掘的。
2、個人品牌崛起
利用直播間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IP,諸如陳潔kiki、小小瘋、六月來了、唄唄兔等,直播間即個人品牌。利用直播間打造專屬風格、售賣的產品類型等外在特點讓粉絲群體留有印象、增加粉絲粘性、直播間復購數據上升趨勢。
例如視頻號上直播的達人:譚飛舒適職場裝和大洪洪的穿搭日記,都有不錯的表現。
利用私域流量池公眾號的粉絲作為啟動流量,吸引其進入直播間,從而獲得公域流量獎勵,將公域用戶導入私域,形成完整閉環。
02 抖音成基本盤、視頻號下一個成增量戰場?
抖音VS視頻號雙十一帶貨邏輯
抖音:傾向于讓商家帶貨競爭,是存量選優的邏輯
抖音今年的活動玩法與貨架電商類似,著重放在滿減、補貼,商家讓利使消費者獲得優惠。
加上抖音是實時賽馬機制,當開播獲得一波推流后,流量便只能通過同層級競爭對手 PK 獲得,實時流量會形成實時標簽;其次,系統每時每刻都在排名,直播流量不斷通過賽馬機制來篩選優質直播間,進而向其分配更多流量。商家和達人并沒有太多的主動權,平臺對流量有著絕對的掌控。
圖源:阿濤和初欣
視頻號:更傾向于讓商家滾雪球,是挖掘增量的邏輯
視頻號直播鼓勵商家用私域撬動公域。
本次視頻號“雙十一”玩法通過“流量券”來刺激商家/達人進一步的激活自己的私域流量池,值得一提的是為鼓勵微信生態內外優質達人開播帶貨。在活動期間,商家/達人作為帶貨主播,若直播間的成交GMV滿足對應門檻要求,都將會獲得對應流量券激勵,以此形成正向循環。
視頻號則基于人>貨、場的先天優勢,利用私域的先天優勢深挖社交關系鏈的交易需求,以“人”為中心構建“新交易場景”。
商家有哪些增量機會?
從近7天視頻號直播大盤商品價格來看,100-300元的商品占比是最高的。高客單價的商品相對來說在視頻號更容易成交,例如羊絨大衣、羽絨服等服飾,以及珠寶配飾、教育課程,單場帶貨都取得不錯的成績。
值得一提的是教育課程這類千元以上的商品,通過微信群轉發、朋友圈的裂變、朋友圈的推薦,給用戶建立認知,并產生裂變行為,最后引導用戶進入直播間。
教育課程需要反復的去夯實記憶點和知識框架,增加了用戶粘性,也增加了用戶的記憶;另外一點,就是教育類產品的服務需要個性化的咨詢,這對后期的轉化鏈路和最終的GMV是有巨大幫助。
其次,對于已有微信私域(公眾號、小程序商城)的品牌商家來說,在視頻號大促期間冷啟動會相對比較容易。對于有線下門店的商家,每個導購的微信就是一個大的私域池,可以在大促期間以門店矩陣號的形式開播。
03 雙十一正發生深刻變化
最初,“雙11”純粹而簡單,消費者要優惠,商家要銷售額,連帶著平臺競爭的高舉高打,縱然只有“五折”這一條,吸引力足夠。
現在銷售最大的變化,就是全渠道模式的形成。在這樣的格局之下,產商和競品都成長起來,要占據更大的市場;主播希望通過自己的個人魅力、內容誘惑吸引更多的粉絲購物。
伴隨新力量不斷成長,新玩家不斷入局,多個平臺對于用戶的爭奪或導致競爭加劇,可能對行業整體盈利造成影響。
渠道商在這樣的情況下已經沒有了主動權,所以生產商、主播、渠道商都被迫放下架子,主動聯合和參與。價格體系早就被打破了,進直播間可以看到都是打著“地板價”、“史上最低”,價格已經被打壓得非常低了。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雙十一對于用戶,也早就沒有了價格方面的期待,衰落是必然的。全渠道帶來的是價格戰的常態化,購物節會越來越沒有市場。
電商購物節期間總銷售額增速下滑的同時,直播電商卻在逆勢高速增長,后者已然成為驅動電商行業增長的重要力量。而這背后的實質在于,以內容為載體的內容營銷模式,正日益彰顯出強大的影響力和生命力。
這一系列變化的影響,直接體現在以下幾點,隨著而來的是雙十一不可逆的變化。
1.價格戰常態化→雙十一“做題”、半價成為歷史:平臺的玩法越來越復雜,參與活動更像是在做數學題,費心費力;另一方面,短視頻平臺也在拓展電商業務,直播電商成為日常后,一些商品優惠可以通過參與直播時享受,再加上各大平臺或者品牌開始推出各種各樣的“節日”所以隨手買也成為了習慣。
2.私域崛起、平臺渠道相對弱勢→雙十一流量/營銷之爭,演化成主播之爭、資本之爭:對于現在的雙十一來講,留量開始取代流量成為新的目標對象。對于流量來講,它更多地講究的是橫向上的邊界的拓展,規模的大小,這是我們看到在以流量為主導的時代,雙十一之所以會有那么多的燒錢和補貼的現象,之所以會有那么多的電商大戰的現象之所以會出現的根本原因。
對于留量來講,它更多地講究的是縱向上的深度的挖掘,潛能的激發,這是我們看到在留量主導的年代里,那么多的電商玩家不斷地強調對B端進行深度賦能,不斷地優化和提升C端的體驗,以實現復購的根本原因所在。
當留量取代流量成,一場以新的目標對象為主導的新的雙十一打法的出現。而正是有了這樣一些新的打法的出現,雙十一才會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而不再僅僅只是陳舊的打法,不再僅僅只是老套的動作。只有這樣,雙十一才能重新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3.生產商遭遇下沉市場小主播競爭、新消費需求等多方面挑戰,產品來源分散化→雙十一過去以價格取勝,如今以內容取勝:不同于傳統的營銷方式,內容營銷講究的是通過多種渠道傳遞有價值、有故事、有娛樂的商品,提供特定的精神體驗場景,以此引發消費者的共情和參與。內容成為了吸引消費者的關鍵所在,消費者因為對內容感興趣而沉浸其中,并主動關聯到商品,培養用戶信任,繼而推動銷售轉化率的提升。
此前東方甄選的爆火就是最好的例子,從東方甄選自身來看,將主播優勢應用到直播帶貨場景中來,著實是降維打擊:寓教于樂、妙語連珠的直播風格,一改此前直播間里的各種帶貨套路,宛如一股清流讓人眼前一亮,更是能在第一時間抓住用戶的心,并潛移默化地促使用戶在直播間里完成消費行為。
雙十一,正在成為內容行業,而非單純的零售行業——這里的內容,前些年指的是天貓京東的雙十一晚會,本質是PGC,而近些年則演化成各類直播達人百家爭鳴,本質是UGC。
04 總結
雙十一還是那個雙十一。
但雙十一的內在卻早已發生了一場深刻而又徹底的改變。認識到雙十一正在發生的這樣一場新的改變,找到適應當下雙十一的正確的發展方式和方法,我們才能找到當下雙十一的發展新機會。
雙十一懷念的不是杰克馬,而是懷念你那個GMV高速增長的、價格低廉且真實的電商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