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估值500億,自動駕駛行業超級獨角獸倒下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估值500億,自動駕駛行業超級獨角獸倒下

沒有造血能力的獨角獸淪為“紙老虎”。

文|投資界PEdaily 戴昌洲 劉福娟

一切來得猝不及防。

本周,福特官方一紙聲明震撼創投圈:由福特、大眾聯手投資的自動駕駛公司 Argo AI 將被關閉并解散,員工和部分零部件將分別被福特汽車公司和大眾汽車公司接收。

消息傳來,不少VC投資人感到錯愕——須知道,Argo AI是一些自動駕駛創業公司對標的對象,它的天價估值曾經振奮了眾多押注自動駕駛賽道的投資人和創業者。

時間回到2016年11月,從谷歌自動駕駛項目離職的Bryan Salesky聯手好友,一同在美國匹茲堡創立了Argo AI。后來,福特收購Argo AI,而真正讓公司名聲大振的是2019年,大眾汽車26億美元低調入局,Argo AI估值一度達到7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00億元)。

然而沒想到,即使有了兩家全球汽車巨頭撐腰,Argo AI依然難以為繼。目睹500億估值轟然坍塌,讓人感慨萬千。

一只超級獨角獸突然倒下

曾幾何時,Argo AI是自動駕駛賽道炙手可熱的超級獨角獸。

公司的故事始于兩位創始人——創始人之一Bryan Salesky,曾在谷歌擔任無人車的硬件研發主管;另一位創始人Peter Rander,則是Uber自動駕駛汽車項目的運營官。

2002年,Bryan Salesky本科畢業于匹茲堡大學計算機工程專業。因為對機器人技術應用有著濃烈的興趣,他隨后進入了卡內基梅隆大學機器人研究所下屬的國家機器人工程中心。期間,Bryan管理了該中心最大的商業項目組合,包括卡特彼勒的自動采礦卡車。2007年,由他領導的Tartan Racing軟件工程代表卡內基梅隆大學參加DARPA城市挑戰賽并獲勝。

2011年,Bryan加入谷歌自動駕駛汽車團隊,希望推動自動駕駛技術落地。而在卡內基梅隆大學國家機器人中心工作期間,Bryan認識了日后一起創立Argo AI的搭檔——Peter Rander。

1969年出生的Peter Rander比Bryan Salesky年長不少。1991年,Peter在底特律-梅西大學獲得電氣工程學士學位。兩年后,他又拿到碩士學位,并在1998年從卡內基梅隆大學電子和計算機工程專業博士畢業。在卡內基梅隆大學國家機器人研究中心任職期間,Peter負責的主要是涉及計算機視覺、感知、路徑規劃和控制,以及基于仿真的機器人系統開發和測試,還有一些幫助人類操作員進行多層次交互的界面項目。與Bryan一樣,Peter也是個希望學以致用的人。離開國家機器人研究中心后,他選擇了當時在美國新崛起的共享出行獨角獸Uber。

自動駕駛技術的應用落地,并非一帆風順。多年持續的虧損,項目商業化的遙遙無期,讓谷歌自動駕駛部門在2016年爆發了一股離職潮。2016 年初,谷歌無人駕駛項目最早的工程師之一Anthony Levandowski帶著三名分別在機器人、地圖、軟件工程領域有著資深經歷的谷歌員工一起創建了Otto。

同年8月,谷歌自動駕駛項目技術負責人Chris Urmson離開谷歌,并聯合來自谷歌、蘋果、特斯拉等公司的多名員工,創建了無人駕駛創業公司Aurora Innovation。一時間,谷歌涌現了一股離職自主創業潮。

受到啟發,Bryan離開了工作了5年的老東家谷歌,找到了之前在國家機器人研究中心認識的Peter。理念相同的兩人一拍即合,2016年11月一起創立了自己的自動駕駛公司Argo AI。這家主要研究L4級自動駕駛系統的公司,希望在人流密集的城市區域提供共享出行和貨物投遞等相關服務。

