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動脈網
寒氣,似乎并未吹向神經調控賽道。
在今年資本寒冬的大背景下,該賽道依然受到投資機構偏愛,逆勢而上。不僅吸引了紅杉資本、高瓴創投、啟明創投等知名機構出手,而且投資人在投資完成后追加額度的情況更是屢屢出現。
從融資頻次來看,神經調控賽道則是走出了一條“J型”曲線。從今年1月至今,該領域一級市場累計發生10起融資事件,融資總金額逾7億人民幣,處在歷史最高位。
注:在本次統計中,融資額未披露事件的融資金額均計為零;融資額為數千萬元/逾千萬元均計為1千萬元;融資額為數億元/逾億元/超億元均計為1億元。
即使如此,神經調控賽道卻仍然保持著相對低調而隱秘的姿態。不僅在公開資料中,很難找到神經調控相關詳細信息,而且市場中鮮少聽到投資者與賽道參與者們的聲音。他們似乎都達成了一種默契——沉潛。
“神經調控是一個很有價值的賽道。但你要了解,必須得深挖。從2019年開始跟蹤神經調控領域以來,我就很少看到行業信息。也和許多從業者聊過,他們真的很低調,都踏踏實實做技術去了,90%的從業者都更希望等產品做出來了再進行信息披露。”在一次與同事的內部交流過程中,同事如此說到。
而一位在神經調控行業有著超十年經驗的從業者則告訴動脈網,神經調控未來針對不同適應癥有非常廣闊的開發空間。但也正是因此,針對這項技術如何真正滿足臨床需求,從業者需要傾注更多的思考。其涉及到的技術相對復雜,包括神經外科立體定向技術材料、醫學影像學技術、神經電生理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等,對于尚處于發展初期的中國市場而言,從業者必須傾注更多時間去攻克技術難題。
神經調控領域上,似乎一直籠罩著一層薄霧。若不是今年神經調控領域融資事件頻發,或許我們真的就把這顆明珠給遺漏了。
那么目前國內神經調控領域發展現狀如何?國內企業與海外企業的差距在哪?歐美如何進行這方面研究并變現?動脈網帶著這些問題梳理了國內外行業現狀,希望從中找尋答案。
應用范疇超十余類,全球市場規模已達58億美金
由于神經系統支配人體各個重要臟器活動,因此神經調控技術應用范疇非常廣泛。其應用主要包括腦深部電刺激(DBS)、脊髓電刺激(SCS)、迷走神經刺激(VNS)等,所治療的疾病包括如神經系統損傷、運動功能障礙、慢性疼痛、痙攣狀態、癲癇、胃腸及膀胱功能障礙、外周血管疾病、心臟缺血、視聽覺障礙以及心因性疾病(如抑郁癥、強迫癥、抽動穢語綜合征)等眾多領域。
盡管傳統的神經調控領域只包括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調控,例如深部腦刺激和脊髓電刺激。但隨著發展創新性神經科學技術的新舉措提出、區域性神經調控中心的建立等,神經調控研究與應用正迅速發展。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已經有數十萬患者受益于神經調控這項治療技術,而且不斷有新的神經調控應用領域被發現。據相關數據統計,2020年,神經調控全球市場規模已達58億美金。
同時,該項技術治療的疾病也由帕金森病、肌張力障礙和特發性震顫等運動障礙疾病,拓展到抽動穢語綜合征、強迫癥、厭食癥等精神疾病,以及疼痛、癲癇等。國產腦深部電刺激器和國產迷走神經刺激器也先后問世,其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國際標準,部分技術指標已處領先水平。技術的發展,進一步降低了治療費用,造福于患者。
17項神經技術獲批國家藥監局創新醫療器械,國產替代及創新發展潛力涌現
與國外熱火朝天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新應用相比,國內神經調控技術應用范圍存在局限性,缺乏基礎研究和開創性的應用,這或許是神經調控領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留給外界的印象。但在梳理行業過程中,我們發現神經調控是一條未來市場發展空間廣,競爭格局良好不擁擠的潛力賽道。而自我國1998年引進深部刺激系統(DBS)以來,神經調控已在我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回顧其發展。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DBS硬件設備的國產化、多學科團隊的建立、DBS實施過程中各項操作缺少統一、完善的指南和標準化流程,以及海外產品價格昂貴均成為了限制國內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
