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杜萌
臨近年末,主動權益類基金依然發行低迷。在這個寒冬,頭部公募還有可能依靠知名基金經理發個百億爆款,對于規模排名吊車尾的小公募來說,可謂是難上加難。
日前,國融基金就出現了“新產品剛成立就換人”的情況。10月28日,國融穩泰宣布將募集截止日從10月31日提前至28日。11月1日,該基金發布了合同生效公告,A/C份額合計規模為2.1億元,認購總戶數為486戶。但兩天后,也就是11月3日,該基金又發布了基金經理變更的公告,宣傳時的擬任基金經理王雪瑞已離任,新任基金經理變為顧喆彬。
公告顯示,王雪瑞是因個人原因離任,也不再轉任公司其他崗位。顧喆彬目前擔任國融基金固收投資部助理總監。

何以剛成立就換基金經理?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這和基金發行成立的規定有關。
“新基金在發行時,擬任基金經理都是向證監會上報材料并經過審批的,并且銷售材料已經發給了各個渠道。如果在發行期間更換基金經理,需要更改的資料比較多,成本比較大。如果基金成立后再更換基金經理,那么直接在證監會變更就可以了。”資深基金評論人士表示。
公開資料顯示,國融穩泰自8月1日至10月31日開始募集。10月28日,國融穩泰宣布提前截止募集。“對于基金經理來說,離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大概率是自基金募集期間,基金經理便提出了離職的想法,待新基金募集成立后,便可以離任了。”上述人士表示。
Wind數據顯示,國融基金成立于2017年6月,注冊資本為20000萬元人民幣,股東為國融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谷若投資中心(有限合伙),持股占比分別為51%、49%。
作為“券商系”公募,國融基金的規模卻遲遲沒有突破。
截至三季度末,國融基金旗下共有8只基金,合計規模僅6.16億元,其中混合型產品3.02億元,債券型產品3.13億元。從投研人才隊伍來看,隨著王雪瑞的離任,目前公司共有6位基金經理。
無獨有偶,10月28日,新華基金也發生了人員變更,一口氣將3只基金的重任都交給了趙強。至此,趙強共管理7只產品,成為新華基金管理公募產品數量最多的基金經理。公開資料顯示,趙強2016年加入新華基金,現任權益投資部總監。

公告顯示,此次接棒三只基金,是因為此前的基金經理劉彬離任。他曾管理的5只基金也分別交由欒超和趙強接任。
公開資料顯示,新華基金成立于2004年,注冊地為重慶,是我國西南地區第一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股東分別為恒泰證券、新華信托、杭州永原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別為58.62%、35.31%、6.07%。截至今年9月30日,新華基金旗下共有16位基金經理、51只公募產品,合計管理規模為603.51億元,其中非貨公募規模為371.64億元。
“基金經理的頻繁變動與個人發展、薪酬待遇以及市場環境等多項因素有關。尤其是在今年的市場大幅波動之下,基金公司的薪酬待遇及績效發放有了一些變動,不排除公募基金經理謀求個人更好發展轉戰私募或其他金融行業。”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基金經理的頻繁變動往往出現在市場波動大或業績較差的時點。
“對于有基金經理變動的基金產品,基金公司需要篩選何時的基金經理接任。同時,新任基金經理需要與前任基金經理有類似的風險管理能力及資產配置風格,以平穩過渡完成相關的銜接。”對于“火線救急”的情況,楊德龍表示。
而在人才流動頻頻的背景下,小基金管理人面前“人錢兩缺”的情況。“基金公司一般是通過比較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以及職業發展機制如升職、加薪等方式留住人才。同時,也可以通過股權激勵的方式留住優秀人才。但對于規模較小的公募,投研人才的待遇可能不高。在基金經理隊伍有限的情況下,一位基金經理離任,只能由其他基金經理補位。”楊德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