如果說此前的自動駕駛技術還處于科研學術探索時期,那么2016年則是一道分水嶺,此后自動駕駛賽道迎來了一陣爆發期。CB Insight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智能駕駛融資達到32.68億美元,同比上年增速達到234.1%。

自動駕駛賽道的火熱,讓Argo AI在融資路上走得異常順利。在Argo AI創辦僅一年后,福特便按捺不住將其收入囊中,并將已有的自動駕駛部門合并入內。彼時Argo AI已經晉升為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

被福特收購后,Argo AI仍保持著低調狀態,鮮有消息傳出。直至2019年,大眾汽車26億美元投資入局,才讓這只自動駕駛獨角獸浮出水面。大眾投資入股后,Argo AI估值更是水漲創高,估值一度達到7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00億元),員工突破2000人。

然而時過境遷,縱使擁有福特與大眾兩家全球知名車企撐腰,既不缺錢也不缺技術實施平臺的Argo AI還是無法擺脫難以商業化的命運,走向了破產的終章。

誰殺死了明星獨角獸?

唏噓之余,我們試圖探索這只超級獨角獸的死亡原因。

一語概之,Argo AI是被福特和大眾戰略性拋棄的。公司發言人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在與股東的協調下,Argo決定不再繼續運營。”部分員工將有機會繼續在福特或大眾汽車謀得職位,從事自動駕駛技術方面的工作,而部分員工將面臨失業。

何以走到了這一步?資料顯示,Argo AI主要研發虛擬駕駛員系統,包括傳感器、軟件、計算平臺和高精地圖等,最終將應用于福特的自動駕駛汽車。當年拿到大眾的投資后,Argo AI的這套解決方案也將應用于大眾集團的自動駕駛汽車。按照計劃,大眾將與福特共同分擔Argo AI的研發費用,同時幫助Argo AI把業務拓展到歐洲。

危險有跡可循。2019年,Argo AI被福特收而復拆,聯手大眾繼續瞄準L4級自動駕駛系統,還與美國網約車平臺Lyft達成合作,希望推出Robotaxi。但由于進展緩慢,無人駕駛出租車的落地并不順利,而隨著福特和大眾汽車遭遇轉型壓力,紛紛改變思路,決定不再注資。其實在今年7月,Argo AI已經被爆開始裁員。

福特在一份聲明中直接坦言了拋棄的原因:公司需要投資于短期內更容易實現的駕駛輔助技術,而不是Argo的完全自動駕駛目標。福特汽車CEO吉姆·法利更是表示:“實現大規模、盈利的完全自動駕駛汽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不一定要自己研發這種技術。”

福特首席財務官John Lawler則直言,該公司認為,對完全自動駕駛的投資至少還需要五年多的時間才能看到回報,這意味著還需要數十億美元的投資。福特高級技術人員也表示,制造一輛能夠在密集的城市環境中自由行駛的自動駕駛出租車,“比把人送上月球還難”。

換言之,Argo AI所引領的L4方向還有一段長長的路要走,投資方看不到短期內商業化落地的可行性,故而選擇忍痛止損。福特汽車同時官宣,決定停止L4方向的投入,停止ArgoAI的投入,轉而集中資源做L2+和L3智能駕駛的開發。

福特的表態也導致大眾完全退出。大眾打算將其自動駕駛工作集中在與博世和地平線的現有合作上。大眾CEO 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尤其是在未來技術的開發方面,專注和速度至關重要。我們的目標是在盡可能短的時間為客戶提供最強大的功能,并使我們的開發盡可能具有成本效益。”

為了緩解資金壓力,Argo AI在2021年曾計劃走向IPO,但最后考慮到種種困難不了了之。

給創業者拉響警鐘,沒有造血能力的獨角獸淪為“紙老虎”

