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互聯網怪盜團
過去一個月,每當我開視頻號直播,總是有人反復問我:“現在應該做什么?怎么辦?”大家對未來都充滿了困惑,因為這就是一個不確定的世界、不確定的時代。我出生的太晚,不知道以前是什么樣子的;但自從我記事以來,現在確實是我本人以及身邊的人最焦慮的時刻。這種焦慮不分行業、不分地域、不分收入水平,無法用心靈雞湯治愈,也無法隨著時間自然克服。
我曾經在視頻號直播間試圖給出一些有意義的解答。這些解答讓我付出了代價(包括但不限于被限流),但又沒有幫別人解決問題。說到底,解決問題是沒有靈丹妙藥的;如果能夠用一兩句話、一篇“年度演講”解決,那也就算不上問題了。
此時此刻,我不想偽裝自己知道什么別人不知道的事情。我不想把心靈雞湯偽裝成靈丹妙藥,也不想說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套話。我想先講三個歷史上真實發生的故事,它們一直裊繞在我的記憶里,在至暗時刻給予過我無窮的力量:
在輸掉滑鐵盧會戰之后,拿破侖心灰意冷地從前線回到巴黎。巴黎綜合理工學院的學生派出代表去找他,自愿組織起一支民兵保衛他。拿破侖予以斷然拒絕,以一句著名的話作結:“我不能為了取金蛋而殺掉我的金雞。”
在美國內戰的膠著時刻,有一位從南方逃來的黑人婦女抱著孩子來到白宮,要求會見林肯。幸運的是,林肯聽見了她與衛兵的爭吵,來到門口跟她聊了一會,自掏腰包給了她一些捐助。臨別時,林肯告訴她:“夫人,請記住,無論多么困難,一定要讓孩子上學!”
俄國內戰還沒有結束,饑荒和混亂席卷著整個東歐大地,全俄青年團就在動蕩的背景下成立了。在成立大會上,人們以為列寧會列舉現在蘇維埃還有哪些敵人,并且期望年輕人拿起武器。但是,列寧的第一句話就是:“在當前環境下,青年團員的首要任務,就是學習。”
學習,是唯一一件任何時候都應該做,做多少都不會錯的事情。知識,是唯一一種得到了就不會失去,得到多少都不嫌多的財富。西方的哲人說:“知識就是力量。”東方的哲人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上面我援引的三位歷史人物,時代不同、立場不同、面臨的問題也不同,卻給出了高度相似的答案。
他們是對的。一個人不學習,有眼睛也是瞎子,有耳朵也是聾子,有嘴巴也不會說話。一個人一天不學習,就會落后一天;一年不學習,就會落后一年。我們的一切決策、一切努力、一切艱苦卓絕的斗爭,都要以知識為基礎。有人因為心中慌亂、不知所措而停止了學習;可是我要說,解決心中慌亂的唯一方法,就是獲得更多的知識。
然而,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要真正學習,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于很多人而言,學習是一種姿態、一種自我安慰、一種娛樂過后的“贖罪券”。所以我們看到各種“知識付費”大行其道,各種“年度演講”吸引了數百萬觀看量,各種內容平臺都在主推“知識垂類”——可是我們并沒有從那里學到很多東西。
事實上,學習就跟健身一樣,只有你“真正想做”的時候,才做得好。有些人去健身房是為了拍照發朋友圈、減輕自己下次大吃大喝時的負罪感;有些人去健身房是真想減脂增肌、提升身體機能。這兩者的結局當然天差地別。我發自內心地認為,學習的關鍵在于自身的心態,尤其是下面幾條:
明確自己需要通過學習獲得新知識,不是演給別人看的,更不是演給自己看的。
明確學習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不能通過輕松愉快的方式達成,尤其不能把知識摻雜在娛樂內容當中吸收。
明確學習付出的努力和獲得的知識不是線性關系,很多努力注定是無用功,但急功近利是不能學到真正的知識的。
互聯網的普及,帶給了我們大量的“偽學習”機會,讓我們自我感覺良好,抱著一堆娛樂向的手機APP,大腦完全沒有活動起來,卻積累了大量的“學習時間”。我們或許還會跟著這些“偽學習資料”做筆記、發朋友圈,以獲得他人的認同感。再強調一句,“尋求心理安慰/營造人設”和“學習知識”是天然矛盾的,含有一絲一毫前者元素的東西,一般都不會含有任何后者的元素。
