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從SaaS到“鏈主”,中國工業正在發生什么?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從SaaS到“鏈主”,中國工業正在發生什么?

從信息化到數字化,再到智能化,中國工業數字化正在進入新的階段。

文|產業家 斗斗

編輯|皮爺

在德國巴伐利亞州的一個東北小鎮上,坐落著一家制造廠,其從外觀上看只是三座簡易的廠房,但卻被譽為德國工業4.0的模范工廠。

“我們工廠的質量合格率高達99.9988%。”工廠負責人卡爾·比特納說。

這個工廠主要生產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和其他工業自動化產品。在這些產品的整個生產過程中,無論元器件、半成品還是待交付的產品,均有各自的編碼。

電路板組裝好送上生產線之后,可全程自動確定每道工序。生產的每個流程,包括焊接、裝配或物流包裝等,一切過程數據都記錄在案并可追溯。

更為重要的是,在一條流水線上,可以通過預先設置控制程序自動裝配不同元器件,生產出各具特性的產品。

很顯然,在這家工廠里,小到一顆螺絲釘,大到整個產業,都被賦予了數字的能力。

縱觀世界200多年的工業化歷程,工業始終處于經濟發展的核心地位,不僅是大國崛起的根基,更承載著綜合國力。

中國用70年的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200多年的工業化歷程,工業經濟迅猛發展,主要工業品產量居世界前列,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站在數字時代的洪流中,目前,我國的工業數字化轉型仍處于“蠻荒時期”。工業企業不知道如何轉、工業軟件無法滿足企業所有需求、工業數字化平臺專業度不足......等諸多問題層出不窮。

中國工業數字化問題與未來到底在哪?中國如今的工業SaaS如今進展到哪一步?在工業互聯網大基調確定的當下,它正在成為當下中國數實融合中最核心的問題。

一、工業數字化的“面子工程”

走得太快,必將錯過很多風景,在我國工業發展進程中亦是如此。

從信息化到數字化,再到智能化。中國的工業發展一直在補作業。數字時代下,補作業的同時還要迭代進化,在這種土壤生長出來的中國工業,不出意外地陷入了商業的窘局。那就是“政府熱,企業冷”。

工業不同于服務業,其有著重資產的屬性,數字化涉及軟硬件以及整個流程的改造,耗資巨大,所以導致其數字化轉型所帶來的收益更加偏向長期主義。

“曾經有個平臺給某一鋼廠做節能,鋼廠就提出對賭,建設平臺的費用從每年節省的能源費用中抽取,最后的合作草草了之。”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企業最關心的是投入產出比。

一個很清晰的事實是,企業主們選擇數字化最原始的目的不是帶動產業發展,也不是推動數字經濟等宏偉的目標,而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換句話說就是“降本增效”。但是對于工業企業而言,短期來看,數字化并不是降本增效的首選。

“把工位工序數字化以后,由于大量時延的存在,甚至效率還不如以前的半自動化生產線。”一位業內人士表示。諸多此類的體驗,逐漸地給工業數字化扣上了“樣子貨、面子工程”的帽子。

其實,很多大型工業企業在我國工業生產領域處于壟斷地位,從而導致某些企業并未過于關注客戶訴求、設計好客戶產品。因此沒有動力去重視經營分析,這類企業有時會把數字化當做一種政治任務。

而中小型工業企業生存困難,付費意愿低,有點利潤便會選擇購買設備,增加產能。無法拿出其他精力、資金投入數字化轉型中。

所以,從這個層面來看,工業數字化“面子工程”的說法并非空穴來風。

當然,除了工業企業自身的原因,還有來自工業數字化服務商的問題。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55.3%和74.7%。然而據產業家了解,我國工業數字化滲透率僅為23%左右。

很明顯,這表明很多工業項目確實是正在轉型,但距離真正滲入整個企業還有差距,簡言之,現在僅僅是“能用”,即能看、能控、能統計、能保存……,離“好用”還有很大差距。

對此,一位工業企業主說道,“我們也想轉型,但是找了一圈,沒有能滿足我們需求的數字化廠商”。他認為,工業企業的業務流程極其復雜,這要求軟件更是靈活,以支持二次開發,應對業務需求的變化。但工業軟件不夠靈活,一些數字化解決方案專業度又不高。