Argo AI倒下也許只是一個開始。

今年7月,特斯拉關掉其位于加州圣馬特奧的辦公室并裁員其中員工229名。據悉,這支團隊正是隸屬于特斯拉自動駕駛研發團隊。

雖然馬斯克在今年6月給公司的內部郵件中將裁員歸因于“感覺經濟狀況不佳”,但最先開刀的是自動駕駛團隊,信號不言而喻。

實際上,自動駕駛賽道確實不再如往年般烈火烹油,裁員與高管離職比比皆是。自2020年至今,美國多家自動駕駛獨角獸相繼裁員。累計融資超過70億元自動駕駛融資王Zoox宣布裁員10%;Kodiak Robotics宣布裁員20%;今年5月,通用此前收購的自動駕駛公司Cruise裁掉近8%的員工……

我們把視線拉回國內,不少自動駕駛研發高管也相繼離職。華為自動駕駛系統CTO、車BU首席科學家陳亦倫選擇離開效力了四年的華為;蔚來自動駕駛副總裁章健勇、理想座艙軟件與電子電氣業務負責人王凱、阿里巴巴前副總裁達摩院自動駕駛實驗室原負責人王剛等也都在團隊調整中選擇離職……

但另一邊,自動駕駛賽道卻并不缺融資。去年4月,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無人車公司Waymo CEO John Krafcik宣布離職。而在短短兩個月后,這家公司便獲得25億美元的大額融資。

即便今年一級市場普遍寒冬,自動駕駛賽道依然有一杯不錯的羹可以分。據不完全統計,自2022年至今,自動駕駛行業已發生超過80筆融資事件,其中億元及以上的大額融資有21筆,背后有不少知名VC/PE機構的身影。

僅僅本周,奕行智能完成超3億元Pre-A輪融資,廣汽資本、東方富海領投,越秀產業基金、國創中鼎、和利資本、臨芯投資、火山石資本、海微科技等跟投;今年5月,文遠知行宣布獲得博世集團的戰略投資,最新估值超過44億美元;今年4月,毫末知行獲得由中銀集團投資有限公司領投、首程控股跟投的數億元A+輪融資;同月,小馬智行則完成D輪融資首次交割,最新估值達到85億美元……可謂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為何自動駕駛賽道如何冰水兩重天?

從戰略角度而言,新能源汽車智能化是繼電動化之后的下一程,已經成為所有造車玩家的共識,沒有人會愿意錯過。在北京一家知名美元VC眼中,智能汽車的第二輪競賽,自動駕駛是核心。“誰能率先交付成熟的自動駕駛產品,誰就能與主機廠一同突圍。”

然而理想總是豐滿的,現實依舊殘酷。商業化落地,是擺在每一家自動駕駛企業面前的難關。漫長的商業化周期,像是一場無期限的馬拉松將參賽選手在起跑時的躊躇滿志消磨,選手倒在半途中已成常態。

二級市場對無法實現商業化的自動駕駛企業并不手軟。最近,Mobileye估值縮水50%上市,而已經上市的自動駕駛企業如圖森未來、Luminar、Aurora等,市值都大幅跌去超80%,這些都已經給一級市場澆了冷水。

“領先太多,反而成為了烈士。”對于Argo Ai的倒閉,有業內人員在社交媒體上感嘆。

種種跡象表明,如今在海內外自動駕駛賽道,L4自動駕駛在技術、商業模式、法規標準、供應鏈等方面都面臨困難,且面臨的落地挑戰正越來越具體,特別在乘用領域,幾乎所有的玩家都開始降維釋放到量產車,開啟L4向L2+的轉型。

所以我們看到,當下不少自動駕駛企業開始尋求新的生存之道——主動降維。高級別的L4或L5無法量產,那就為車企提供級別更低的L2或L3的輔助駕駛方案;相比自動駕駛乘用車,場景復雜程度更低的自動駕駛卡車,成為賽道新熱點。

這也向行業證明了一個事實,如果沒有造血能力的自動駕駛公司,即不能量產的公司,將面臨極大的生存危機。

“預測年底前,自動駕駛行業開啟大裁員。”當行業快速出清去泡沫,活下去成了第一要義。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估值500億,自動駕駛行業超級獨角獸倒下

