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有數(shù)DataVision
編輯|張澤一
歐洲能源危機已經有一陣子了,咱們大A的彩虹集團享受著歐洲人用不起暖氣,狂買中國電熱毯的紅利,13個交易日股價翻倍。
在天然氣現(xiàn)貨期貨價格同步上漲的同時,各個天然氣產地聞到商機開始活躍起來,液化天然氣船隊(簡稱LNG船隊)開始頻繁出沒于北大西洋與地中海,以及自媒體文章里。
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實在受不了美國打著“友誼價”的旗號,四倍于市場價將天然氣賣給歐洲,在公開場合數(shù)次痛斥美國趁火打劫。
就在這種環(huán)境下,10月24日,荷蘭天然氣下一小時期貨價格突然跌至-15.78歐元。
能源危機在資本市場的炒作之下變成了一個雙輸?shù)目尚置妫函偪窨炊嗟臋C構們由于爆倉虧麻了,居民還依舊用不起電。
也就是說在這種極端情況下,在這個時間交割天然氣現(xiàn)貨,賣方倒貼錢給買家,求著你把天然氣拿走。和當年原油價格跌至負值情況類似,資本主義又開始“倒牛奶”了。
本質上就一個原因:液態(tài)天然氣轉氣轉換站不夠用,倉庫里堆滿了液態(tài)天然氣,船上的也運不下來。
首先,運天然氣不像電熱毯,隨意整幾個集裝箱就能運,它需要特殊的設備,被稱為LNG船。
由于俄羅斯天然氣供應出現(xiàn)問題,現(xiàn)在歐洲市場上的天然氣缺口主要由LNG船來補充,通過加壓,天然氣會逐步由氣態(tài)轉化為液態(tài),不僅體積減小便于運輸而且不容易燃燒也更加安全。
但這種通過水路的特殊船運方式顯然價格比管道運輸更貴,在北溪管道事件后,天然氣期貨價格一路暴漲,電價飛升就有這個原因在里面。
而更為關鍵的,則是液轉氣需要特定的轉換站來實現(xiàn)。但當前的轉換站已經超負荷運作了。
一座LNG接收站建設周期長達四年左右,建造費用以億美元作為單位,短期內想新建LNG接收站幾乎是天方夜譚,德國最近建設的LNG接收站都需要2024年才能使用。
而根據(jù)媒體報道,目前歐洲主要的LNG接收站位于歐洲西北部、地中海和伊比利亞半島,接近60艘LNG運輸船目前就堵在該區(qū)域,西班牙的六座LNG接收站附近就有35艘等待卸貨。
根據(jù)GIE數(shù)據(jù)顯示,早在今年8月28日,波蘭,葡萄牙的天然氣倉儲量就高達100%與99.62%,僅有意大利,奧地利等幾個小型國家并未達到80%的及格線。截至10月24日,歐盟整體天然氣儲氣率為93.61%,而德國天然氣儲存率已經達到97.53%。
原先轉換站是與管道運輸?shù)囊簯B(tài)天然氣相匹配的設施,而由于俄烏戰(zhàn)爭,北溪被炸,改為船運后,轉換站處理效率難以匹配這種“新模式”,消化能力自然減弱。
轉換站無法即時轉換,倉儲爆滿,船上的運不下來堵在港口,共同構成了一種“供需錯配”的奇特景觀。但對于期貨市場來說還有一層更為致命的因素。
10月13日,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項目”的科學家更新了季節(jié)性氣候預測,突然告訴大家:今年冬天大概率是個暖冬。
暖冬,天然氣需求相較之前必然下滑,各大機構紛紛開始拋售天然氣看漲期貨,并且運輸與儲存問題使得這批貨注定沒有人敢接手,只有賣沒有買,直到10月24號這天,恐慌情緒爆發(fā),價格直接跌穿至負值。
實際上,長期來看,歐洲依舊存在能源短缺的問題,只是由于當下歐洲的高氣價,全球各地的LNG船紛紛駛向歐洲,才造成了這種擁堵的局面。
然而就在此時,無論是居民生活電價還是工業(yè)用電都一路走高,時間拉長來看天然氣期貨依舊處于高位。
2018 年至今法國電力價格,數(shù)據(jù)來源:Trading Economics,海通國際整理
歐洲實體企業(yè)同樣一片慘淡,隨著萊茵河水位下降,歐洲內河運輸也出現(xiàn)問題,大量煤炭沒辦法按時運抵發(fā)電廠,電價也一天三報價的上漲,化工,制藥等能源密集型企業(yè)選擇外遷,遺留下大量失業(yè)人口。
真正需要用電的是居民和實體企業(yè)們,而在期貨市場上炒作的資本們心中卻只關心手中的頭寸能賺多少錢,用電的和炒電的注定存在不可調節(jié)的矛盾,每一個停擺的歐洲車間和裹著電熱毯取暖的歐洲居民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參考資料
[1] 洲際交易所
[2] 歐洲天然氣基礎設施協(xié)會
[3] LPG研究手冊 中信期貨
[4] 行業(yè)深度研究:歐洲天然氣夠用幾天?國金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