從2007年國際神經調控協會(INS)下設中國分會,再到中國醫師協會于2010年10月30日在北京成立中國醫師協會神經調控專業委員會,為國內和國際業界人士提供了神經調控專業的學術交流平臺,并每年舉辦全國性的神經調控會議。國內神經調控市場發展逐漸得到推動,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從業者的努力,以上難題也逐一被攻破。
經市場調研后我們發現,“卡脖子”難題的攻破,使得神經調控市場迸發出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也為國產替代創造了更多機會。畢竟,相對全球市場而言,中國神經調控市場還處于發展初期,競爭格局良好不擁擠。而神經調控技術在適應癥上有非常廣闊的開發空間,其靶向性、可逆性、持久性、可調控的治療特點,也為該技術后續市場規模的提升創造了空間。
梳理近年來國家藥監局已批準的創新醫療器械名單,不難發現目前國內已有17項神經調控相關技術位列其中,展現出極大國產替代及創新發展潛力。
同時,這些突破已不限于腦深部電刺激(DBS)、脊髓電刺激(SCS)、迷走神經刺激(VNS)等傳統技術,圍繞骶神經刺激系統(SNM)也取得了創新性突破。而在傳統技術之上,包括景昱醫療、品馳醫療在內的神經調控企業也做出了諸多創新迭代。
國內企業發展勢頭喜人,產品應用范疇甚至廣于海外企業
在國家藥監局已批準的創新醫療器械名單中,景昱醫療和品馳醫療的產品占據了絕大部分。其中,景昱醫療深耕腦深部電刺激(DBS)治療領域,同時以此為基礎探索醫療用侵入式腦機接口等前沿技術。品馳醫療則專注腦起搏器、迷走神經刺激器、脊髓刺激器、骶神經刺激器等系列化神經調控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所研發產品可治療帕金森病、癲癇、疼痛、尿失禁等功能神經疾病。
雙通道植入式腦深部電刺激脈沖發生器套件是由景昱醫療所研發的最早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的神經調控創新醫療器械。
該植入式脈沖發生器,包含多種控制程序,是腦起搏器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電極導線和延伸導線將可控的電脈沖信號傳送至大腦的特定區域。同時,該脈沖發生器為雙通道植入式腦深部電刺激脈沖發生器。基于景昱醫療刺激芯片的設計,應用該產品可實現左右腦異頻程控。不僅如此,該產品每個通道刺激觸點的極性、電壓/電流、脈寬和頻率等刺激參數都可以進行獨立編程,并具有恒定電壓和恒定電流兩種刺激模式選擇,以及多達13組刺激程序儲存和選擇,為患者周期性的癥狀波動提供了精細化控制和選擇的條件。該產品無論于當時還是現在均具有一定代表性,以及創新突破性。
而今年年初,品馳醫療“植入式脊髓神經刺激器”(SCS)正式獲批上市。據品馳醫療官網信息顯示,該產品系列是我國首個自主知識產權的脊髓神經刺激產品系列。產品采用新一代脊髓神經刺激綜合技術體系,不僅能夠降低產品成本,還可實現根據患者姿勢自動調用預設置的刺激參數,使患者達到滿意的治療狀態。以及遠程調控,減少患者往返醫院的次數等。該產品的突破,代表了我國在該領域已打破國外壟斷,填補了技術空白。
除了景昱醫療和品馳醫療外,其他國內廠商則圍繞胃腸疾病、膀胱功能障礙、糖尿病、疼痛、神經系統損傷、運動功能障礙等領域展開了探索。
例如,邁達佩思在炎癥性腸病、糖尿病和功能性胃腸病等方面正在開發神經調控治療的創新應用,且部分產品正申請FDA批準上市,還有部分產品即將開展臨床試驗。領創醫谷則專注疼痛與神經調控領域醫療器械與耗材的研發,創新研發處無線植入式神經調控產品。佳量醫療研發的閉環神經刺激器(EpilcureTM),則填補了相應國內神經疾病治療的技術空白,并基于自主研發的LITT(磁共振引導激光消融術),實現了神經疾病電刺激和微創消融的治療閉環。
除此之外,智聯腦控還開發了高智能電子類控制產品,迷走神經電刺激調控軟件系統、多導經顱電刺激調控控制系統等。諾爾康則形成了以聽覺重建類產品為核心,視覺重建類產品和神經調控刺激器為輔助的三個維度研發管線布局。最近獲得近億元B輪融資的神絡醫療,則已掌握電極、芯片、無線充電、算法、定位與固定、云端管理、大數據等核心技術,自主搭建神經調控平臺,推進開發不同技術路徑與不同應用場景的神經調控產品。
