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資界PEdaily 周佳麗
轉眼間,2022年剩下最后兩個月。
白松最近在江西出差——他任職于國內一家腰部人民幣基金主投智能制造,今年至今尚未真正投出過一個項目,要么是公司估值超出預期,要么就是基本面經不起推敲。雖然機構老大知曉當下行情,并未真的怪罪,“但說不著急是假的”。
白松的處境,可能是今年大多數投資人的真實寫照。對于VC/PE而言,2022年可以說感受復雜。“其實今年一直沒停止過看項目,出差、盡調也沒松懈過,但那些項目最終都沒有上投委會的機會,仿佛白忙活了一年。”一位滬圈投資人朋友無奈地說,“可能資金庫里的確沒多少余糧。”
只看不投,似乎成為從業者們心照不宣的過冬姿勢。
11月第一天,告別2022僅有60天。活躍在長三角的投資人常宇安排了密集的出差行程,“接下來好好梳理今年篩選過的項目,將投資流程提速,這一整年要是交白卷怎么能向LP交代?”顯然留給大家沖業績的時間不多了。
一年就這么結束了,“KPI掛零”,珍惜還能出手的日子
馬上臨近年末,當我問起身邊VC朋友今年KPI完成度時,他們大多面露難色,“這個問題堪比鶴頂紅”。
按照他們的說法,去年很多投資機構尚且還能順利募資和出手投資,IPO退出渠道也相對平滑,很多今天看似冷清的賽道也還曾陸陸續續官宣融資。但情況到了今年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整個一級市場眾生百態。
面對包括美聯儲加息和俄烏沖突在內的主要宏觀經濟和地緣政治事件,疊加疫情的反復,國內VC/PE迎來了近幾年最為嚴峻的時刻——募資和退出情況吃緊,使得機構的投資出手率大幅度下降。
回顧2022年至今的10個月,在疫情反復、資本市場環境變化等因素的持續影響下,VC/PE募資市場活躍度呈現走低趨勢,退出案例總量也同比下滑五成。寒意進一步傳導至投資端,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共發生投資案例數4167起,同比下降31.9%;披露投資金額3149.29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54.9%,堪稱腰斬。
眼前的境況,顯然已經顛覆了很多人對VC/PE行業既定的看法,不少以往活躍的投資機構陷入了沉寂,取而代之的是不間斷的裁員、降薪與轉型。這是一次所有人都感受到的真真切切的洗牌。
我們從投資圈朋友處梳理了幾個極具典型的案例——曾參與元氣森林等一眾知名項目的某頭部PE傳出正“逼人走,變相裁員”;那家業內公認“搶得兇”的某本土機構今年水花不再,早先一步啟動了人員優化;知名美元基金直接砍掉了TMT組,轉而募集人民幣卻也十分坎坷;某一線本土創投機構老大放下身段,在內部宣布“瘦身”......一幕接著一幕。
“過去兩年,一級投資市場變化太快了,都說VC是一個樂觀者的行業,但現實就擺在眼前。”白松感嘆。
現在市場上每一筆投資都彌足珍貴,因為還有一些同行今年至今連一個項目也沒法出手的。其中的道理并不難理解——一方面,市面上估值合理的好項目肉眼可見,加上募資不順等因素,導致投委會決策變得謹慎,“大家彈藥都少了,審美也提高了”。另一方面,反復發生的疫情不但影響了企業的營收,一定程度上也延緩了投資人的盡調節奏。
“2022都快過完了,我的KPI完成度還是0%。”霍謙,年初剛入職一家中小規模機構任職投資經理,老板今年給他下達的KPI是過會一個項目,“現在我手上有一個不錯的水下項目,已經立項推進了,但比較早期,不一定能過。”
也有人不得已而豁出去。據霍謙所述,他的同事為了能投出項目,甚至外借了五個多點利率的錢進行跟投,“投不出項目,完不成KPI,更沒法待。”
只看不投,今年VC都在干什么?
