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戈振偉
深圳國資在半導體產業再落一子,聯手上市公司華潤微(688396.SH)開展芯片制造項目。
10月29日,華潤微電子深圳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建設項目開工。該項目一期總投資220億元,聚焦40納米以上模擬特色工藝,項目建成后將形成年產48萬片12英寸功率芯片的生產能力。
華潤微日前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子公司——華潤微科技(深圳) 有限公司(簡稱“華潤微深圳”)與深圳市地方國資相關法人等在深圳市共同出資設立控股子公司潤鵬半導體(深圳)有限公司(簡稱“潤鵬半導體”), 主要負責建設華潤微電子深圳12英寸項目。
據了解,上述開工建設的項目,正是華潤微電子近日發布的公告中所披露的項目,也是深圳2022年重點推進的兩大12英寸晶圓項目之一,另一個為中芯國際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項目。
天眼查顯示,潤鵬半導體成立于2022年6月,注冊資本為1億元,華潤微深圳持有該公司75%股權,深圳寶安產業資本運營有限公司持股10%,深圳市重大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深重投”)持股9%,深圳市引導基金投資有限公司持股6%。
其中,深重投是市國資委直管的國有獨資企業,作為深圳市政府重大引領性產業戰略投資平臺,是代表深圳在半導體領域布局的一支關鍵力量。半導體產業被譽為電子信息產業皇冠上的“明珠”,為了提升深圳在該領域的實力,深圳國資近年來頻頻出手,站在臺前的便是深重投。
目前,深重投已成功導入百億級第三代半導體產業鏈IDM項目、順利推進中芯深圳12英寸28nm芯片制造、戰略并購方正微電子,謀劃入股芯鑫租賃等多個集成電路領域重大關鍵節點項目。
值得一提的是,深重投也是昇維旭的間接控股公司。昇維旭是深圳國資在今年上半年砸50億成立的半導體企業,并吸引到75歲日本老將坂本幸雄的加盟,引發業內關注。
半導體產業鏈主要分為設計、制造、封裝測試三個環節。深圳在芯片設計環節居于龍頭地位,擁有包括華為海思、中興微電子以及匯頂科技在內的眾多明星公司,但在芯片制造、封裝測試方面則缺乏競爭力。
目前,深圳只有中芯國際的8英寸和12英寸兩條生產線,以及方正微電子的兩條6英寸線和深愛半導體的三條5英寸線和一條6英寸線,且制造工藝先進性不足。全國集成電路制造業大部分集中在長三角、京津環渤海地區。芯思想研究院發布的2021年中國大陸城市集成電路競爭力排行榜顯示,排名前三的分別是上海、北京、無錫,深圳排在第四位。
2019年以來,中國8英寸/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的數量和占比持續增加。從生產線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以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為代表的長三角地區,以深圳、廣州為代表的珠三角地區,以北京、天津、大連為代表的京津冀環渤海地區,以武漢、成都、重慶、西安為代表的中西部地區。
據集微咨詢(JW Insights)統計,截至2021年年底,中國大陸共有23座12英寸晶圓廠正在投入生產,總計月產能約為104.2萬片,與總規劃月產能156.5萬片相比,這些晶圓廠的產能裝載率僅達到66.58%,仍有較大擴產空間。
從歐美日韓等國家的半導體產業發展歷史來看,得制造者得天下,芯片制造強,則芯片工業恒強。因此,深圳急需加大對芯片制造的支持和投資力度,彌補制造產能缺口。深重投此次聯手華潤微電子生產12英寸功率芯片,正是想補齊深圳在芯片制造領域的短板。
華潤微電子是華潤集團旗下一家擁有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等全產業鏈一體化運營的IDM半導體企業。據統計,以2021年度銷售額計,華潤微電子在中國功率器件企業排名第二、中國半導體制造企業排名第三。
除了華潤微電子,據界面新聞大灣區頻道不完全統計,僅從2021年至今,還有禮鼎半導體、重投天科半導體、鵬芯微、中芯國際、方正微電子在深圳拿地建集成電路相關產線。
接二連三的落子布局,正值深圳加速發展半導體產業之際。
今年6月,深圳發布《深圳市培育發展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2-2025年)》明確,加快完善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封測等產業鏈條,推動開展EDA工具軟件、半導體材料、高端芯片和先進制造等相關重點工程,推進12英寸芯片生產線、第三代半導體等重點項目建設,并提出到2025年,產業營收突破2500億元,形成3家以上營收超過100億元和一批營收超過10億元的設計企業,引進和培育3家營收超20億元的制造企業。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深圳的集成電路產業完成了從無到有的飛躍。
1990年,深圳正式將“集成電路產業”確立為攻堅發展的方向。1991年,華為成立了“ASIC設計中心”(華為海思的前身),專門負責設計“專用集成電路”。中興則在1996年成立集成電路設計部。這兩家公司后來都成為深圳在芯片設計領域的領頭羊。
從2000年開始,全球IC產業代工廠和fabless模式開始流行,產業分工細化,IC公司不用再進行重資金投資發展IDM模式,只需設計出自己的產品,讓代工廠制造后就可以迅速切進市場。深圳很多初創IC企業實現了快速成長,深圳后來也成為中國芯片設計重鎮。
如今深圳半導體產業設計強,但制造相對較弱的格局,背后既有政策的引導,也包含對現實條件的妥協。
深圳的土地儲備相對有限,且綜合成本也相對較高,無論是芯片的制造還是封測,均屬于制造業,需要大規模建廠,這直接制約了深圳在芯片制造與封測產業環節上的發展壯大。直到2000年,深圳只有一家集芯片設計、制造與檢測、封裝于一體的企業——深愛半導體。
事實上,深圳也曾有過打造芯片制造重鎮的契機。南方科技大學深港微電子學院副院長周生明曾經透露,從1996年到2000年左右,幾乎所有國內在建的產線都來跟深圳談過,但由于深圳用地緊張、人力水電較貴、以及最主要的認識不足等問題,最終都沒有在深圳落地。
最讓周生明遺憾的是沒有將UMC(聯華電子公司)投的廠留在深圳,“1999年UMC在深圳留仙洞準備投100億美金,計劃建兩條芯片線和兩條TFT生產線,如果做成了,將奠定珠三角的IC行業國內老大的地位。但由于當時思想意識的不足,最終計劃未能落實,”他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