事實上,從更大的層面來看,由于歷史遺留問題,中國工業在歷次工業革命中都處于相對落后狀態。中國工業并沒有像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那樣由第三次工業革命逐漸過渡到第四次工業革命,許多中國企業仍處于工業2.0,甚至更低的水平。

工業數字化,需要從最原始、最底層、最深處進行改造。這需要工業數字化產業鏈共同的協作,最早意識這一點并行動的不是工業企業,而是工業數字化服務商們。

二“平臺行業化”+“軟件定制化”

一個改變發生在工業數字化廠商中。

從根本來看,數字化轉型的前提是找到一個幫助其找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合作伙伴,而在工業企業轉型的過程中,工業軟件、平臺成為重要角色。

工業數字化產業鏈可分為上游的設備層、網絡層;中游的平臺層、軟件層;下游的應用層和安全體系等六大部分構成。數字化轉型的主要推動者則聚焦于中游的平臺層、軟件層。

前者平臺層包括了協同研發、協同制造、信息交易和數據集成等工業云平臺;后者軟件層包括了研發設計(CAD、CAE、CAM、CAPP、PDM、PLM)、信息管理(ERP、FM、CRM、SCM、HRM、EAM、BI)和生產控制軟件(MES、SCADA、DCS),是幫助企業實現數字化價值的核心環節。

從競爭格局來看,主要分為以用友、金蝶等為代表的傳統軟件廠商;以海爾卡奧斯等為代表的制造業自研廠商;阿里云、騰訊云為代表的互聯網大廠;以浪潮、華為等為代表的系統解決方案廠商;以樹根互聯、昆侖數據為代表的初創廠商五大陣營。

可以發現的一個現象是。金蝶、用友這幾年高舉高打ERP的喊聲越來越小,互聯網大廠TOB業務越來越強調行業know-how。

這種變化背后,是工業企業需求之下,工業軟件、平臺的自我革新。

具體來看各個陣營的優劣勢。傳統軟件廠商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加持下,不斷進行自我改革,搭建中臺,代碼平臺,往saas服務轉型,目前,可將原有成熟軟件解決方案向工業領域延伸。但總體來看,云計算技術稍弱。

與傳統軟件廠商有著同樣劣勢的還有制造業自研廠商,其優勢也較為明顯,由于生根于制造業,所以比起其他廠商更加熟悉生產制造流程,所以可以孵化出專業的工業平臺。但畢竟是發展較晚,云計算技術儲備不足。

而對互聯網大廠而言,由于常年的技術儲備,所以云計算技術處于領先地位,但其缺乏專業、全面的工業知識,簡言之就是不夠行業化,缺少行業know-how,所以近幾年一直再往產業互聯網方面發展,希望補齊短板。

再有就是系統解決方案廠商,這類廠商由于有這大量政府、大型企業資源,在企業數據安全等方面更有優勢,更易獲得大型工業企業的青睞,可以為工業企業提供基礎設施、平臺等信息服務。但這類廠商比起互聯網大廠而言,在云計算技術方面也稍若。

最后在看初創廠商,這類廠商的創始團隊通常來自頭部信息與工業企業,深知工業企業轉型痛點,與數字化轉型的關鍵節點,在工業領域專業度較高,可為特定工業提供行業解決方案。但初創企業通常資金實力較弱。

從各個陣營的優劣勢可以明顯的發現,專業性、可拓展性、云計算技術是致力于工業數字化廠商的重要競爭力。一個趨勢是,工業數字化平臺需要更加行業化,工業數字化軟件需要滿足客戶的定制化需求。

這樣的變化,也為我國工業數字化轉型帶來了真正的提升。

三、從“能用”跑步進入“好用”