沒有造血能力的獨角獸淪為“紙老虎”。

文|投資界PEdaily 戴昌洲 劉福娟

一切來得猝不及防。

本周,福特官方一紙聲明震撼創投圈:由福特、大眾聯手投資的自動駕駛公司 Argo AI 將被關閉并解散,員工和部分零部件將分別被福特汽車公司和大眾汽車公司接收。

消息傳來,不少VC投資人感到錯愕——須知道,Argo AI是一些自動駕駛創業公司對標的對象,它的天價估值曾經振奮了眾多押注自動駕駛賽道的投資人和創業者。

時間回到2016年11月,從谷歌自動駕駛項目離職的Bryan Salesky聯手好友,一同在美國匹茲堡創立了Argo AI。后來,福特收購Argo AI,而真正讓公司名聲大振的是2019年,大眾汽車26億美元低調入局,Argo AI估值一度達到7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00億元)。

然而沒想到,即使有了兩家全球汽車巨頭撐腰,Argo AI依然難以為繼。目睹500億估值轟然坍塌,讓人感慨萬千。

一只超級獨角獸突然倒下

曾幾何時,Argo AI是自動駕駛賽道炙手可熱的超級獨角獸。

公司的故事始于兩位創始人——創始人之一Bryan Salesky,曾在谷歌擔任無人車的硬件研發主管;另一位創始人Peter Rander,則是Uber自動駕駛汽車項目的運營官。

2002年,Bryan Salesky本科畢業于匹茲堡大學計算機工程專業。因為對機器人技術應用有著濃烈的興趣,他隨后進入了卡內基梅隆大學機器人研究所下屬的國家機器人工程中心。期間,Bryan管理了該中心最大的商業項目組合,包括卡特彼勒的自動采礦卡車。2007年,由他領導的Tartan Racing軟件工程代表卡內基梅隆大學參加DARPA城市挑戰賽并獲勝。

2011年,Bryan加入谷歌自動駕駛汽車團隊,希望推動自動駕駛技術落地。而在卡內基梅隆大學國家機器人中心工作期間,Bryan認識了日后一起創立Argo AI的搭檔——Peter Rander。

1969年出生的Peter Rander比Bryan Salesky年長不少。1991年,Peter在底特律-梅西大學獲得電氣工程學士學位。兩年后,他又拿到碩士學位,并在1998年從卡內基梅隆大學電子和計算機工程專業博士畢業。在卡內基梅隆大學國家機器人研究中心任職期間,Peter負責的主要是涉及計算機視覺、感知、路徑規劃和控制,以及基于仿真的機器人系統開發和測試,還有一些幫助人類操作員進行多層次交互的界面項目。與Bryan一樣,Peter也是個希望學以致用的人。離開國家機器人研究中心后,他選擇了當時在美國新崛起的共享出行獨角獸Uber。

自動駕駛技術的應用落地,并非一帆風順。多年持續的虧損,項目商業化的遙遙無期,讓谷歌自動駕駛部門在2016年爆發了一股離職潮。2016 年初,谷歌無人駕駛項目最早的工程師之一Anthony Levandowski帶著三名分別在機器人、地圖、軟件工程領域有著資深經歷的谷歌員工一起創建了Otto。

同年8月,谷歌自動駕駛項目技術負責人Chris Urmson離開谷歌,并聯合來自谷歌、蘋果、特斯拉等公司的多名員工,創建了無人駕駛創業公司Aurora Innovation。一時間,谷歌涌現了一股離職自主創業潮。

受到啟發,Bryan離開了工作了5年的老東家谷歌,找到了之前在國家機器人研究中心認識的Peter。理念相同的兩人一拍即合,2016年11月一起創立了自己的自動駕駛公司Argo AI。這家主要研究L4級自動駕駛系統的公司,希望在人流密集的城市區域提供共享出行和貨物投遞等相關服務。

如果說此前的自動駕駛技術還處于科研學術探索時期,那么2016年則是一道分水嶺,此后自動駕駛賽道迎來了一陣爆發期。CB Insight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智能駕駛融資達到32.68億美元,同比上年增速達到234.1%。

自動駕駛賽道的火熱,讓Argo AI在融資路上走得異常順利。在Argo AI創辦僅一年后,福特便按捺不住將其收入囊中,并將已有的自動駕駛部門合并入內。彼時Argo AI已經晉升為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

