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車百智庫
2006年上映的經典喜劇電影《瘋狂的石頭》里,重慶工藝品廠瀕臨倒閉,謝廠長急得頭發都掉光了。但天無絕人之路,沒想到廠里翻修男廁所,居然在茅坑里挖出了一塊估值800萬的翡翠。
謝廠長立馬組織了一個“翡翠珍寶展”,說:翡翠搭臺,經濟唱戲。展覽要是成功了的話,這個石頭可能就是天價!我們廠就有救了!
轉眼來到2022年,再次出現了一塊“瘋狂的石頭”——鋰。
鋰作為未來的白色石油已成為全球共識,在新能源汽車的世界里,誰掌控了鋰,誰就握有號令天下的至尊權杖。它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動力電池廠商和新能源車企的生存境況。
而鋰價坐火箭的時代也來了。僅耗時一年多,價格就從2021年初每噸不足6萬元,一路飛升,并在今年3月突破了每噸50萬元,截至今年9月已上漲至每噸51.05萬元。
各大城市聞風而動,毅然投入到這場史無前例的爭奪“鋰都”的狂潮中。震天的炮聲中,山頭被炸開,白色鋰礦石正滾落而出,此時若有人喊一聲“誰是鋰都”,定會有數個城市沖出來搶答。據搜狐城市不完全統計,目前提出“鋰都”建設構想的,就有寧德、宜春、遂寧、宜賓、新余、棗莊等七座城市。
足可以見,中國城市對鋰電產業以及借鋰電賽道實現產業轉型的渴望。圍繞這個現象,本文將重點探究以下三個問題:
1、各大城市爭奪“鋰都”的底氣何在?
2、宜賓憑什么競逐“鋰都”?
3、城市競逐“鋰都”的取勝關鍵是什么?
亂斗
中國城市加入“鋰都”爭奪戰,并非一時興起。要么背靠資源,要么依托產業鏈龍頭企業。
江西宜春,可以說是地級市中最先瞄準鋰電產業賽道的城市,早在2008年,宜春就提出打造“亞洲鋰都”的目標,2009年就出臺《關于加快鋰電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決定》。
公開數據顯示,宜春現已探明可利用氧化鋰儲量258萬噸,占全國鋰資源的23.8%;探明的可開采氧化鋰儲量為110萬噸,占全國的31%,世界的12%。
家里有礦,宜春招商可就輕松太多,相繼引入寧德時代、國軒高科、比亞迪等巨頭。10月8日,國軒高科再次加碼投資宜春,在宜春市舉行宜春國軒高科電池二期20GWh項目開工儀式。
“礦主”宜春讓周邊城市羨慕不已,毗鄰宜春的某市政府招商人士曾感慨,沒辦法和宜春比礦:“我們市長還讓自然資源局局長再去勘探一下,看看和宜春接壤的地方還有沒有礦。”
目前,宜春已貫通“鋰礦—鋰鹽—鋰材料—鋰電池—鋰應用—鋰回收”全產業鏈,擁有鋰電新能源企業146家,在建鋰電新能源項目100個。通過成功引進龍頭企業,更是推動當地鋰電新能源產業發展邁入新的階段,成為宜春實現“亞洲鋰都”“2025年鋰電營收超8000億元”多個目標的重要推手。
遂寧手里的礦雖不如宜春,但好在距離礦資源不遠,其所處的四川省已探明的鋰礦資源占全國的57%,居全國之首。目前,遂寧已與甘孜州、阿壩州建立了鋰資源戰略合作關系,掌握了上游鋰材料領域的發展話語權。
另外,遂寧還擁有天齊鋰業這張王牌。天齊鋰業作為國內電池級碳酸鋰的最大供應商和國內碳酸鋰產品第一大出口商,其主導產品電池級碳酸鋰占據國內60%以上市場份額。
這些都是遂寧參與競逐“鋰都”的重要砝碼。據《遂寧市“十四五”鋰電產業發展規劃》,到2025年,全市每年基礎鋰鹽產能達到20萬噸以上,全市鋰電產業營業收入力爭超過1000億元。
與遂寧相隔1200公里的江西新余,僅占江西總面積1.9%,卻喊出了“全球鋰電高地”的口號。并且在2018年4月,新余市就出臺《促進贛鋒雅保龍頭拉動 打造全球鋰電高地三十條措施》。
“一企帶一產,一產興一城。”新余的底氣來自誕生于此的贛鋒鋰業。贛鋒鋰業作為全球唯一同時擁有“鹵水提鋰”“礦石提鋰”和“回收提鋰”產業化技術的企業,擁有五大類逾40種鋰化合物及金屬鋰產品生產能力。目前在全球布局的鋰資源權益儲量近3400萬噸,名列第一。