在位于義烏的東方日升光伏工廠里,工程師劉海楠不再需要跨越大半園區的跑上跑下,去保障工廠里各種精密設備的正常運轉。

現在,當有設備出現故障時,他的手機會第一時間響起,他要做的不再是接電話,而是像一個滴滴司機那樣,選擇是否“接單”。他和同事們會選擇離自己近的需求,并且可以更早判斷問題的嚴重程度——問題先會提示給初級維修人員,若確認是比較嚴重的故障,劉海楠們才需要出場。

而這種“搶單”功能的背后,是低代碼平臺。其適用于不同背景的員工,讓他們都能進行自主研發,讓系統更好地適配工業流程中的各種需求。

而是企業與低代碼平臺完美鏈接的便是數字化平臺——釘釘。基于釘釘,實現了協同研發、協同制造、信息交易和數據集成。

這是工業數字化平臺的一個縮影,除了釘釘,飛書、企業微信的變化也在讓工業領域發生質得變化。

工業軟件帶來的變化更為明顯。

位于河南和天瑞水泥集團是國家重點支持的12家全國性大型水泥企業之一,產能位居全國前列。

天瑞通過用友的MES系統,聯動企業實現了實時采集、無人值守,達到智能監控,智能分析,目前平臺已接入了33家企業。天瑞建設分布式高擴展的工業大數據庫,每秒采集這些系統工藝數據,實時采集儀表、水、電、氣、煤、油,采集壓力機、工業分析儀等數據。

目前接入的33家企業,共設計完成618幅監控畫面,總計采集了135187個數據點。每年產生4.26萬億條數據。

因此,天瑞積累了大量的數據。通過平臺的應用,貫穿了整個接入企業的生產環節,確保了生產過程真實、透明、精細、時效、準確,打通了企業的ERP和工業層的聯動協調管理,真正實現產供銷一體化。

通過對移動畫面、列表、趨勢、報警等多種監視手段,對生產現場的工藝、設備情況進行分析,隨時發現異常。基于MES實時數據的能源、成本對比分析。天瑞設計了90個指標,對燃煤有單價、成本,多個指標,進行跨企業跨地區多維度的分析對標。

站在當下來看,整個工業數字化產業鏈的參與者們,其實都已經意識到工業領域數字化的關鍵點以及如何做,即如何讓數字化變得“好用”,而不是像繡花枕頭般的存在。

但在工業領域想要真正實現數字化,并非一兩個特殊的案例就能徹底轉型的。

四、“鏈主制”,工業轉型下一站

在我國,中小工業企業仍占據了90%的市場份額,這類工業企業數字化痛點十分明顯,就是沒錢+短期主義者,簡言之,這其中很多企業的訴求就是“活著”。

一個殘酷的事實是,即使他們知道如何轉,也很難參與進來,而這些中小企業恰恰是我國工業轉型的中間力量。

而打造“鏈主”或許會是一個新的解法。

“鏈主”因其處于市場中游,可以鏈接數量巨大、各個環節的供應商,所以有著較為強大的市場號召力,吸引海量訂單,繼而將產需進行精準的匹配。還可以借助這種號召力,向上游的供應商提出要求,甚至成為產業標準的制定者,并以此產出質量更好的產品。向下,它以優質產品形成質量優勢向客戶提高報價。最終,鏈主可以做到提高銷售業績的同時為上游供應商提供更多訂單。

在數字化轉型中,若這類“鏈主”在自身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將其數字化能力在產業鏈中推廣,或將滲透其產業鏈中的數萬家企業。

位于長沙的三一重工是重型機械產業鏈上的龍頭企業。2016年是三一重工正式走上數字化轉型之路的起點。這一年,三一重工逐漸從內部流程信息化走向產業鏈大數據治理,把制造、運營、銷售的所有環節數字化,通過底層技術對信息進行運算、存儲、共享。

