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笨手蛇
在一些特定情況下,一些本身早已發生的事情,也會突然變得額外收到關注,成為輿論焦點,并引發過度的解讀。本文就近期蛇叔平時關注的通信相關行業的經營動向聊聊這種情況。
昨天,三則電信運營商與互聯網大廠在某些具體業務領域開展戰略合作的消息迅速在各個群里面傳播,相同或者類似的內容的截圖,在較短的時間內幾乎同時可以在不同類型群里看到。一是阿里與中國電信的合作,二是京東與中國移動的合作,三是騰訊與中國聯通的合作。真可謂是“不約而同”。
尤其是騰訊和中國聯通混改獲批的消息,還引發了資本市場的積極反應,中國聯通股價在11月2日當日漲停。為此中國聯通進行了正式回應,回應特別建議投資者要理性,注意風險。
針對上述幾個業務合作或者資本合作動向,這幾天的一些解讀比較過度,這種過度觀點主要集中體現為就短期看,從目前股價估值不高的電信運營商企業,似乎在二級市場有一定投資/投機獲利體會。在蛇叔看來,就目前電信運營商的能力所在和資源稟賦來看,電信運營商和互聯網大廠之間還是以業務側互補為主的合作。電信運營商的主要優勢還是在管道,在一些政策,在國企信用等方面。互聯網大廠的優勢主要在靈活性,在張力活力,在產品運營能力,在市場化反應速度等方面。即便是雙方以資本合作的方式進行,如中國聯通和騰訊的模式,其實際效果如何,也都還需要經歷實踐檢驗,是各自的優勢發揮得更好,還是各自的不足被帶入,也都需要經歷實踐檢驗。
我們回顧一下互聯網行業發展,才剛剛興起便遭遇第一次寒冬,一些企業能不能抗過去成為當時的一種群體焦慮。于是才有了如今還是不是被人拿出來說一說的馬化騰要100萬把QQ賣給電信(也有80萬賣給移動)等各個版本。2G時代電信運營商的增值服務,一下為大家開啟了一座富礦。從此互聯網大廠干得風生水起,現金流充裕,獲得了擴張業務的用戶基礎。在自身努力下構建了強有力的競爭版圖。從那個時候開始,互聯網大廠便通過其互聯網增值服務與電信運營商的通道深度合作。比如,中國聯通和騰訊合作推廣大王卡,就為放號提供了有效抓手,而騰訊公司也將會員權益服務打開了新的渠道,一次非常顯著的雙贏合作。而這樣的合作,雙方都更加需要拓展。
因此,互聯網大廠從較弱勢一方開始,就與基礎電信企業的合作就不斷在各個領域展開,而以資本合作的形式進行,也是一種選擇。
我們再以中國電信為例,實際上,近五年來,中國電信在與互聯網大廠的戰略合作也早就有所布局。例如11月2日新聞報道中提到的阿里巴巴與中國電信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這類戰略合作協議早在2017年就簽署過,2017年5月份的合作中就提出是建立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而隨著中國電信近年來以“云改數轉”戰略落實其承擔的數字中國、網絡強國的任務,數字經濟要進一步發展,首要的是云業務的能力提升,本次合作所涉及到的平臺型智慧城市、數字政府、數據中心/云計算/大數據、通信及國際化業務、智慧家庭等,也正是2017年以來雙方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確立以來,結合國家、行業和企業近年實際做出的進一步具體部署。
如果我們再結合今日(11月3日)1在2022云棲大會上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宣布“經過一年業務驗證,阿里首顆針對云場景研發的CPU“倚天710”已大規模應用”這個動向來看,在越來越強調關鍵核心技術要掌握的角度看,對于電信運營商而言,這也是一種借力,特別是在提升云計算/大數據能力上。
因此,對于這兩天炒作的資本合作,過多解讀比較常見,但畢竟是過度解讀,基于過度解讀的內容做實質性“投資”操作,可能有風險。尤其是做短期投資/投機操作的,更要謹慎,今日(11月3日)中國聯通的股價波動已是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