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讀娛 小咕咚
近日,上海16位退休阿姨赴橫店拍《甄嬛傳》引發熱議,#16位退休阿姨為圓戲癮翻拍甄嬛傳#這一話題在微博便有1.2億閱讀量。
據活動組織方介紹,此次翻拍《甄嬛傳》的費用攤到一位阿姨身上是4000元左右,一共三天兩晚,包括吃、住、行、景點門票以及包劇組等費用。
此次活動得以成行的背后,是文娛行業集吃、住、玩、微電影拍攝等一條龍服務的完善機制,而出圈的很大原因在于高國民度的《甄嬛傳》遇上高話題度的退休阿姨,這樣的組合形式帶來了不錯的話題效果。
除卻圍繞《甄嬛傳》的自發創作展開討論之外,網友們對阿姨們這樣的退休生活也展開了討論,不少網友表示當代銀發群體的晚年娛樂生活正逐漸刷新大眾的認知。讀娛君認為此番退休阿姨自費拍攝《甄嬛傳》正折射出銀發經濟在文娛行業的高需求與潛力。
結合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來看,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64億人,占總人口的18.7%,且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預計“十四五”時期,這一數字將突破3億??梢灶A見的是,隨著人口老齡化時代的到來,銀發群體之于文娛產業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從劇集到綜藝,銀發群體正在被重視
縱觀文娛市場,圍繞銀發群體而創作的影視劇已經是屢見不鮮,且大都是與養老話題相關。由劉濤、張鐸主演的《老有所依》以家庭與溫情為元素,直面“養老困局”;宋丹丹、張若昀、姜妍主演的《親愛的她們》講述了一群相伴走過多年的老朋友們一起來養老院頤養天年的故事;由白敬亭、吳倩主演的電視劇《八零九零》在展現新型養老模式的同時也在以個體故事勾勒老年人的集體群像。當前,養老向的影視劇集大都是老人們選擇到養老院度過晚年生活,不僅是現實社會養老現象的縮影,也具有一定積極的引導作用,讓電視機前的銀發群體接受這樣新形態的養老方式。
此外,還有不少都市劇在主線劇情中也穿插了養老相關的話題,例如,《歡迎光臨》在主線劇情之外,也著重講述了空巢老人孫阿姨、楊大爺從居家最終搬到養老院的故事;《小敏家》里劉小敏的媽媽為了不給女兒們添麻煩,也自行選擇到養老院居住,亦對劇情起到了一定的推進作用;《心居》中的外地媳婦馮曉琴在開啟新人生之時,選擇與好友合開社區養老院,最終找到新的自我。當前,隨著社會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老年題材劇備案的數據明顯增多,養老題材電視劇或將迎來新的風口。
銀發綜藝雖不如相關影視劇的普遍化,但在市場上早有萌芽之態。早期,銀發綜藝以老年相親節目為主,例如,湖北衛視《桃花朵朵開》、吉林電視臺的《緣來不晚》、黑龍江電視臺的《相親相愛》、遼寧電視臺的《愛的選擇》等相親節目,以不同的節目形式展現了當代老年人的擇偶、婚戀群像。
近年來,銀發綜藝在內容題材上更加多元。先是旅行綜藝節目《花樣爺爺》《寶貝的新朋友》刷新了大眾對于銀發綜藝的認知,隨后是 騰訊視頻《忘不了餐廳》節目上線之后,大眾開始關愛阿茲海默癥老年人群體,而Bilibili所推出的《屋檐之夏》也讓社會關注到了獨居老人群體。也正是這些綜藝節目將鏡頭對準銀發群體的各個綜藝,讓社會大眾對于銀發群體有了更為全面的認知。
可以看出,圍繞老年人群體的影視劇集、綜藝日益增加,并產生了不錯的社會影響力,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類綜藝的主流受眾依然是年輕一代的用戶。根據藝恩數據顯示,《忘不了餐廳》《屋檐之夏》等節目30歲以下的用戶接近七成。在銀發群體受到社會關注的同時,他們的需求在這類內容沒有得到真正的滿足。
媒體融合時代,銀發群體獲得更精準地服務