2018年,三一重工體外孵化的樹根互聯設立智能制造業務,收集生產設備監控、產品運行狀況等“大數據”,改變了以往物聯網服務的單一模式,向產業鏈智能集群生態升級。

首先是運營環節,三一重工通過APS高級排程、MES制造執行系統、能源管理等,實現制造管理過程的數字化。

其次是供應鏈管理環節,三一重工采用了GPS數字化平臺對全球3000多家供應商進行管理,這種統一集采平臺大大增強了對供應商進行管理,這種統一集采平臺大大增強了對供應商的管控效率,使得原材料和零件采購能夠保持統一標準并維持相對穩定的價格。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之間慢慢捆綁,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一開始是他們主動聯系我的,我覺得是騙子,就沒理他。但是后來一個認識的同行,用了這個系統后真的賺錢了,于是我又重新去聯系他。”這是一家供應商的自述。

“加入鏈主系統之前,月產能3萬平米的森聯科技只有6000平米的月產量。到現在,森聯科技已經完成了一次擴廠,月產量達到了60000平米,員工總數也從80人增加到200人。”

事實證明,沒有企業會拒絕真正好用的產品。

再比如海爾的COSMOPlat工業互聯網平臺,其也是“鏈主制”的重要體現。

2019年,海爾借助數字技術打造了全球首個引入用戶全流程參與體驗的COSMOPlat工業互聯網平臺。

COSMOPlat可實現設計研發、生產制造、物流配送、迭代升級等環節全流程與用戶的零距離接觸,提供大規模定制解決方案。

除推動海爾自身轉型外,COSMOPlat正從家電行業向汽車、建陶和服裝等行業延伸,復制構建了衣聯、食聯、農業和建陶等15個行業生態,并在全球20多個國家推廣,助推全球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毋庸置疑的是,抓住“鏈主”企業就抓住了工業產業鏈、供應鏈的“牛鼻子”。而“鏈主制”也是讓數字化真正滲透工業企業,打破面子工程,讓數字化從“能用”變為“好用”的重要舉措,更是工業數字化邁向下一個十年的重要布局。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從SaaS到“鏈主”,中國工業正在發生什么?

從信息化到數字化,再到智能化,中國工業數字化正在進入新的階段。

文|產業家 斗斗

編輯|皮爺

在德國巴伐利亞州的一個東北小鎮上,坐落著一家制造廠,其從外觀上看只是三座簡易的廠房,但卻被譽為德國工業4.0的模范工廠。

“我們工廠的質量合格率高達99.9988%。”工廠負責人卡爾·比特納說。

這個工廠主要生產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和其他工業自動化產品。在這些產品的整個生產過程中,無論元器件、半成品還是待交付的產品,均有各自的編碼。

電路板組裝好送上生產線之后,可全程自動確定每道工序。生產的每個流程,包括焊接、裝配或物流包裝等,一切過程數據都記錄在案并可追溯。

更為重要的是,在一條流水線上,可以通過預先設置控制程序自動裝配不同元器件,生產出各具特性的產品。

很顯然,在這家工廠里,小到一顆螺絲釘,大到整個產業,都被賦予了數字的能力。

縱觀世界200多年的工業化歷程,工業始終處于經濟發展的核心地位,不僅是大國崛起的根基,更承載著綜合國力。

中國用70年的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200多年的工業化歷程,工業經濟迅猛發展,主要工業品產量居世界前列,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站在數字時代的洪流中,目前,我國的工業數字化轉型仍處于“蠻荒時期”。工業企業不知道如何轉、工業軟件無法滿足企業所有需求、工業數字化平臺專業度不足......等諸多問題層出不窮。

中國工業數字化問題與未來到底在哪?中國如今的工業SaaS如今進展到哪一步?在工業互聯網大基調確定的當下,它正在成為當下中國數實融合中最核心的問題。

一、工業數字化的“面子工程”

走得太快,必將錯過很多風景,在我國工業發展進程中亦是如此。

從信息化到數字化,再到智能化。中國的工業發展一直在補作業。數字時代下,補作業的同時還要迭代進化,在這種土壤生長出來的中國工業,不出意外地陷入了商業的窘局。那就是“政府熱,企業冷”。