被福特收購后,Argo AI仍保持著低調狀態,鮮有消息傳出。直至2019年,大眾汽車26億美元投資入局,才讓這只自動駕駛獨角獸浮出水面。大眾投資入股后,Argo AI估值更是水漲創高,估值一度達到7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00億元),員工突破2000人。

然而時過境遷,縱使擁有福特與大眾兩家全球知名車企撐腰,既不缺錢也不缺技術實施平臺的Argo AI還是無法擺脫難以商業化的命運,走向了破產的終章。

誰殺死了明星獨角獸?

唏噓之余,我們試圖探索這只超級獨角獸的死亡原因。

一語概之,Argo AI是被福特和大眾戰略性拋棄的。公司發言人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在與股東的協調下,Argo決定不再繼續運營。”部分員工將有機會繼續在福特或大眾汽車謀得職位,從事自動駕駛技術方面的工作,而部分員工將面臨失業。

何以走到了這一步?資料顯示,Argo AI主要研發虛擬駕駛員系統,包括傳感器、軟件、計算平臺和高精地圖等,最終將應用于福特的自動駕駛汽車。當年拿到大眾的投資后,Argo AI的這套解決方案也將應用于大眾集團的自動駕駛汽車。按照計劃,大眾將與福特共同分擔Argo AI的研發費用,同時幫助Argo AI把業務拓展到歐洲。

危險有跡可循。2019年,Argo AI被福特收而復拆,聯手大眾繼續瞄準L4級自動駕駛系統,還與美國網約車平臺Lyft達成合作,希望推出Robotaxi。但由于進展緩慢,無人駕駛出租車的落地并不順利,而隨著福特和大眾汽車遭遇轉型壓力,紛紛改變思路,決定不再注資。其實在今年7月,Argo AI已經被爆開始裁員。

福特在一份聲明中直接坦言了拋棄的原因:公司需要投資于短期內更容易實現的駕駛輔助技術,而不是Argo的完全自動駕駛目標。福特汽車CEO吉姆·法利更是表示:“實現大規模、盈利的完全自動駕駛汽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不一定要自己研發這種技術。”

福特首席財務官John Lawler則直言,該公司認為,對完全自動駕駛的投資至少還需要五年多的時間才能看到回報,這意味著還需要數十億美元的投資。福特高級技術人員也表示,制造一輛能夠在密集的城市環境中自由行駛的自動駕駛出租車,“比把人送上月球還難”。

換言之,Argo AI所引領的L4方向還有一段長長的路要走,投資方看不到短期內商業化落地的可行性,故而選擇忍痛止損。福特汽車同時官宣,決定停止L4方向的投入,停止ArgoAI的投入,轉而集中資源做L2+和L3智能駕駛的開發。

福特的表態也導致大眾完全退出。大眾打算將其自動駕駛工作集中在與博世和地平線的現有合作上。大眾CEO 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尤其是在未來技術的開發方面,專注和速度至關重要。我們的目標是在盡可能短的時間為客戶提供最強大的功能,并使我們的開發盡可能具有成本效益。”

為了緩解資金壓力,Argo AI在2021年曾計劃走向IPO,但最后考慮到種種困難不了了之。

給創業者拉響警鐘,沒有造血能力的獨角獸淪為“紙老虎”

Argo AI倒下也許只是一個開始。

今年7月,特斯拉關掉其位于加州圣馬特奧的辦公室并裁員其中員工229名。據悉,這支團隊正是隸屬于特斯拉自動駕駛研發團隊。

雖然馬斯克在今年6月給公司的內部郵件中將裁員歸因于“感覺經濟狀況不佳”,但最先開刀的是自動駕駛團隊,信號不言而喻。

實際上,自動駕駛賽道確實不再如往年般烈火烹油,裁員與高管離職比比皆是。自2020年至今,美國多家自動駕駛獨角獸相繼裁員。累計融資超過70億元自動駕駛融資王Zoox宣布裁員10%;Kodiak Robotics宣布裁員20%;今年5月,通用此前收購的自動駕駛公司Cruise裁掉近8%的員工……

