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崔鵬
11月9日,在聯想一年一度的創新科技大會(Lenovo TechWorld)上,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提出了“普慧算力”的全新概念,標志著這家原本擅長消費電子和企服業務的知名公司,正在更新自我身份和經營戰略。
楊元慶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的智能終端設備進入大眾市場,算力會被更多的生活、工業場景視為核心生產力之一。
在聯想的判斷中,數字經濟時代的關鍵資源是數據、算力和算法,其中數據是新的生產資料,算力是新的生產力,算法是新的生產關系,它們共同構成了數字經濟時代的生產力三要素。
在2022中國算力大會上,工信部副部長張云明曾表示,算力已經成為繼熱力、電力之后新的生產力。
算力的需求來自各行各業,呈現出多元化特點,同一主體對算力的需求在不同階段、不同場景也會不同。而楊元慶提出的“普慧算力”概念,不僅指擴大算力惠及范圍和降低成本,還包括發揮算力的普遍應用性,以及在人工智能時代的基礎性地位。
算力產業鏈逐漸成熟,但問題依然很多
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測算,2021年算力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萬億元,關聯產業規模超過8萬億元。其中,云計算市場規模超過3000億元,IDC服務市場規模超過1500億元,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
近年來頂層政策一直在支持算力及關聯產業發展。2022年初,工信部聯合發改委等部門印發《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算力樞紐實施方案》,批復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等8個地區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啟動實施“東數西算”工程,構建國家算力網絡體系。
截至目前,我國的算力產業鏈已經初具形態:上游產業由設施、設備、軟件供應商、網絡運營商構成,中游產業由基礎電信企業、第三方數據中心服務商、云計算廠商構成,下游企業由互聯網企業、工業企業以及政府、金融、電力等各行業用戶構成。
但目前我國的算力產業仍面臨一些顯著問題,比如人均算力低,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算網協同和全局調度能力弱,應用場景落地推廣難度較大;算力設施整體耗能偏高等。
舉例來說,當前數據中心的規模占比最高,超過90%,而超算中心、智算中心和邊緣數據中心的規模較小,呈現出專用算力不足、部分地區通用算力過剩、能耗成本過高的局面,無法滿足國防科技、產業轉型和社會生活對于多元普惠算力的需求。
此外,算力基礎設施服務于傳統行業和實體經濟的比例較低,以提供通用算力為主的數據中心市場為例,服務于傳統行業的比例不足10%。
在耗能和碳排放方面,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測算,到2030年,我國數據中心耗電量將超過3800億千瓦時。如果不采用可再生能源,碳排放量將超過2億噸,算力基礎設施的綠色低碳亟需得到關注。
聯想要做全球最大算力提供商
在人工智能技術不斷進步的背景下,隨著數據的爆炸式增長,社會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數字化、智能化時代,對于計算的需求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單兵作戰”的設備遠不能滿足隨時隨地的計算需求。
楊元慶表示,“端-邊-云-網”的新算力基礎架構也因此應運而生:終端設備加覆蓋廣泛的云,還有更靠近數據源頭的邊緣計算,輔以5G代表的高速網絡,無處不在的“普慧算力”就誕生了。
他認為,聯想擁有從口袋端到云端的產品組合與能力,再加上全球資源本地交付的模式,成為聯想重要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因此,楊元慶為聯想提出了一大目標——成為全球最大的算力提供商。
在聯想集團管理層看來,聯想有希望實現這一目標。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Kirk Skaugen曾公開表示,在全球排名前10的公有云提供商中,有8個是聯想的客戶。
此外,楊元慶還稱,聯想集團是全球最大的個人電腦制造商、份額最高的TOP500高性能計算機供應商,以及全球最全算力基礎設施和服務提供商。
聯想希望通過服務器、PC和其他智能設備,進一步擴展到邊緣計算領域,并最終成為服務器、存儲設備和數據中心的全球第一。
邊緣計算、5G、云計算、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與行業相融合,加速智能化應用的進程。算力作為數智時代的引擎,需要滿足無處不在、集成優化、按需應用的新要求。
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ISG中國區總裁柏鵬將這類算力需求特點概括為“無處不在、按需擴充和隨買隨用”,具體表現為融合化算力、場景化算力、訂閱化算力和綠色化算力的“新算力”。
“聯想集團將積極投入資源,打造以新算力為核心的全棧產品和服務解決方案,持續賦能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等各領域。”柏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