工業不同于服務業,其有著重資產的屬性,數字化涉及軟硬件以及整個流程的改造,耗資巨大,所以導致其數字化轉型所帶來的收益更加偏向長期主義。

“曾經有個平臺給某一鋼廠做節能,鋼廠就提出對賭,建設平臺的費用從每年節省的能源費用中抽取,最后的合作草草了之。”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企業最關心的是投入產出比。

一個很清晰的事實是,企業主們選擇數字化最原始的目的不是帶動產業發展,也不是推動數字經濟等宏偉的目標,而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換句話說就是“降本增效”。但是對于工業企業而言,短期來看,數字化并不是降本增效的首選。

“把工位工序數字化以后,由于大量時延的存在,甚至效率還不如以前的半自動化生產線。”一位業內人士表示。諸多此類的體驗,逐漸地給工業數字化扣上了“樣子貨、面子工程”的帽子。

其實,很多大型工業企業在我國工業生產領域處于壟斷地位,從而導致某些企業并未過于關注客戶訴求、設計好客戶產品。因此沒有動力去重視經營分析,這類企業有時會把數字化當做一種政治任務。

而中小型工業企業生存困難,付費意愿低,有點利潤便會選擇購買設備,增加產能。無法拿出其他精力、資金投入數字化轉型中。

所以,從這個層面來看,工業數字化“面子工程”的說法并非空穴來風。

當然,除了工業企業自身的原因,還有來自工業數字化服務商的問題。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55.3%和74.7%。然而據產業家了解,我國工業數字化滲透率僅為23%左右。

很明顯,這表明很多工業項目確實是正在轉型,但距離真正滲入整個企業還有差距,簡言之,現在僅僅是“能用”,即能看、能控、能統計、能保存……,離“好用”還有很大差距。

對此,一位工業企業主說道,“我們也想轉型,但是找了一圈,沒有能滿足我們需求的數字化廠商”。他認為,工業企業的業務流程極其復雜,這要求軟件更是靈活,以支持二次開發,應對業務需求的變化。但工業軟件不夠靈活,一些數字化解決方案專業度又不高。

事實上,從更大的層面來看,由于歷史遺留問題,中國工業在歷次工業革命中都處于相對落后狀態。中國工業并沒有像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那樣由第三次工業革命逐漸過渡到第四次工業革命,許多中國企業仍處于工業2.0,甚至更低的水平。

工業數字化,需要從最原始、最底層、最深處進行改造。這需要工業數字化產業鏈共同的協作,最早意識這一點并行動的不是工業企業,而是工業數字化服務商們。

二“平臺行業化”+“軟件定制化”

一個改變發生在工業數字化廠商中。

從根本來看,數字化轉型的前提是找到一個幫助其找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合作伙伴,而在工業企業轉型的過程中,工業軟件、平臺成為重要角色。

工業數字化產業鏈可分為上游的設備層、網絡層;中游的平臺層、軟件層;下游的應用層和安全體系等六大部分構成。數字化轉型的主要推動者則聚焦于中游的平臺層、軟件層。

前者平臺層包括了協同研發、協同制造、信息交易和數據集成等工業云平臺;后者軟件層包括了研發設計(CAD、CAE、CAM、CAPP、PDM、PLM)、信息管理(ERP、FM、CRM、SCM、HRM、EAM、BI)和生產控制軟件(MES、SCADA、DCS),是幫助企業實現數字化價值的核心環節。

從競爭格局來看,主要分為以用友、金蝶等為代表的傳統軟件廠商;以海爾卡奧斯等為代表的制造業自研廠商;阿里云、騰訊云為代表的互聯網大廠;以浪潮、華為等為代表的系統解決方案廠商;以樹根互聯、昆侖數據為代表的初創廠商五大陣營。

可以發現的一個現象是。金蝶、用友這幾年高舉高打ERP的喊聲越來越小,互聯網大廠TOB業務越來越強調行業know-how。

這種變化背后,是工業企業需求之下,工業軟件、平臺的自我革新。

具體來看各個陣營的優劣勢。傳統軟件廠商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加持下,不斷進行自我改革,搭建中臺,代碼平臺,往saas服務轉型,目前,可將原有成熟軟件解決方案向工業領域延伸。但總體來看,云計算技術稍弱。