盡管圈子里也有不少投資機構并未設置硬性KPI,且不以KPI論英雄,但VC/PE募資不順、投資放緩已是不爭的事實,大多數投資機構都心照不宣——勒緊錢袋,按兵不動。
不止一位投資人透露,今年募資艱難,大家都守著現金過冬,他們的老板也在內部或直接或間接地傳達了調整投資節奏的意志,“這兩年最好的投資,也許是不投資。”昔日的調侃被擺到了桌面。
一切都有跡可循。上海一家雙幣基金的投資人透露,他們已經連續兩個多月沒開過公司大周會了。這并非尋常。以往每周五的下午,機構老大都會召集所有人聚到一起,包括財務、法務等人士,讓投資人講講最近在看的項目,或者分享熱門行業的投資邏輯,并由合伙人領著大家提問討論。
“前幾年哪怕行業不好也從未間斷,因為行業不好才更要抓緊學習。但現在,連這個最基本的公司活動都沒有了。”上述投資人倒吸一口涼氣,“二級市場幾乎所有行業都在跌,一級市場上市即腰斬,以往估值邏輯都在調整,放眼望去幾乎沒什么可投的,不出手可能才是最好的策略。”
一位美元基金的朋友甚至調侃說,“今年我們都在假裝上班——假裝看BP,假裝做行研,假裝很焦慮。”機構老大正忙著外出全球募資,一出去就是三個多月,并無太多精力放在國內辦公室。
當暫緩投資成為當下渡過陣痛期的策略,我們看到了行業寒冬中正在發生的荒誕一幕幕。
一位FA朋友就曾吐槽:“今年VC圈好多氣氛組,看BP、做盡調似乎很勤快,但一到SPA就說沒錢了,有機構甚至離譜到寧愿付賠償金也要撕SPA。”還有投資人開始跟他搶起了飯碗,明里暗里地幫著被投企業融下一輪,低谷時期賺點兒返點。
副業也漸漸多了起來。今年不少投資人轉移陣地寫起了公眾號,在圈內掀起了一波熱鬧討論;也有人在抖音、小紅書、知乎等社交平臺混得風生水起,粉絲量水漲船高堪比投資圈KOL。據說,業內一位非常知名的消費投資人靠賣課一年就能賺數千萬元,讓一批靠著基本工資過生活的投資經理羨慕不已。
有的VC機構甚至明文規定了這一方面的KPI制度。常宇說,他所在機構的合伙人每季度都要準備點干貨發到機構官方公眾號,達不到的話就會罰錢。而他自己每周也會準備一個短視頻推送到視頻號、小紅書等渠道,“算是和老板協同了,主要還是為了和創業者多交朋友,畢竟朋友搞得多多的,項目才會多多的。”
鮮少出手的日子里,投資機構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放在了投后。可以說,中國創投機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般重視“投后服務”,此前一家知名創投機構就曾對內啟動了一個「提升項目」——VP(投資副總裁)以下全部同事,每人選擇一家被投企業入駐學習,期間工資照常發。
“有的投資人待著待著就不愿意回來了,干脆留在了被投企業。”王媛提到了今年業內這一普遍的現象。她自己亦如是,曾在長三角一家偏中后期的基金主投消費,三年間主導過不少大家耳熟能詳的消費品牌。但隨著大消費賽道的持續降溫,她也開始要求自己“脫虛向實”——認清現實,加入了一家平時溝通較多的被投創業公司。
最后兩個月:沖刺
越來越多VC/PE基金管理人變成“僵尸機構”,直至漸漸消失在大家的視野里。
雖然早從2018年起,VC/PE洗牌潮就開始被提起,但時機來到嚴峻的當下,圈內有關于“優勝劣汰”的感受變得更加強烈,今年以來我們也聽到“一些機構可能面臨解散”的風聲。
“創投行業還遠遠沒有到達黎明前黑暗,只是剛剛進入黑夜”——今年三季度,深創投副總裁蔣玉才這一席話言猶在耳。他指出,未來幾年,一大批資金管理規模小的基金管理人將面臨生存難題。換言之,不專業的基金管理人將被出清,將是中國股權投資行業健康發展的必經過程。
說到這里,不禁想起來經緯創投創始管理合伙人張穎數日前的一段話——
過去資本泛濫時代,太多時候是劣幣驅逐良幣,一大堆不應該融到錢的公司融到巨額,然后攪亂正常行業發展節奏,讓每一個行業里真正的優質公司很是苦惱且被迫低效花錢跟進。
現在市場情況,其實每一個行業又回歸到了良幣驅逐劣幣的市場規律,發展節奏與資金使用效率。對于任何領域的優質公司來說,現在其實是更好更高效率超車,與競爭對手拉開距離的好時段。
唯一夜深人靜創始人需要拷問自己的一個問題就是:你是良幣還是劣幣?這個核心問題,想清楚,有正確答案其實很不容易,很考驗人。
這放在VC/PE身上同樣合理。作為GP,你是良幣還是劣幣?
洗牌期還有多長?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的回答。但不止一位投資人表達了他們的謹慎樂觀:做好最壞的打算,一切就顯得不那么糟糕;盡最大的努力,守得云開見月明。”
而落到投資機構里的每一個人,大家最樸素的任務無非是——認真做好手上的每一件事。恰如杭州一位VC朋友信誓旦旦地那樣:“好好干完最后兩個月,沖刺全年KPI。”
文中白松、常宇、霍謙、王媛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