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科技
對于游戲玩家而言,“氪金”、“付費解鎖”似乎早已成為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不論是免費下載的網絡游戲,還是需要買斷游玩的單機游戲,廠商們總是在想盡辦法地從玩家手中拿走更多的錢,從單機游戲的DLC、到網絡游戲的“通行證”,再到手游的“648”,付費增值服務幾乎已經代替了買斷制,成為游戲圈最為重要的增長引擎。
作為對比,在人們的意識中,硬件行業依然是一個理應實現“買斷”制,即一次付費即可享用所有功能的行業。畢竟和軟件不同,硬件產品從出廠的那一刻開始便已經定型,想要為硬件進行付費更新功能的前提是在硬件上提前配置好用戶所需的功能模塊,否則是無法通過在線更新解鎖的。
遺憾的是,這樣的潛規則如今似乎有要被游戲圈的“付費”經驗打破的趨勢。近日,英特爾官方發布了與Linux 5.18合并的SDSi補丁,確認自家SDSi服務的正式名稱為“Intel On Demand”,該服務的主要內容是通過付費解鎖處理器附加功能,并介紹了該功能包括正式名稱在內的更多細節。
明明自己已經為購買硬件產品花了錢,現在卻又要為了讓硬件產品發揮出完整的性能,再花一筆錢,對大部分消費者而言,這樣的情況顯然是不能接受的,因此這條消息一出,網上瞬間充斥著對英特爾的質疑聲。那么問題來了,英特爾這項服務到底面向的是哪些群體?對我們普通消費者而言又會有什么影響呢?
付費解鎖能力
首先,我們把重點放在開頭,事實上目前曝光出來的“Intel On Demand”服務和普通消費者之間基本沒有關系。根據外媒爆料,英特爾的硬件付費服務是面向企業市場的,目前僅適用于未來即將推出的英特爾第四代至強可擴展處理器Sapphire Rapids。
作為業內知名的軟硬件企業,英特爾在企業市場中一直有提供類似的服務,比如企業可以付費解鎖相關專業軟件的更多功能,包括Intel Unite、Intel Data Center Manager、Intel oneAPI以及OpenVINO等等,但是僅限于軟件層面,畢竟硬件本身的性能和功能還是一開始就設定好的。
讓英特爾得以啟動“硬件付費升級”計劃的,就是這顆第四代至強可擴展處理器Sapphire Rapids。就現有情報來看,英特爾Sapphire Rapids是一款基于Ice Lake工藝、采用Intel 7工藝打造的服務器CPU,其最大的特征在于內置了可以啟動特定加速技術的多枚特殊芯片。
當用戶付費后,Intel On Demand就可以訪問CPU中的接口,以允許用戶啟用包括加速特定工作負載的高級矩陣擴展 (AMX)、動態負載均衡器 (DLB)、英特爾數據流加速器 (DSA)、英特爾內存分析加速器 (IAA) 和英特爾QuickAssist 技術 (QAT)在內的多項加速技術,以此來提高生產力。
就目前看來,這項服務與其說是“付費解鎖性能”,不如說是“付費解鎖能力”更為貼切。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付費解鎖性能”一事就不存在了。根據推特網友@aschilling爆料,早在2010年的時候,英特爾官方就曾經想對Sandy Bridge架構的Core i3-2xxx系列提供付費解鎖更高頻率和緩存的服務,只是這個消息一走漏就引起玩家們的不滿,致使英特爾不得不取消了這項計劃。
在目前的消費級市場,英特爾的處理器往往依照規格分為不同的型號,用戶只有購買了相應的型號才能享受對應的性能和功能。然而,這些處理器并不是每款都采用了不同晶片設計,例如i3-12100就是i5-12400屏蔽兩顆大核心后得到的,i5-12490F則是i7-12700屏蔽小核心后得到的產品。
既然晶片相同,那自然就有發揮的空間。假設英特爾真的在企業端推動成功,說不定就有可能向下延伸到消費級酷睿i處理器。到了那時,諸如花錢才能解鎖Core i9的最大頻率上限、解鎖E-Core效率核心之類、解鎖英特爾核心顯卡之類的場景,或許真的會出現。
到底是好是壞?
仔細回想一下,如今這波硬件付費解鎖能力的風潮,其實還是汽車廠商刮起來的。早在2020年,特斯拉就曾為Model 3標準續航版推出后排座椅加熱功能,費用為2400元。隨后車廠們紛紛借鑒起特斯拉的獨特創意,諸如奔馳、寶馬等車企也紛紛推出了自己的后輪轉向、座椅加熱等訂閱制服務。
而如今,不說汽車這種大型硬件,就連我們生活中常用的耳機也出現了付費解鎖的情況。舉個例子,某國內廠商推出的TWS耳機產品,盡管一直宣傳自己是“市面上最便宜的無損音頻TWS耳機”,但實際上LDAC無損音頻功能卻要在其APP中付費解鎖。官方主力宣傳的產品能力,如今卻需要花錢解鎖,很難不讓人感到迷惑。
從特斯拉到英特爾,付費解鎖硬件功能似乎正在成為一個趨向,雖然目前跟進的企業并不多,但是如果效果顯著,其它企業顯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對消費者而言,他們最關心的是,如果類似的套路真的進入到PC市場,到底會帶來怎樣的體驗?在我看來,事情的走向需要分兩種可能性進行具體分析。
第一種可能性,是完全自定義的到來。這樣處理器廠商每代只推出2-3種芯片基底,用戶購買的產品本身只是一個這個芯片基底的基礎版本,讓用戶通過付費來解鎖芯片上的各個模塊,想要體驗完整能力就需要分門別類地購買各種“升級包”,完全解鎖后的芯片價格和過往保持一致即可。
如此一來,確實可以做到讓用戶自己組合出一款個性化定制需求的處理器?而且,對其它功能(例如小核、核顯、超頻等)不感興趣或者要求低的用戶,完全可以省下一筆升級的開銷,不需要像現在一樣,為了追求更高超頻能力而不得不購買頂級旗艦芯片。
雖然想法挺美好的,但是想要在現實中實現卻很困難。因為這種做法要求廠商對同一種芯片基底一視同仁,采取完全一致的產品標準,而目前的處理器雖然很多都是基于一種基底閹割而來的,但是芯片之間卻有“體質差別”。為了充分利用芯片產能,將處理器分為三六九等是不可避免的,否則成本必然會轉嫁到消費者的頭上。
另一種可能性,則是單純的分級閹割。廠商們為了完成產品的價位區分,強行將部分功能完整的芯片功能屏蔽,以較低的價格出售,后期再讓用戶通過付費解鎖獲得完整性能。這意味著你不僅付出了硬件成本,還要額外付費才能享受這些硬件所帶來的完整體驗提升。
在小雷看來,大部分消費者應該都很難接受這種“付費解鎖”方式,畢竟沒有人愿意看到自己花幾千上萬買來的硬件卻是一個閹割版的產品,想要獲得完整的體驗還需要額外加錢。而現在,我們只能由衷地祝愿,英特爾的“Intel On Demand”不會擴展到消費者領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