雖然神經調控領域競爭格局良好不擁擠,國內僅有17家企業(由于時間和信息量的關系,我們收集的數據可能并不全面,如果您也是該領域的創業公司歡迎與動脈網聯系)涉足神經調控產品研發,但實際上相關產品應用范疇已涵蓋胃腸疾病、膀胱功能障礙、糖尿病、疼痛、神經系統損傷、運動功能障礙、癲癇、心因性疾病、睡眠障礙、視聽覺障礙、心腦血管疾病等。而與海外18家企業比較后,我們發現國內產品應用范疇甚至廣于海外企業。
相同點則在于疼痛仍然是神經調控產品最為成熟的應用領域,運動功能障礙、癲癇則是神經調控應用中的主流場景。
辰德資本在與多家企業進行深度溝通后認為:“未來神經調控市場規模的提升是必然的,而其潛力則會在適應癥與工程技術上得到體現。除了相對成熟的帕金森、癲癇、疼痛等,我們看到國際上也在積極開拓新的適應癥,如類風濕性關節炎、高血壓、脊髓損傷、中風康復等,其臨床進展都值得關注。同時,神經調控技術在工程技術上同樣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就算是歷史悠久的DBS也在持續迭代中。作為一項平臺型技術,電極精細化、IPG小型化是侵入式調控設備的共同追求目標。”
美敦力、雅培、波士頓科學等巨頭深入布局,圍繞傳統產品進行創新迭代是主流趨勢
海外不僅有美敦力、雅培、波士頓科學等巨頭布局神經調控市場。從融資輪次來看,海外市場也已近成熟。在動脈網所統計的18家企業中,有10家企業已成功上市。而國內則尚未跑出上市企業,仍有極大發展空間。
同時2022年,海外神經調控領域仍舊火熱,有著“狂奔猛進”的勢頭。盡管美敦力、雅培、波士頓科學等企業產品管線豐富,但巨頭們仍將神經調控領域作為發展重心之一,進行了諸多布局和戰略調整。
今年,醫療公司Axonics宣布擴大骶骨神經調控的知識產權組合,美敦力則先后宣布任命Ashwini Sharan博士為神經調控部門首席醫療官,以及其具有感知技術的腦深部神經刺激器Percept PC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雅培則宣布FDA授予DBS系統治療難治性抑郁癥突破性設備指定。神經調控領域海外市場可謂喜事連連,而其相對成熟的發展模式則可為處于發展初期的國內企業提供參考。
此次,動脈網針對所統計到的18家神經調控海外企業產品、商業模式等進行了簡單梳理,并以圖表形式進行了重點總結。
其中,美敦力作為最早進入神經調控器械市場的企業之一,布局最為全面。腦深部電刺激DBS、迷走神經刺激器CNS、脊髓電刺激SCS、骶神經刺激器SNM等領域均有產品問世。而圍繞傳統腦深部神經刺激器,美敦力進行了迭代升級,其自研Percept PC具有感知技術,可不斷捕獲和記錄患者大腦信號,為臨床醫生提供更為直觀的客觀數據。
目前,該產品不僅獲CE 標志許可、美國 FDA 批準,而且今年已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用于帕金森病、特發性震顫、癲癇以及肌張力障礙的治療。可見,美敦力不但在全線神經調控產品布局具有優勢,還在快速實現產品商業化落地上存在一定程度領先。
雅培則深耕慢性疼痛和運動障礙疾病患者群體,提供神經調控產品。在固有基礎上,今年雅培也找到了新的突破口,研發出可用于治療難治性抑郁癥(TRD)的DBS,同時該設備被美國FDA授予突破性醫療器械認定。波士頓科學則有著脊髓刺激和腦深部刺激兩大領域布局產品,還在微創解決方案開發了間接減壓系統(IDS)和射頻消融(RFA)兩大產品,形成多維的神經調節產品組合。LivaNova則憑借其對于VNS療法深入研究,在神經調控和心血管領域進行醫療技術創新,為全球超過13萬患者提供臨床使用。
LivaNova則憑借其對于VNS療法深入研究,在神經調控和心血管領域進行醫療技術創新,為全球超過13萬患者提供臨床使用。
Nevro的產品具有一定創新性,企業將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性地應用于脊髓刺激(SCS)系統中,以實現個性化疼痛優化和緩解解決方案提供。NeuroPace的RNS System則是全球唯一獲得FDA批準的閉環腦反應神經刺激系統。
