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旗幟財經 凌凌柒
編輯|沐玲
全球財經行業喜提最大熱搜。馬斯克滅霸式裁員的消息震驚的不止美國,甚至都引發聯合國喊話,敦促馬斯克將“保障人權”作為推特管理工作的中心。
有人說,馬斯克收購了推特,就如同滅霸湊齊了寶石,然后,“滅霸馬”打了個響指,瞬間3700名推特員工“灰飛煙滅”。有推特員工稱,上網時發現登不上公司系統了,才知道原來自己被裁掉了。
不瘋狂不成活是天才少年馬斯克的特性,經常干猛事也是他的常規操作。不過,瘋狂裁員可不止馬斯克,很多美國的科技巨頭們也開始紛紛裁員,難道冬天真的來了?
全球首富馬斯克在花費440億美元巨資收購推特后,上任第一天就做出了轟動全球的大事:進行50%的“暴力裁員”。
前推特首席執行官帕拉格·阿格拉瓦爾連人帶椅子被“請出門外”。馬斯克還把印度人的整個團隊直接拆個粉碎,90%的印度員工被裁,只留12個人負責掃尾工作。
馬斯克入主后的推特的不足一月內,已經先后將洛杉磯、舊金山、圣何塞辦公室的近千名員工裁撤。
如果說,不瘋狂不成活是天才少年馬斯克的特性,但是近期,社交媒體巨頭 Facebook 母公司 Meta也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大裁員。
可以說,裁員潮已經在互聯網企業中蔓延開去了。
01 裁員潮蔓延
《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報道稱,Meta計劃在本周三前開始大規模裁員,此次裁員影響員工人數多達上千名,這是Meta成立18年來首次大規模裁員。
有人猜測,Meta的裁員不會像馬斯克對推特一樣直接砍掉50%。但是,由于Meta員工人數眾多,遠超推特,所以從裁員數量看,Meta的波及人數比推特還要廣泛。
受疫情居家辦公的帶動,Meta此前曾大規模招聘。數據顯示,僅2020年和2021年2年時間,Meta新增員工就超過27000人,今年前9個月又新增15344名員工,截止今年9月底,Meta員工人數超過了87000人。
一位Meta的招聘負責人曾在備忘錄中寫道:整個公司目前正面臨人才供需之間的嚴重失衡,這種感覺糟透了。
瘋狂擴招,翻臉又裁員,轉變只在一瞬間,Meta這是怎么了?
其實,Meta裁員也并非無跡可尋。Meta發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期內總營收277.14億美元,同比下滑4%;凈利潤43.95億美元,同比大跌52%,連續四個季度下滑。
不光財報數據不好看,Meta的股價也不給力。從2022年初Meta就開啟了下跌模式,從年初的338.54美元跌倒了96.72美元(11月7日收盤),跌幅高達71.24%。
面對不景氣的數據,不能開源,只好節流了,也許裁員瘦身是企業活下去的唯一出路。在三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扎克伯格表示:“一些團隊將明顯增長,但其他大多數團隊在明年將保持平穩或萎縮。預計在2023年結束時,我們的規模將與現在大致相同,甚至比現在的規模略小。”
有專家分析,Meta陷入如今的困境與扎克伯格押寶元宇宙失敗有關。因為,元宇宙尚處于奠基階段,等到成熟尚需時日,至少兩三年之內是不會有明顯的成果呈現。
確實,公開資料顯示,扎克伯格為了進軍元宇宙,持續地擴充隊伍,招兵買馬,也不斷加大在元宇宙方面的資金投入力度。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通貨膨脹飆升之際,Meta在元宇宙(一種沉浸式的在線世界)的新興技術上投入了多達數十億美元。
數據顯示,Meta的元宇宙開發部門Reality Labs在2019年、2020年、2021年的虧損分別為45億美元、66億美元和102億美元,在2022年上半年已虧損超過57億美元。可以說,元宇宙拖慢了Meta的發展節奏。
在上月公司收益電話會議上,扎克伯格上稱:“我知道很多人可能不同意這項投資。我認為,人們將在幾十年后回首才會談論起現在所做工作的重要性”。顯然,這依舊是扎克伯格的一廂情愿,分析師們并沒有買賬,而是下調了Meta的股票評級、削減了目標價格。
我們當然不能說元宇宙不是未來,但是如今看來,Meta也以裁員減支收場了。
除了Meta、推特等大型科技企業大規模裁員外,今年以來,微軟、蘋果、亞馬遜、英特爾等科技巨頭,也紛紛宣布凍結招聘或者開始裁員模式。據彭博社報道,美國10月份裁員公告同比增長48%,更多的裁員“正在路上”。
02 經濟乏力,科技行業集體過冬
今年以來,面對全球通脹加劇、消費支出低迷、利率上升等情況,美國科技巨頭紛紛削減成本,明顯放緩了招聘節奏,有的甚至開啟了裁員計劃。科技行業的寒冬就這么來了。
這個寒冷可以說傳遞給了每個人。
● 蘋果公司在近期發聲,表示暫停招聘除研發部門以外的許多職位;
● 亞馬遜也在同一周宣布暫停招聘新員工;
● 英特爾CEO帕特·基辛格表示,英特爾將開始有針對性的裁員,并進行其他調整,包括減少工廠工作時間,以應對經濟低迷;
● 無獨有偶,美國網約車公司Lyft也于近期宣布,將裁去13%的員工,以更大范圍地節約成本,而在今年夏天,該公司已裁減了2%的員工,并凍結了招聘;
● 另一科技巨頭谷歌也傳出裁員消息,知情人士稱,谷歌創業孵化器Area120的一半員工需要在90天內在公司內找到其他工作;
● 全球最大電腦硬盤廠商希捷也計劃在全球范圍內裁員約3000人,占其全球員工總數的8%,預計從本財年開始每年可節省約1.1億美元。
……
這些大規模裁員的公司都出現了業績下滑,科技行業領頭羊亞馬遜的三季報利潤下跌115%,業績一直穩定的谷歌從今年中報開始,每張報表利潤的下滑幅度都在加大,最新的三季報利潤下滑將近20%。
可見,在通貨膨脹加劇、消費低迷的大環境下,業績不佳的科技巨頭們,裁員已經成為它們的常規操作了。
專家認為,美國科技行業迎來了史上的重大歷史轉折點,也許將出現像2000年那樣的互聯網科技股泡沫大破滅,當然最終是能否順利度過寒冬尚未可知。有分析師則表示,美國科技股面臨的壓力還遠未結束。相對于歷史市盈率,科技股仍有下行空間。股價下跌已將估值拉低至近年來難以想象的低谷,在許多方面,科技股泡沫已經破裂。
至于是什么原因引起美國科技企業們陷入困境呢?
有人認為是疫情影響,全球經濟被拖慢了發展節奏;有人認為是利率影響,對于新技術和新發明來說,是供給驅動,而非需求驅動,直白說就是這些科技領域前期是不賺錢的,需要前期的持續燒錢才能維持,而如果利率過高,沒有便宜的資本,就導致很難出現持續性的科技革命。就像持續了幾十年的硅谷科技革命,當年的背景就是處于資金極度過剩的歷史階段。
我們眼前這些第三次革命的引領者們正在開啟斷臂求生的序幕,或許也預示著如今的經濟環境很難再供養科技的“夢想”了,畢竟,當美國經濟衰退、歐洲能源危機……當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難以得到滿足時,誰還會給“未來”“故事”“夢想”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