我們把視線拉回國內,不少自動駕駛研發高管也相繼離職。華為自動駕駛系統CTO、車BU首席科學家陳亦倫選擇離開效力了四年的華為;蔚來自動駕駛副總裁章健勇、理想座艙軟件與電子電氣業務負責人王凱、阿里巴巴前副總裁達摩院自動駕駛實驗室原負責人王剛等也都在團隊調整中選擇離職……

但另一邊,自動駕駛賽道卻并不缺融資。去年4月,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無人車公司Waymo CEO John Krafcik宣布離職。而在短短兩個月后,這家公司便獲得25億美元的大額融資。

即便今年一級市場普遍寒冬,自動駕駛賽道依然有一杯不錯的羹可以分。據不完全統計,自2022年至今,自動駕駛行業已發生超過80筆融資事件,其中億元及以上的大額融資有21筆,背后有不少知名VC/PE機構的身影。

僅僅本周,奕行智能完成超3億元Pre-A輪融資,廣汽資本、東方富海領投,越秀產業基金、國創中鼎、和利資本、臨芯投資、火山石資本、海微科技等跟投;今年5月,文遠知行宣布獲得博世集團的戰略投資,最新估值超過44億美元;今年4月,毫末知行獲得由中銀集團投資有限公司領投、首程控股跟投的數億元A+輪融資;同月,小馬智行則完成D輪融資首次交割,最新估值達到85億美元……可謂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為何自動駕駛賽道如何冰水兩重天?

從戰略角度而言,新能源汽車智能化是繼電動化之后的下一程,已經成為所有造車玩家的共識,沒有人會愿意錯過。在北京一家知名美元VC眼中,智能汽車的第二輪競賽,自動駕駛是核心。“誰能率先交付成熟的自動駕駛產品,誰就能與主機廠一同突圍。”

然而理想總是豐滿的,現實依舊殘酷。商業化落地,是擺在每一家自動駕駛企業面前的難關。漫長的商業化周期,像是一場無期限的馬拉松將參賽選手在起跑時的躊躇滿志消磨,選手倒在半途中已成常態。

二級市場對無法實現商業化的自動駕駛企業并不手軟。最近,Mobileye估值縮水50%上市,而已經上市的自動駕駛企業如圖森未來、Luminar、Aurora等,市值都大幅跌去超80%,這些都已經給一級市場澆了冷水。

“領先太多,反而成為了烈士。”對于Argo Ai的倒閉,有業內人員在社交媒體上感嘆。

種種跡象表明,如今在海內外自動駕駛賽道,L4自動駕駛在技術、商業模式、法規標準、供應鏈等方面都面臨困難,且面臨的落地挑戰正越來越具體,特別在乘用領域,幾乎所有的玩家都開始降維釋放到量產車,開啟L4向L2+的轉型。

所以我們看到,當下不少自動駕駛企業開始尋求新的生存之道——主動降維。高級別的L4或L5無法量產,那就為車企提供級別更低的L2或L3的輔助駕駛方案;相比自動駕駛乘用車,場景復雜程度更低的自動駕駛卡車,成為賽道新熱點。

這也向行業證明了一個事實,如果沒有造血能力的自動駕駛公司,即不能量產的公司,將面臨極大的生存危機。

“預測年底前,自動駕駛行業開啟大裁員。”當行業快速出清去泡沫,活下去成了第一要義。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宽甸| 平阳县| 犍为县| 大荔县| 额尔古纳市| 鸡泽县| 马山县| 东海县| 临夏市| 平凉市| 新晃| 德钦县| 若羌县| 偏关县| 万源市| 广汉市| 犍为县| 昌乐县| 绩溪县| 密山市| 河间市| 马公市| 天柱县| 大理市| 宜章县| 民权县| 浙江省| 垣曲县| 科尔| 确山县| 东至县| 东城区| 达孜县| 平阳县| 类乌齐县| 金沙县| 陈巴尔虎旗| 勐海县| 长岛县| 安新县| 辽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