2022年1月,贛鋒鋰業年產10億瓦時的鋰電池產線在新余投入運營;2月,贛鋒鋰業新項目在新余開工,總投資約20億元,項目建成后將為企業新增80億元年產值,也將為新余新增年稅收約5億元。2021年底,新余市鋰鹽產能已達18.5萬噸,約占全國總產能的40%,因此,新余在全國乃至全球鋰電產業擁有一定話語權。
此外,山東棗莊正在打造“北方鋰電之都”,湖北荊門正在打造“華中鋰電之都”,福建寧德正在打造“世界鋰電之都”......中國“鋰都”之爭的故事正進入“亂斗”模式。
截胡
沒曾想,這條擁擠的道上又闖出了一個四線小城小城宜賓。
和“亞洲鋰都”宜春、“世界鋰都”遂寧以及龍頭企業傍身的新余相比,人均GDP長期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宜賓本來和鋰八竿子打不著一起,既沒有多少鋰資源,其支柱產業也比較傳統,2016年前,主要靠“一黑一白”。“一黑”指的是煤炭及煤化工,“一白”,指的是以五糧液為龍頭的白酒行業。但“一黑一白”的傳統產業結構前景堪憂。宜賓猛一抬頭,發現自己已然掉隊一大截。
痛定思痛,宜賓也提出了要成為中國“鋰都”。顯然,這與寧德時代密不可分。宜賓市臨港新區投資促進局的一位領導就曾感嘆道,寧德時代落戶以后,招商引資輕松了很多,企業大多是慕名前來,過去是企業挑我們,現在是我們挑企業。
當然,寧德時代這個“香餑餑”并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2016年宜賓市委市政府在第五次黨代會上提出了“產業發展雙輪驅動”的戰略,即在鞏固提升名優白酒、化工輕紡等傳統優勢產業的同時,加快發展智能終端、軌道交通、汽車、通用航空、新材料等新興產業。
俗話說,舍不得金子彈,打不著金鳳凰。隨后,宜賓開始大力度招商引資。
因為宜賓有五糧液這樣的納稅大戶,財政上比其他省內城市要更寬裕,在招商引資上能拿出更大手筆的優惠政策,吸引企業投資設廠。
到了2019年,正趕上寧德時代在內地四處考察建生產基地,這個機會被宜賓順利拿下。“寧王”過來之后,一大批配套的上下游企業也跟著到宜賓來投資設廠。
不過據《四川日報》的調研,很多到宜賓投資設廠的企業家表示,宜賓給的優惠政策不是最誘人的,甚至很多地方都放出話來:“宜賓給多少,我直接給1.5倍。”
宜賓之所以能勝出,除了優惠政策,還有它獨特的地理優勢。
一是綠電優勢。
古時候有水就有活路,而宜賓更是位于三江匯合處,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城”,車百智庫研究院研究副總監王曉旭認為宜賓豐沛的水資源,能夠滿足動力電池生產過程中的減碳要求。并且隨著歐盟加速推進碳關稅,低碳將會成為企業出口硬性指標。
二是電價優勢。
依托地形帶來的水能優勢,2006年,宜賓建造了我國第五大水電站——向家壩水電站,年平均發電量307.47億千瓦時。有了水電資源的加持,宜賓電價優勢明顯。搜狐汽車研究室數據顯示,2022年,宜賓大工業最優惠電價為0.39元/度,相比上海平均0.628元/度的電價便宜了近一半。
三是交通優勢。
從宜賓開始,長江下游2800多公里的水道已全部建成高級航道,可容納萬噸級別的貨輪,而等重貨物通過長江運抵上海,價格僅為陸路六分之一。這對成本敏感型的制造業很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宜賓位于成渝經濟圈中間地帶,這里生產的動力電池走下生產線3個小時之后,就能出現在成都和重慶的整車生產線上。
電價和交通都讓宜賓在不具有鋰礦資源優勢的情況下,有底氣向“鋰都”進發。
底牌
前面說的這些優勢,一直和宜賓有著川南牛耳之爭的瀘州,也全部具備。
瀘州港是四川第一大港口,是交通部確定的四川唯一的全國28個內河主要港口、國家二類水運口岸,同時也是四川省唯一一個享受起運港退稅政策的港口。實際上,寧德時代當時是先到瀘州考察,后來才選擇的宜賓。宜賓這座小城背后到底還有什么玄機?