與傳統軟件廠商有著同樣劣勢的還有制造業自研廠商,其優勢也較為明顯,由于生根于制造業,所以比起其他廠商更加熟悉生產制造流程,所以可以孵化出專業的工業平臺。但畢竟是發展較晚,云計算技術儲備不足。

而對互聯網大廠而言,由于常年的技術儲備,所以云計算技術處于領先地位,但其缺乏專業、全面的工業知識,簡言之就是不夠行業化,缺少行業know-how,所以近幾年一直再往產業互聯網方面發展,希望補齊短板。

再有就是系統解決方案廠商,這類廠商由于有這大量政府、大型企業資源,在企業數據安全等方面更有優勢,更易獲得大型工業企業的青睞,可以為工業企業提供基礎設施、平臺等信息服務。但這類廠商比起互聯網大廠而言,在云計算技術方面也稍若。

最后在看初創廠商,這類廠商的創始團隊通常來自頭部信息與工業企業,深知工業企業轉型痛點,與數字化轉型的關鍵節點,在工業領域專業度較高,可為特定工業提供行業解決方案。但初創企業通常資金實力較弱。

從各個陣營的優劣勢可以明顯的發現,專業性、可拓展性、云計算技術是致力于工業數字化廠商的重要競爭力。一個趨勢是,工業數字化平臺需要更加行業化,工業數字化軟件需要滿足客戶的定制化需求。

這樣的變化,也為我國工業數字化轉型帶來了真正的提升。

三、從“能用”跑步進入“好用”

在位于義烏的東方日升光伏工廠里,工程師劉海楠不再需要跨越大半園區的跑上跑下,去保障工廠里各種精密設備的正常運轉。

現在,當有設備出現故障時,他的手機會第一時間響起,他要做的不再是接電話,而是像一個滴滴司機那樣,選擇是否“接單”。他和同事們會選擇離自己近的需求,并且可以更早判斷問題的嚴重程度——問題先會提示給初級維修人員,若確認是比較嚴重的故障,劉海楠們才需要出場。

而這種“搶單”功能的背后,是低代碼平臺。其適用于不同背景的員工,讓他們都能進行自主研發,讓系統更好地適配工業流程中的各種需求。

而是企業與低代碼平臺完美鏈接的便是數字化平臺——釘釘。基于釘釘,實現了協同研發、協同制造、信息交易和數據集成。

這是工業數字化平臺的一個縮影,除了釘釘,飛書、企業微信的變化也在讓工業領域發生質得變化。

工業軟件帶來的變化更為明顯。

位于河南和天瑞水泥集團是國家重點支持的12家全國性大型水泥企業之一,產能位居全國前列。

天瑞通過用友的MES系統,聯動企業實現了實時采集、無人值守,達到智能監控,智能分析,目前平臺已接入了33家企業。天瑞建設分布式高擴展的工業大數據庫,每秒采集這些系統工藝數據,實時采集儀表、水、電、氣、煤、油,采集壓力機、工業分析儀等數據。

目前接入的33家企業,共設計完成618幅監控畫面,總計采集了135187個數據點。每年產生4.26萬億條數據。

因此,天瑞積累了大量的數據。通過平臺的應用,貫穿了整個接入企業的生產環節,確保了生產過程真實、透明、精細、時效、準確,打通了企業的ERP和工業層的聯動協調管理,真正實現產供銷一體化。

通過對移動畫面、列表、趨勢、報警等多種監視手段,對生產現場的工藝、設備情況進行分析,隨時發現異常。基于MES實時數據的能源、成本對比分析。天瑞設計了90個指標,對燃煤有單價、成本,多個指標,進行跨企業跨地區多維度的分析對標。

