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莓財經
不要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這句話說得樂觀,但現實情況往往不能盡如人意。
今年上半年,國內資本市場面臨嚴峻挑戰。在上市險企中,僅中國人保和中國平安實現歸母凈利潤的正增長,其他幾家則均出現業績降幅,其中,新華保險凈利潤腰斬過半,下降幅度最大。
新華保險的年中報顯示,其新業務價值大幅承壓。新業務價值21.12億元,同比下降48.4%。盡管上半年新華保險的保費收入破千億,但凈利潤下降50.8%。如何在增長同時獲得更好的價值,是新華保險亟須解決的問題。
壽險業務轉型下半場,難熬
保險行業,正在由過去供應端的膨脹之勢回歸至需求端的冷靜。而行業監管政策的趨嚴,也意味著保險業進入了肅清亂象、被動整頓的關鍵時期。
近幾年,談到壽險行業變化提及最多的就是轉型。因此,作為一家以壽險為主業的上市保險公司,轉型已經成為新華保險的必經之路。
新華保險的轉型,即意味著要從以前追求業績規模,轉變為追求企業價值的穩定增長。在這個轉型過程中還伴隨著保費渠道的變化、產品結構的變化以及保費繳納期限等多方面的變化。
但很可惜,今年新華保險在多種外部因素干擾下,資負兩端均呈現明顯壓力,這一點也體現在新華保險這幾年十分不穩定的業績表現上。
受業績影響,股價方面也總體低迷,相較今年年初,新華保險股價至今累計下跌近三成,一路跌至如今27元/股上下。當然,新華保險股價縮水,與持續升溫的金融反腐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財報顯示,上半年新華保險實現保費收入突破千億,同比僅微微增長2%;營收1248億元,同比減少5.5%;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1.87億元,同比下降50.8%。根據新華保險上半年的表現,交銀國際表示:維持新華保險“中性”評級,上半年壽險業務表現弱于同業。
在壽險業發展相對困難和新華保險經營爬坡的時期,個險的問題是當前新華保險最突出的問題。一是來自疫情的反復,個險營銷最重要的拜訪客戶環節影響最大;第二就是多年來積累下來的頑疾也日顯突出;第三個壓力是來自監管,行業對于“雙錄”(錄音錄像)的嚴格政策影響。
當前,在近年來外部環境不斷調整演變的背景下,險企的發展形勢復雜嚴峻。因此,主推保障型產品、發展個險渠道、拉長繳費期限等應該都是新華保險目前應該定下的目標。
位居第二梯隊,向上攀升困難
新華保險與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平人壽、泰康人壽是我國市場上成立時間比較長的傳統壽險公司。
業務規模上,中國人壽和平安人壽始終霸占第一梯隊的頭兩位。“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在保險業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而新華在傳統壽險業務上,短板雖然不明顯,但缺乏獨到的戰略和突出的優勢。這也是為什么成立于1996年的新華保險,這么多年的發展都始終無法邁入第一梯隊的緣故。
與新華保險體量差不多的中國太保,雖然發展速度比較慢,但是聚焦個險,質量和價值在提升;同樣規模相當的泰康人壽,在保險資管上優勢明顯,業務上積極布局健康、養老,也比較有聲有色。
簡而言之,新華沒有形成自己特有的發展優勢,業務模式相對滯后,屬于向上很難,向下很容易的階段。
新華保險最近頻繁遭到消費者投訴,也是不可忽視的隱憂。例如,年初,保險監管部門通報了一批有問題的人身保險產品。據了解,新華保險在一些產品設計上,如條款約定和合同生效的判定上,缺乏客觀判斷依據,易引發理賠糾紛。
新華保險今年上半年營業支出中,退保金接近96億元,同比增11.74%。
其實,新華保險的發展困局,在去年就出現了苗頭。數據顯示,2021年新華保險個險總保費收入1198億元,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續期保費,短期險保費和長險首年保費加起來,只有184億元。
也就是說,現在新華保險新增保費的規模和價值已經出現了很大的困難。加上大量的代理人數量萎縮和大量的退保事件,這樣的困難局面短期內很難有較大的改善,而這些都將會持續反映在公司利潤和股價上。
表面看是保費、利潤,乃至人力、新單等數據步步下跌,令新華保險的市值承壓;實質上,相比體現當期業績的渠道數據,關系新華保險長遠未來的利潤釋放能力、產品結構、渠道持續性等一眾數據的增速不再,才是傷其根本,因為那代表著新華保險未來的想象空間。
而在數日前,新華保險自己也做出了最新的業績預減公告,預計前三季度的利潤會比同期下降過半。
因此,從短期來看,新華保險還是要承擔很大的業績壓力。值得肯定的是,新華的產品線條比較完善。十多年的發展也積累了不少資源,如果新華保險能在在傳統保險上持續精耕細作,成為一家精品壽險公司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高層頻繁換帥,保險代理人才流失
據了解,在2019年,新華保險提出“二次騰飛”的發展戰略,明確規劃2019-2020年是過渡調整期,2021年-2023年為財富管理業務深化建設期,2024-2025年是體系完善期。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回頭再看這份戰略規劃,新華保險目前仍處于過渡調整期中。2022年9月,徐志斌因工作原因辭去新華保險的董事長職務,由原總裁李全接棒,同時聘任副總裁張泓為新任總裁。
而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今年7月份,在新華保險工作22年的副總裁李源辭職,跳槽到天安人壽。新華保險的個險轉型從2020年開始就走下坡路,而李源是個險渠道的副總裁,其離職對于新華保險業績帶來的影響不可小覷。
一方面新華保險凈利下跌,業績規模承壓。另一方面則是資本市場失意,股價持續下跌。因此,新華保險的新任領導者能否帶領企業走出困境,備受資本市場關注。
李全和張泓,都是臨近退休年齡的老將。不少股民擔心,未來兩年內新華保險又將面臨高層換帥的動蕩局面,畢竟這已經是近三年來新華保險第三次更換董事長。而由此給新華保險帶來的不確定性,也不言而喻。
人事動蕩,不僅僅是高層領導更迭。新華保險的底層支柱,保險代理人也在經歷大變動中。
新華保險是典型的采用“人海戰術”的老牌保險公司,相對于代理人留存難這個始終存在的問題,新增人力減緩則是新華保險目前面臨的新難題。
隨著近年來監管部門對于獨立個人保險代理人的政策放寬,鼓勵了更多保險代理人進行個人創業。這對飽受層層抽傭之苦的代理人來說,極具吸引力。
代理人正處于從人山人海到人力銳減的過程。面臨發展壓力的保險公司也主動進行優化調整,清退了大量產能低下的代理人。
另外,以泰康人壽為代表的互聯網保險公司的興起,也讓傳統的保險服務模式、保險產品受到沖擊。人海戰術難以為繼,推動保險代理人向高質量、精英化方向發展漸成行業共識。因此,保險代理人轉行加入互聯網保險公司,成為理財規劃師,不在保險代理人之列。隨著壽險行業轉型進入深水區,代理人數量持續下滑。
綜上所述,新華保險的傳統營銷體制遭遇瓶頸,在代理人數量、效益兩側均承受壓力,這也進一步拉低了公司新業務價值增速。其實,這不只是新華保險一個傳統險企的問題。同期其他四大上市險企壽險業務新業務價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只不過新華保險的問題稍微嚴重點。
盡管新華保險正在經歷艱難的轉型時刻,但相信新華保險在積極且理性地應對這些劇烈變化,努力化解不良影響。艱難僅是一時,并不會永遠持續。新華保險恢復高增長的未來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