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紅周刊 侯純
當上市公司三季報和基金三季報均落下帷幕,基金業的整體變化也正式定格。據了解,公募基金三季度的凈資產相比二季度有一定減少,但減少幅度不大。從權益類基金而言,頭部基金公司的權益類規模出現普遍下滑,惟一不同的是建信基金,該基金的權益類規模保持增長。
基金業“全體檢”:規模下滑,投資者偏愛低風險
據基金三季報相關數據顯示,國內190家公募基金公司旗下披露三季度的基金總數為10175只。這1萬多只基金的三季度末的凈資產合計26.34萬億,而二季末時凈資產合計26.59萬億,相比之下,三季度國內公募基金整體規模減少了2540億元,減少比例不到1%。
七大種類的基金規?!?升5降”,其中債券型基金與貨幣型基金規模有所增長,其中債券型基金規模較二季度末增加了5862億元,增幅達7.75%;貨幣型基金僅增長了740億元,增幅為0.7%。
受A股與H股市場表現不佳影響,股票型、混合型、QDII與FOF等權益類基金出現大幅的回撤,其中混合型基金規模由二季度末的5.73萬億降至5.04萬億,減少6959億元,降幅12.14%;股票型基金規模由2.25萬億降至2.07萬億,減少1770億元,降幅7.87%;QDII與FOF總規模不大,但降幅也不小,均超過10%。權益類基金合計規模7.45萬億,較二季度末縮水9250億元,比例約為11.59%。規模占比上看,保證本金安全的貨幣基金占比第一,達40%;風險偏好較低的債券型基金占比接近31%;高風險的股票型、混合型、QDII與FOF基金凈資產規模合計只占28.31%,不到三分之一,說明國內投資者大多數屬于風險厭惡型,投資方面偏好于低風險投資。
不過,數量方面卻相反,股票型、混合型、QDII與FOF基金四個權益類基金數量合計有6834只,占比達67%。單只基金平均規模只有10.9億元,規模小于1億的迷你型權益類基金多達1724只,占比四分之一,甚至有245只的規模連1000萬都不到。與之相比,固收與貨幣類的平均規模要大得多,債券型基金的單只平均規模為27.68億元,而貨幣型更是高達293億元。
向頭部集中趨勢強化,弱市中僅建信基金權益規模增長
雖然近幾年來基金公司家數快速上升,已經達到190家,但規模上非常集中于少數頭部基金公司。據統計,凈資產規模超過5000億元的只有20家基金公司,三季度末它們合計規模達16.89萬億,占比達63.5%。1000億至5000億中等規模的基金公司有31家,100億至1000億的小公司多達75家,低于100億的有64家。
20家頭部基金公司中規模過萬億的有6家,其中易方達基金公司以15268億元的規模遙遙領先,廣發基金公司以13021億元居第二位,而第3到第6位的天弘、華夏、博時、南方4家公司規模非常接近。
頭部基金公司中三季度規模保持增長的只有建信、博時、廣發、銀華、招商、工銀瑞信與華夏等7家,其中建信基金表現突出,整體規模較二季度末增加了584億元,其中貨幣型基金增長了414億元,債券類基金規模增長了90億元,甚至權益類基金規模也增加了80億元,是頭部公司中惟一權益類基金增長的公司。
其他如工銀瑞信、銀華等基金而主要依賴貨幣型基金。借余額寶優勢維持貨幣基金霸主多年的天弘基金的貨基規模在三季度大幅縮水,減少了576億元。余額寶基金的規模已經由2017年時的峰值1.58萬億,減到7220億元,5年時間減少了一半多。
貨幣型基金規模雖大但所能帶來的收益卻十分有限,所以基金公司主要比拼的是固收與權益類基金。頭部公司中債券型基金規模實現增加的有17家,只有3家出現小幅下降。博時基金三季度旗下債券型基金規模由二季度的4005億元大幅增加608億元至4165億元,規模位列第一。而易方達則由二季度的4005億元減少47億元,退居第二。另外廣發、招商、華夏、富國等6家的債券類規模增幅均超過200億元。
權益類基金規模前三名分別是易方達、華夏與廣發基金,規模分別為6291億元、4706億元與4270億元。不過,由于三季度A股市場以調整為主,所以三季度普遍大幅縮水,易方達、匯添富與華夏規模降幅均超過500億元,建信基金雖然只增加了80億元,不過相比二季末624億元的規模,增長率達12.83%,實屬不易。
除去二季度新發行基金外的單只基金規模增長超過20億元的只有10只基金,其中華夏50ETF基金以82.97億元的增長規模居第一,南方1000ETF與嘉實安益混合C以76.61億元與42.38億元增長居二、三位。三季度末規模超過300億元的基金有7只,比二季度末減少了4只,其中前三位華夏50ETF有614億元、招商白酒基金LOF有610億元、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有532億元。200億元-300億元規模的有12只,100億元-200億元的則有62只,就是說6834只權益類基金中只有81只規模超過100億元。
(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