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陳瓊燁
11月8日,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S(Quacquarelli Symonds)發布第十五版亞洲地區大學排名。本次排名共涉及760所高校,較去年的687所增加10.6%,為歷年最多。
北京大學首次獲得QS亞洲地區大學排名第一,連續五年蟬聯亞洲第一的新加坡國立大學今年未能衛冕,排名下降至第二位,清華大學緊隨其后,位列第三。

此次北大、清華躋身亞洲大學前三,為大陸高校在該排名歷年來最好成績。躋身亞洲前十的中國大陸高校還有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此外,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武漢大學和中山大學均躋身前50。
共有25所中國大陸高校躋身亞洲前100,均為雙一流大學。其中,南方科技大學為2022年首次入選雙一流的高校。
中國大陸高校在此次排名中上榜數量最多,共有128所;其次是印度,達118所;日本有106所院校上榜。此次排名中有62%中國大陸高校排名下降,24%排名穩定,14%排名提升。中國大陸高校在本次排名的11項指標的8項指標中整體都有所下降。盡管大陸高校在雇主聲譽方面一貫表現強勁,但此次排名有90%大陸高校在該項指標中排名下降。
大連大學是中國大陸高校中排名提升最多的院校,上升22位,位列亞洲第132。該校在五項指標中都有提升,最為顯著的是國際研究交流指標。
中國科學院排名上升五位,位于亞洲第80名。在每位教師論文數量方面,其是亞洲地區最高產的研究機構,也是亞洲地區最具國際合作精神的研究機構,在國際研究交流指標中獲評滿分100分。員工博士文憑數量上,中國科學院在大陸高校中排名第一,亞洲排名第32,說明大陸高校在這方面略顯薄弱。
在論文引用次數上,南開大學在該指標中排名第七,研究成果集中在自然科學領域,尤其是化學領域,以微弱優勢戰勝該指標排名第八的湖南大學。
在國際化教師團隊方面,浙江大學和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學處領先地位;暨南大學的國際學生數量在大陸高校中最多,排名亞洲第19,也是大陸唯一一所在該指標中排名進入前30的院校。
88%的上榜大陸高校在國際生占比這一指標中排名下降,73%在國際教師占比排名中下降,說明在師生多樣化方面仍有較大進步空間。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高校的國際師生數量占比都較高,馬來西亞院校的國際學生數量也較多。
QS高級副總裁Ben Sowter表示:“在2023QS亞洲地區大學排名中,中國大陸高校取得了歷史最好成績,這表明中國在亞洲高等教育領域最前沿發揮了極大的潛力。”其指出,中國高校的卓越暫時高度集中在一流院校中,“要提升中國高等教育和高校整體水平,仍要做許多努力。”
在亞洲其他國家中,日本有兩所高校進入學術聲譽和雇主聲譽這兩項指標前五;印度高校在研究生產方面表現出色,有三所高校在教師論文數量方面躋身前五;新加坡和中國香港高校的研究影響力指標表現較好,均有兩所院校進入論文引用數量前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