站在當下來看,整個工業數字化產業鏈的參與者們,其實都已經意識到工業領域數字化的關鍵點以及如何做,即如何讓數字化變得“好用”,而不是像繡花枕頭般的存在。

但在工業領域想要真正實現數字化,并非一兩個特殊的案例就能徹底轉型的。

四、“鏈主制”,工業轉型下一站

在我國,中小工業企業仍占據了90%的市場份額,這類工業企業數字化痛點十分明顯,就是沒錢+短期主義者,簡言之,這其中很多企業的訴求就是“活著”。

一個殘酷的事實是,即使他們知道如何轉,也很難參與進來,而這些中小企業恰恰是我國工業轉型的中間力量。

而打造“鏈主”或許會是一個新的解法。

“鏈主”因其處于市場中游,可以鏈接數量巨大、各個環節的供應商,所以有著較為強大的市場號召力,吸引海量訂單,繼而將產需進行精準的匹配。還可以借助這種號召力,向上游的供應商提出要求,甚至成為產業標準的制定者,并以此產出質量更好的產品。向下,它以優質產品形成質量優勢向客戶提高報價。最終,鏈主可以做到提高銷售業績的同時為上游供應商提供更多訂單。

在數字化轉型中,若這類“鏈主”在自身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將其數字化能力在產業鏈中推廣,或將滲透其產業鏈中的數萬家企業。

位于長沙的三一重工是重型機械產業鏈上的龍頭企業。2016年是三一重工正式走上數字化轉型之路的起點。這一年,三一重工逐漸從內部流程信息化走向產業鏈大數據治理,把制造、運營、銷售的所有環節數字化,通過底層技術對信息進行運算、存儲、共享。

2018年,三一重工體外孵化的樹根互聯設立智能制造業務,收集生產設備監控、產品運行狀況等“大數據”,改變了以往物聯網服務的單一模式,向產業鏈智能集群生態升級。

首先是運營環節,三一重工通過APS高級排程、MES制造執行系統、能源管理等,實現制造管理過程的數字化。

其次是供應鏈管理環節,三一重工采用了GPS數字化平臺對全球3000多家供應商進行管理,這種統一集采平臺大大增強了對供應商進行管理,這種統一集采平臺大大增強了對供應商的管控效率,使得原材料和零件采購能夠保持統一標準并維持相對穩定的價格。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之間慢慢捆綁,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一開始是他們主動聯系我的,我覺得是騙子,就沒理他。但是后來一個認識的同行,用了這個系統后真的賺錢了,于是我又重新去聯系他。”這是一家供應商的自述。

“加入鏈主系統之前,月產能3萬平米的森聯科技只有6000平米的月產量。到現在,森聯科技已經完成了一次擴廠,月產量達到了60000平米,員工總數也從80人增加到200人。”

事實證明,沒有企業會拒絕真正好用的產品。

再比如海爾的COSMOPlat工業互聯網平臺,其也是“鏈主制”的重要體現。

2019年,海爾借助數字技術打造了全球首個引入用戶全流程參與體驗的COSMOPlat工業互聯網平臺。

COSMOPlat可實現設計研發、生產制造、物流配送、迭代升級等環節全流程與用戶的零距離接觸,提供大規模定制解決方案。

除推動海爾自身轉型外,COSMOPlat正從家電行業向汽車、建陶和服裝等行業延伸,復制構建了衣聯、食聯、農業和建陶等15個行業生態,并在全球20多個國家推廣,助推全球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毋庸置疑的是,抓住“鏈主”企業就抓住了工業產業鏈、供應鏈的“牛鼻子”。而“鏈主制”也是讓數字化真正滲透工業企業,打破面子工程,讓數字化從“能用”變為“好用”的重要舉措,更是工業數字化邁向下一個十年的重要布局。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姜堰市| 广汉市| 大兴区| 新闻| 那坡县| 盈江县| 安溪县| 和政县| 广安市| 姜堰市| 长寿区| 龙川县| 盐池县| 东兰县| 聂荣县| 绥中县| 广汉市| 石棉县| 辉县市| 宁陵县| 上饶县| 错那县| 沁源县| 寻甸| 息烽县| 秦安县| 彭州市| 张家界市| 铜梁县| 六安市| 化隆| 连云港市| 潮安县| 平遥县| 靖远县| 财经| 绥化市| 克拉玛依市| 临桂县| 玉龙| 灵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