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港灣商業觀察 王心怡
屢敗屢戰,第三次向港交所發起沖擊的北京圓心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圓心科技”),還有機會嗎?
01、持續虧損,毛利率跌至8%
2019年-2021年,圓心科技分別實現營收23.5億元、36.29億元、59.38億元;凈虧損則為2億元、3.6億元、7.6億元。在其本次遞表最新披露的數據中可以看出,圓心科技“越做越虧”的特性依然存在:2022年前八個月,圓心科技實現46.89億元營收的同時,卻錄得5.3億元虧損。
圓心科技在過去的44個月內虧了近18.5億元,前兩次遞表又失效,這對公司的流動性提出了不小的挑戰。
報告期各期末,公司經營活動現金凈額分別為-1.42億元、-2.04億元、-8.14億元及-4.07億元;投資活動現金凈額則為1.35億元、-2.09億元、-6.56億元及-6.66億元。與此同時,僅統計公司租賃負債,即期部分以5205.6萬元、6436.5萬元、8208.1萬元及1.14億元的態勢持續增長,非即期部分更是分別達到1.26億元、1.36億元、1.61億元及2.28億元。
帶著這樣的成績“三戰”港交所,圓心科技的壓力不言而喻。廣東省科學院旗下廣科咨詢首席策略師沈萌向《港灣商業觀察》表示,首先多次遞表但失效,一方面說明市場環境對IPO不利,另一方面說明企業對上市的迫切。圓心科技于報告期內的流動性狀況的確一定程度上印證了迫切上市的判斷。
雖然是第三次嘗試,不過企業遞表嘗試的次數不會與IPO成功的概率形成明顯關聯。沈萌提出,對于港交所,申請次數與通過率沒有直接或必然的聯系,完全是企業根據市場和自身狀況自主選擇的結果,監管機構仍會一視同仁。
盡管如此,圓心科技的基本面或許還是會對其上市造成影響:“或許就是孱弱的財務狀況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導致投資者參與IPO的意愿不高,才會不斷遞表又失效。”
對于目前的圓心科技來說,又還有多少虧損的空間呢?2019年至2021年及2022年前8個月,公司毛利率分別為10.6%、9.2%、9.0%及8.0%。僅從毛利率來看,似乎留給公司的下滑空間也并不多了。
在構成毛成本的部分,報告期內,圓心科技銷售成本分別為21億元、32.97億元、54億元及43億元,而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商品成本:分別占院外綜合患者服務銷售成本的99.4%、99.3%、99.4%及99.3%。
從披露來看,圓心科技的毛利率下滑,其中似乎也有“主動”因素。
報告期內,圓心科技院外藥房及醫療服務的平均銷售價格分別為500元、495元、398元及332元。圓心科技表示,持續下降的平均銷售價格主要由于公司提升戰略性,通過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定價及相對較低的售價來推廣線上藥房平臺,包括以折扣率通常介乎1%至5%的折扣價或免費提供若干線上問診服務及隨訪咨詢來擴展公司線上業務的規模。
從最新披露的相關數據來看,以低價換取的規模,也有成效。報告期內,圓心科技藥房網絡所處理處方數目分別為180萬、280萬、550萬及620萬;來自院外藥房及醫療服務的訂單數目分別為310萬、480萬、910萬及930萬。
02、流血上市或對融資規模及股價不利
在連續虧損的過程中,依舊能降低售價來換取更大的規模,圓心科技展現出了魄力。但三次沖刺港交所的圓心科技,明顯想成為一家受廣大投資者檢驗成色的企業,投資者投給公司的信任票,當然希望能以企業盈利、分紅等方式得到回饋。
圓心科技表示,盡管公司可能于未來兩年錄得虧損凈額,但公司預期可通過持續改善或進一步改善有關盈利能力的主要運營指標來維持收入增長和達致盈利。計劃通過利用與公司服務組合和平臺擴張的相關網絡效應;繼續改善運營效率;及進一步采取成本控制措施等進一步優化主要運營費用,如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及行政開支。
報告期內,公司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分別為3.25億元、4.95億元、8.19億元及6.28億元。對比公司同期的財務數據,若該項開支能得到優化,對于公司的業績的確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這一抉擇當然也會存在利弊,畢竟持續增長的營收是圓心科技的亮點之一,從前述公司依舊降價以尋求市場份額也可看出營收增長的重要性。所以在營收增長與盈利之間,公司的優先級如何?《港灣商業觀察》也就相關問題聯系圓心科技,未能得到回復。
互聯網產業分析師張書樂向《港灣商業觀察》指出,互聯網醫療目前還更多的停留在初級的O2O階段,即扁平化渠道,但缺乏真正的壁壘,而在線賣藥的價值幾何、可能遇到的政策監管風向幾何,難以預期,僅僅靠營銷投入拉動增長,并不足以成事。真正互聯網醫療,還是從大健康角度切入,在技術上通過扁平渠道、數字孿生等一系列超視距服務能力提升和技術提升,達成真正的效果和效益。
公司表示預期通過采取以下策略維持收入增長及實現盈利:拓展患者群;擴大醫院覆蓋率及深化與醫院、醫藥公司及保險公司的合作;受益于以前的投資及規模效益;及繼續優化業務組合。
沈萌指出:“如果流血上市,非但融資規模可能大幅度降低,股價也會受到很大壓制。”如上述公司提及,可能于未來兩年繼續錄得凈虧損,那此時選擇沖刺IPO,是否過早?換個角度想,對于投資者來說,買入一只過往持續虧損、并于未來兩年可能繼續虧損的股票,怎樣的價格是可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