外界看來,宜賓的崛起是源于寧德時代建廠,但寧德時代建廠是結果,而不是原因。
其實,自2016年起,宜賓就一直在謀求產業轉型,并決心把新能源汽車作為下一個支柱產業。但宜賓這樣一個小城市,哪有什么機會引進大牌車廠,相比長春、上海、武漢這樣的汽車城,宜賓堪稱零基礎。
轉折發生在2017年。
那一年,奇瑞集團旗下的凱翼汽車銷量不好,想賣掉。宜賓大手一揮,拿出當年財政收入十分之一的錢買下凱翼汽車51%的股權,把生產地基搬到了宜賓。
盡管外界并不看好這次收購,但宜賓覺得這筆錢花得不虧,引進凱翼,它就有了汽車的生產證和銷售證,這等于擁有一張進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入場券,也為產業鏈扣上了整車的一環。
之后,宜賓沒有急著去磕寧德時代這樣炙手可熱的“大佬”,而是看到了智能終端和新能源車的很多產業鏈的重合性,引進了像朵唯、領歌、康佳等規模和技術門檻都不高的智能終端制造企業,一步步拓展生態圈。
除了引進外部企業,宜賓還大力扶持本地企業來補齊產業鏈的缺口,比如做鋰鹽的天宜鋰業、做鋰電池正極材料的宜賓鋰寶等。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宜賓市領導多次飛往福建拜訪寧德時代,但“多次上門,多次被拒絕”,直到后來聽說宜賓已經有了初步的鋰電池配套產業,寧德時代高層才愿意來宜賓考察。
栽好梧桐,引鳳來棲。當入場券、產業鏈一應俱全后,“寧王”落戶宜賓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寧王駕到”后,宜賓政府火力全開,用速度和執行力向寧德時代證明了自己的誠意:“放話”三個月平整1000畝土地,動用了千臺機器24小時趕工,最終只用了81天,提前兌現了承諾。
如今,即便沒有鋰礦,宜賓已經擁有了新能源汽車的完備產業鏈。復盤宜賓過去一系列行為,它的每一次布局都深謀遠慮,為城市在爭奪“鋰都”這件事提供了很好的樣本。
“鋰都”之爭,表面上拼的是資源,背后拼的是產業鏈的長度。有分析曾明確指出,如果單純依靠本土資源,中國的鋰資源型城市要想成為“鋰都”難度不小。如果只靠礦產資源開采和初級加工,是無法將新能源產業做強做大的。
天宜鋰業總經理嚴顯偉曾感嘆:“(四川)潛力很大,但基本沒有太多開采的希望,鋰礦所在地多為山區,開采不易。”再比如青海,從絕對數量上看,鋰儲量超過江西和四川一大截。但青海的情況也并不樂觀,依舊面臨著資源開發難度大,地理位置偏遠,運輸成本高的挑戰。
被公眾譽為“隱形鋰都”的常州,盡管沒什么上游礦產資源,但該地近年來憑借動力電池產業迎來“翻盤”的機會,在產業發展初期就布局了貝特瑞、中創新航、北汽新能源、星星充電等上下游配套企業,并積極搭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等產業創新載體,形成了國內領先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默默成為動力電池出貨量第一的城市。
沒有鋰資源的棗莊則巧妙地向產業鏈上不可或缺的環節發力,鋰電池組成中的隔膜,以及檢驗檢測領域,掌握鋰電池質量標準話語權。在電池隔膜領域,棗莊的中材鋰膜,有目前世界上單線產能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隔膜生產線。
所以人生的意義不在于拿了一手好牌,而是如何把一副爛牌打好。
尾聲
目前來看,“鋰都”之爭的結果仍有待觀察,但一個真正夠格被稱為“鋰都”的城市,不會是光靠口號喊出來的、也不會是靠資源紅利堆砌出來的,它一定是被一個強大的產業鏈孕育出來的。
而城市在下一輪發展中,既面臨碳達峰碳中和的挑戰,也具有城市綜合治理與產業轉型發展等實際需求,地方不必為“鋰都”稱號所累,如何以城市為載體,推動智慧綠色能源、新一代儲能、智慧清潔電力、智慧綠色出行等協同發展,才是目前大多數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全文參考:
【1】比亞迪火了背后,這座城市正在奔向“亞洲鋰都” ,新京智庫,查志遠
【2】《一座西部城市的逆襲史》,秦朔朋友圈,睿愚
【3】《這個四線小城喊出“8000億口號”,憑什么?》,前瞻經濟學人
【4】《瘋狂的石頭:鋰價歷史新高后去向何方》,每日經濟新聞,胥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