精準滿足銀發群體的內容需求,這一壓力給到了傳統媒體。據CSM媒介研究數據顯示,早在2014年,我國電視主體觀眾群體就已經向中老年傾斜,35歲及以上的觀眾比例達到了54.1%?!?022中國適老化電視調研報告》也顯示,從2013年至2022年,全國收看電視的觀眾逐年下降,唯獨55歲及以上的中、老年人,仍然保持著觀看電視的習慣,并以此為主要娛樂方式之一。對此,傳統媒體亦有所行動,著力于布局持續挖掘“銀發內容”價值洼地,為廣電行業提供新的發展思路。
近年來,不少為老年人量身定制的電視頻道陸續進入大眾的視野,例如,貴州廣播電視臺寬帶電視G+TV推出了多彩芳華老年生活頻道,湖南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轉型升級為“湖南廣播電視臺愛晚頻道”,這些特色頻道在內容編排上主打銀發群體喜聞樂見的內容。
以愛晚頻道為例,主打以老年欄目劇為主、老年電視劇為輔的劇類播映,以欄目為例,有以老年生活服務類內容為主的《愛晚公開課》,系統介紹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家有本草》;傳承與弘揚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超級戲樂匯》;以系列情景劇形式提升中老年反詐能力的《幫女郎小劇場》等等,由此構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等老年生活服務類節目帶。
此外,電視大屏端還衍生了一系列為銀發群體定制的業務。從山東IPTV推出的“楓齡視界”到天津IPTV的“銀發大學”,再到遼寧IPTV的“老年網絡學府”,到央視網老齡頻道推出“1+1+3+N”內容+服務的平臺建設矩陣,這些地域性的平臺更趨向于服務型,針對當地老年人提供了更多定制化的內容服務,讓他們在觀看影視內容之外獲得更多的功能體驗。
從貼合銀發群體喜好的電視內容帶,到滿足銀發群體需求的特別業務,當前廣電行業充分利用當前的融媒體趨勢以及介質平臺,全方位關注中老年生活,填補銀發內容空白地帶,讓銀發人群獲得更全面、更優質的文娛體驗。
銀發經濟在文娛行業正崛起
除了享受已有的內容之外,銀發群體之于文娛行業還有不可小覷的創造力。
隨著網紅經濟的崛起,銀發群體也成為了其間的特色部分。有的銀發網紅在短視頻平臺分享自己的養老日常,如“50歲阿姨自駕游”分享一個人自駕游的內容、“王儀在泰國”主要分享旅居泰國的生活瑣事,均是在積累一定粉絲之后開始直播帶貨;有的銀發網紅基于個人過往的職業,分享知識干貨,例如,“老飯骨”由幾位經驗豐富的國宴大廚創立,以“始于宴席,歸于家常,傳承技法,毫無保留”的做飯方式吸引了大家的關注,并由此衍生了”老飯骨”品牌,在網上出售美食類產品;有的則輸出演繹向內容,“羅姑婆”專注做情感和搞笑領域短視頻,以鮮明的人設為大眾熟知……可見,在短視頻風口上,銀發群體亦乘風而上,向文娛行業帶來了新的內容風向。
打破年齡桎梏,不止在短視頻領域。在當下熱門的劇本殺領域,銀發群體也成為了重要的參與者。當前,退休阿姨版甄嬛傳被網友稱為“老年人高級劇本殺”。其實,劇本殺行業也早已將目光瞄向了銀發群體,此前新康養研究院、得到高研院及局中局探案館針對45歲以上的新康養人群發起社區銀發人群劇本殺體驗活動,參加活動的年紀最長者已有84歲。可以預見的是,當前年輕人所衷愛的娛樂方式,勢必會以更合適的形態走進老年人群體。
從銀發內容的觀賞者,到銀發服務的體驗者,從短視頻的創作者,到潮流文化的參與者,銀發群體在不同形式的文娛形態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當前的文娛行業增添了新的色彩,而這也啟示著文娛從業者們傾聽銀發群體的需求,拓展更多的娛樂形態,為銀發經濟打開更多的切口,或可為行業帶來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