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滿投財經
11月8日,國家體育總局、發展改革委、工信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推進戶外運動與旅游深度融合。
《規劃》提出主要目標,到2025年,戶外運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基本形成供給與需求有效對接、產業與生態協調發展、產品與服務品牌彰顯、業態與模式持續創新的發展格局。戶外運動場地設施持續增加,普及程度大幅提升,參與人數不斷增長,戶外運動產業總規模超過3萬億元。到2035年,戶外運動產業規模更大、質量更優、動力更強、活力更足、發展更安全,成為促進人民群眾身心健康、提升獲得感和幸福感、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力量。
“十三五”期間,隨著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戶外運動逐漸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方式,戶外運動產業實現快速發展。戶外運動產業的發展有利于促進和擴大體育消費。而2022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成為政策加大力度支持的契機,讓群眾對戶外運動的熱情得到進一步提高,增加了戶外運動產業發展的動力。
01、中國戶外運動巨大潛力待挖掘,露營成為流量入口
戶外運動,是指在自然場地舉行的一組集體項目群。融合了休閑、娛樂及健身與一體化,是一種把旅游、運動、文化、人際交流緊密結合起來的生活方式,具體包括冰雪、登山、攀巖、漂流、潛水、徒步、野營、探險、穿越、騎行、馬拉松等活動。
根據Statista數據,2020年全球的戶外用品行業營收規模為1599.5億美元,同比增長為28%,即便是在疫情沖擊后,全球的戶外運動市場在重點國家或地區仍有較好的表現。2019年至2020年中國的戶外市場發展速度較為平穩,但在2021年中國市場的需求在疫情恢復后快速反彈,同時居民熱情高漲和政策的支持為戶外產業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預計2021年至2025年的發展速度大幅提升。
與歐美等發達國家悠久的戶外運動歷史相比,我國的戶外產業仍處在發展初期。從戶外運動的參與度來看,2020年美國的戶外運動參與率為53%,然而中國僅有10%左右。如果按照美國人口53%的參與比例,中國仍有巨大的戶外運動市場潛在消費者有待挖掘。而近兩年隨著國內“露營風”的興起,露營經濟的高速發展正成為國內戶外運動發展的流量導入口。
在2020年以前,我國的露營經濟發展緩慢,據艾媒咨詢數據,2014年至2020年我國的露營營地市場規模的復合增速為13.9%,而2021年至2025年期間預計增速可以達到17.1%。企查查數據顯示,近十年我國“露營地”相關企業的注冊量也逐年上升,僅2020年就新增8758家相關企業,同比增幅高達227.52%,為近十年來的最大增速。2020年疫情的爆發使露營行業迎來爆發式發展,同時疫情影響時間的延長,讓露營在市場上仍維續相當高的熱度。
02、經濟發展沉淀戶外經濟長期需求,疫情成催化劑
包括露營在內的戶外經濟在近兩年迎來較快發展,離不開疫情的催化。在疫情防控措施下,室內場所運動方式以及長途旅行被嚴重限制,戶外運動可以避免封閉空間的人口聚集,同時不需要長途出行,城市以及周邊的戶外場所就可以滿足需求。其低門檻、靈活短途等特點讓疫情期間,以露營為焦點的戶外運動得到刺激性增長,運動類產品銷量劇增,有效拉動體育產業的消費增長。
疫情防控是催化劑,短期內刺激戶外運動需求。但從長期來看,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戶外經濟不斷沉淀長期需求。根據國際經驗,當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時,民眾將會對體育運動有所需求;當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時,體育運動將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之一;當人均GDP接近1萬美元時,會迎來冰雪運動發展的“黃金期”。這說明體育產業的發展與消費升級息息相關,經濟水平的提升和個人收入的提高讓人們追逐更加豐富多元的活動。
中國的人均GDP在2018年的時候就突破了1萬美元大關,大眾的體育運動形式也逐漸從室內走向戶外,從相對簡易、成本較低的跑步、郊游、登山、徒步等形式向更為挑戰性、更豐富、消費更高的自駕、滑雪、潛水等形式轉移。根據第三方機構的調查顯示,戶外運動人群中月均收入達到4000—10000元的比例接近六成。
“十四五”時期是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的開局時期,也是推動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關鍵階段。戶外運動產業是體育產業的重要分支,在滿足日益增長的戶外運動需求的同時,能有效促進和擴大體育消費。同時,戶外運動還是兼具體育、旅游、文化等為一體的融合業態,不僅是體育事業的重要發展方向,在經濟復蘇的當下能夠有效拉動旅游業的發展。
在中國打造體育強國戰略,大力推動體育產業成為支柱產業的背景下,《規劃》從產品供給、場地設施、產業規劃等方面給予了戶外運動產業支持和發展方向,戶外運動市場的發展速度或將在未來幾年迎來較大的提升。同時疫情的持續時間遠超想象,疫情防控措施催化戶外運動推廣,或將逐漸改變居民的生活習慣,不斷釋放戶外運動消費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