NeuroSigma產品的創新之處則在于其已可應用TNS神經調節療法,治療癲癇,以及多動癥、抑郁癥、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和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等心因性疾病。盡管Neuronetics的神經調控產品也是針對心因性疾病,但其不同于NeuroSigma,是利用MRI強度磁場脈沖實現對精神病和神經疾病的非侵入性療法。Neuronetics也是唯一一家獲得FDA批準的開發非系統性和非侵入性抑郁癥治療的公司。
NeuSpera Medical的產品則體現出了神經調控產品小型化的趨勢與價值。NeuSpera Medical致力于將小型化神經調控設備做到極致,擁有獨家微型神經調節技術。不僅如此,Neuspera Medical仍在持續圍繞小型化下功夫,利用其第四代中距離無線能量傳輸技術,縮小設備,使之可以植入到更深部位,用于慢性疼痛和膀胱過度活動癥的治療中,實現精準神經調控。
Neuroelectrics則創新性地將經顱電刺激和數據應用平臺Starstim tES進行整合,實現隨時隨地提供個性化的腦部刺激療法來改善腦部疾病患者的生活,以優化神經系統疾病和精神疾病治療方案。
CVRx的創新之處則在于企業將神經調控技術應用到抗高血壓和心臟衰竭方面。該設備植入人體鎖骨附近皮下,刺激人體神經反射系統,以助于控制血流量。目前,CVRx開發的第二代微創植入系統BAROSTIM NEO已獲得美國藥監局人道主義器械豁免資格。
而在海外企業于神經調控領域所創新應用的技術中,我們仍可以看到當前醫療器械領域的主流發展趨勢,即小型化、精細化、數字化,而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神經調控領域未來亦或不可避免。
正如神絡醫療創始人王守東所說,神經損傷幾乎是不可逆的。在人口老齡化趨勢下,神經調控領域必定會衍生出更大發展空間。隨著未來研究的推進,糖尿病、厭食癥,以及罕見病等,都可能成為神經調控產品的應用領域。盡管從產品設計角度來講,目前我們的神經調控設備和火柴盒差不多大小,但未來微型化仍是除拓展應用領域外的一大方向,因為它可以讓更多用戶能夠接受這一侵入式設備,使之成為一種更為普遍的治療方式。
通過對海外企業產品及發展模式的梳理,我們發現持續完善相應產品布局,同時快速推進產品商業化邏輯是一種發展模式。但除開拓新的適應癥外,對傳統技術或單一技術進行持續迭代則是海外企業發展的主流模式之一。畢竟開拓新的適應癥意味著更大的難度與更多的投入,而針對某一領域進行持續的技術迭代則可為企業創造更多不可替代優勢,塑造在單一領域中的領先地位。
基礎研究接連突破,迷霧已散去
創新研究的突破離不開基礎研究。除行業的發展外,國內針對神經調控的基礎研究已如火如荼地開啟,并取得諸多突破。
今年年初,動脈網便與深圳先進院楊帆進行了一次訪談。訪談中,我們了解到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楊帆課題組已在自然通訊雜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An optogenetic approach for regulating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secretion》的最新研究成果。團隊將光遺傳技術運用于甲狀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的分泌調控,實現通過精準節律性調節PTH分泌,干預繼發性甲旁亢引發的骨丟失。
該研究不僅有效拓展了光遺傳技術在骨與內分泌研究領域的應用,也帶來了神經科學的創新性發展。而除楊帆課題組的研究外,國內其他神經調控相關研究進程仍在推進。據動脈網不完全統計,復旦大學肖雷團隊、東南大學潘玉峰團隊等均針對神經調控做出了突破性研究,以撥開縈繞于神經系統之上的層層云霧。
當深入神經調控賽道中,迷霧漸漸散去。我們看到了海外企業相對成熟的發展模式下,神經調控技術所展現出的價值。看到了老齡化趨勢下,神經調控領域廣闊的市場空間。更看到了創業者、研究者們漸為清晰的身影,及其沉潛蓄勢對神經調控所做出的探索與貢獻。
當探索腦科學星辰大海的方舟駛出,我們必然有理由相信神經調控中國市場定能跑出如美敦力、雅培、波士頓科學、Axonics一樣的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