很遺憾,我既不賣課程也不賣學習資料。我沒有辦法提供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學習方法——即便是偉大的教育學家也發明不出這樣的方法。我只能根據自己的經驗,以及身邊那些比我更優秀的人的經驗,總結出一些或許有用的東西;我希望這些經驗之談能適用于盡可能多的人。
首先,學習不僅包括書本和文字材料。我們往往忽略了自己可以通過工作學習,哪怕是很無聊、很初級的工作也能讓我們接觸到很多實際的東西;何況現在很多年輕人都能接觸到很有技術含量的工作。在工作中詢問各個利益相關方、從他們那里獲取第一手資料、與他們交心以獲得更深刻的信息,這就是所謂的“調查研究”,簡稱“調研”。哪怕我們一生中要換很多工作、換不同行業的工作,通過深刻調研獲得的真實信息總歸是有用的。
其次,在文字資料方面,我們應永遠銘記一點:越是難啃、越是不容易讀的資料,往往越有價值。就像真正能讓你掉秤的減肥食品從來不會好吃。人的本性就是懶惰、畏難,所以總是回避那些難啃的骨頭,希望通過知識付費平臺精心包裝的“課程資料”以及自媒體的“年度演講”,去輕松愉快地吸收知識。這不可能!既然學習知識的本質是自我改造,那這個過程必然艱難。我們應該去讀經典書籍、經典教材、廣受專業人士好評的專業書,因為它們能證明我們付出的時間精力有價值。
再次,在獲取非標準化、個性化的知識方面,應該永遠優先相信我們的朋友和熟人。我不太欣賞投資圈的一個做法,就是過于信賴那些自己只見過一面、頭銜很大、卻不知道葫蘆里賣的什么藥的“行業專家”。或許別人會有不同意見,但我寧可聽從自己完全知根知底的人——因為學不到正確的知識不可怕,但學到了錯誤知識想忘記可就困難了。
第四,在接觸任何自己不熟悉的知識時,決不能先入為主地形成觀點。一旦過早形成了觀點,你在接觸一切信息(無論文字信息還是調研信息)時都會戴上有色眼鏡,從而嚴重干擾知識的正常積累。事實上,哪怕接觸自己熟悉的領域時,如果能先放空自己、保持一張白紙的心態,也是十分有利的。我們該輸出的時候輸出,該輸入的時候就輸入;學習知識的失敗往往可以歸咎于“在該輸入的時候忙于輸出”。
第五,學好英語。我們每一個人,或早或晚都會意識到:在學校里接觸的所有課程當中,英語是最有用、覆蓋面最廣的。人類世界的大部分知識不是以漢語原生的形態存在的,越先進、越專業的知識,往往越是傾向于以英文狀態首發,這就是我們一定要學好英語的原因。除了英語,任何一門外語知識都彌足珍貴,例如法語、日語、德語、西班牙語,等等。
當然,哪怕做到了以上每一點,我們的學習取得了成果、積累了不少知識,我們的問題很可能還是沒有得到解決。這是合理的,甚至是必然的——在絕大部分情況下,知識不能立竿見影地解決問題,所謂“急用先學”只適用于基礎技術工作。急功近利不是我們的目標,我們的目標是永遠珍惜一切積蓄實力的機會,盡可能抓住自己的命運,盡可能少受到不可抗拒的力量的撥弄。
換句話說,我們學習、積累知識,是為了等到有一天站上擂臺的時候,能夠打得盡可能好、盡可能不露怯。而我們什么時候能站上擂臺,那就是由命運決定的了。《基督山伯爵》的那句經典臺詞說得好:“人類的全部智慧就在于兩個字,等待與希望。”
學習知識的過程是希望,遵從命運安排的過程則是等待。我們應該利用等待的時間去擴大希望,而不是荒廢掉這段時間。
很慚愧,只能給大家提供這樣一些微不足道的想法。既沒有靈丹妙藥,也沒有酷炫的視覺效果,而且沒有名人背書,更沒有企業冠名。如果上述想法能夠對大家起到一絲一毫的幫助,我就非常高興了。
“前方是一座高山,
他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不能與他同行,
但我相信,我們終究會在山頂相遇。
各位,請像這個年輕人一樣,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
——《女神異聞錄5》,吉田寅之助為怪盜團團長Joker所做的演講。在吉田的鼓勵下,怪盜團擊敗了獅童正義,做到了“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