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國家統計局周三發布數據顯示,10月份,中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1%,增速較上月放緩0.7個百分點,創6月以來新低;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1.3%,較上月回落2.2個百分點,為2021年1月以來首次同比負增長。
數據發布前,界面新聞采集的七家機構預測中值顯示,10月,CPI同比增長2.4%,PPI同比下降1.2%。
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對界面新聞表示,有三個因素拖累10月CPI漲幅。一是近期蔬菜供應量充足,導致菜價出現較大幅度回落,這也對沖了豬價上漲的影響;二是能源價格同比漲幅延續回落勢頭;三是去年同期基數偏高,拉低了當期CPI同比。
統計局數據顯示,10月CPI同比中,食品價格上漲7.0%,漲幅比上月回落1.8個百分點,其中,鮮菜價格由上月上漲12.1%轉為下降8.1%, 鮮果價格上漲12.6%,漲幅比上月回落5.2個百分點,豬肉價格上漲51.8%,漲幅比上月擴大15.8個百分點。
統計局還表示,10月,非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1%,漲幅比上月回落0.4個百分點,其中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氣價格分別上漲12.5%、13.5%和5.6%,漲幅分別比上月回落6.7、7.5和11個百分點。
財信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表示,盡管豬肉價格處于上行周期,對CPI形成支撐,但翹尾因素回落以及疫情對消費的擾動短期內難以消除,需求處于弱恢復過程,后續CPI可能繼續小幅波動,全年漲幅可能在2.1%左右。
王青表示,11、12月,CPI同比漲幅將延續回落勢頭,背后的主要原因是當前商品和服務供應能力較強,但消費需求修復相對偏弱。另外,疫情以來國內貨幣政策始終堅持不搞“大水漫灌”,通脹水平溫和可控。
王青還指出,盡管未來CPI同比整體將保持溫和水平,但內部結構分化較大。“一方面,受豬周期波動影響,短期內豬肉價格仍將處于高位,需要在政策層面發力應對豬價過快上漲。另一方面,當前非食品和服務價格走勢疲弱,甚至處于通縮邊緣,顯示當前提振消費的迫切性較強。”他說。
為平抑豬價漲幅,政府近期持續投放儲備肉。華儲網顯示,11月4日,出庫投放競價交易掛牌1萬噸中央儲備凍豬肉。這是今年以來國家投放的第七批中央豬肉儲備。
PPI方面,分析師認為,10月以來,受到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其合作伙伴(OPEC+)減產等因素影響,原油價格有所反彈,但實體經濟需求下降導致國際金屬價格依舊偏弱,疊加去年同期的高基數,PPI同比跌入負值。
王青表示,今年最后兩個月,PPI同比還將受到高基數的拖累,加之在美歐經濟衰退陰影漸濃影響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易下難上,PPI同比有可能繼續處于負增長或零增長的狀態。
伍超明也表示,雖然地緣政治沖突短期對能源價格有一定的支撐,但在全球經濟放緩的背景下,大宗商品價格漲幅有限。加上去年同期PPI同比增速大幅提高,會抑制今年PPI的同比漲幅,預計四季度PPI可能在負增長區間運行。
王青補充道,盡管短期內PPI同比有可能進入負增長狀態,但考慮到前期PPI漲幅較大,當前部分上游原材料價格絕對水平依然明顯偏高,中下游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成本壓力依然明顯。下一步,為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政策面有必要繼續實施保供穩價,有序釋放部分國內主導定價的上游原材料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