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野馬財經 繆凌云
從乘風而起,到陷入虧損,再到利潤重回高速增長軌道,錢江摩托的發展軌跡與行業有所共振,卻也在近十年行業整體觸及天花板,一度陷入萎縮的情況下,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成長路徑。
當然,在其尋找突圍方向,謀求業績反轉的過程中,彎路同樣存在。
身處“夕陽產業”,業績成功反轉
無論是時代色彩濃厚,如今基本銷聲匿跡的“邊三輪”;還是距離我們尚不算遙遠,撐起了一方經濟的春運摩托返鄉大軍;抑或是依舊零星散落各地,輔助構成城市出行毛細血管的“摩的”……
摩托車貫穿了中國兩代人的記憶,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廣泛的需求,帶動著行業蓬勃發展。2000年,世紀之交,我國摩托車整體銷量已然突破千萬輛,2008年,這一數字進一步攀升至2750萬。
巔峰之下,變局悄然來臨。
一方面,2007年始于美國的金融海嘯,以及此后歐債危機的延續,使得全世界都感受到了寒意。彼時我國尚處于高速發展時期,然而,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短期內國際貿易、原材料進口等多個方面難免受到影響。
另一方面,中長期來看,我國經濟歷經多年高速發展,人民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消費需求漸次升級。再加上包括汽車、電動自行車、公共交通(高速火車高鐵)在內的大量產業快速成熟,綜合舒適性、經濟性、方便性,(燃油)摩托車的“長、中、短途”替代品紛紛出現,需求量自然受到抑制。
除此之外,考慮到交通安全、環境保護、噪音污染、道路擁堵一系列原因,早在1985年,北京就率先推出“禁摩令”,爾后數十年,國內各大中城市陸續跟進,目前有“禁摩令”的城市約在百個。
雖然“禁摩”不等于完全禁止摩托車(如北京要求摩托車不得駛入各環線主路及機場高速等,京A牌照在長安街等路段分時現行,京B不得駛入四環內道路),且近兩年部分城市開始適度放寬要求,但依舊對市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多重因素下,摩托車銷售規模在2008年觸頂后掉頭向下,2018年回落至1557.05萬輛的階段性低點,即便之后有所反彈,離十余年前的高位仍差距明顯,“夕陽產業”的稱呼時有出現。
大勢之下,錢江摩托(000913.SZ)業績同樣受到影響。
2007年,其營業收入達到42.59億元高點,前后數年,扣非凈利潤保持在0.5億元至0.8億元左右,但很快,公司營業收入進入下降通道,一度滑落至30億元以下,且2011年至2016年扣非凈利潤連續虧損。
有意思的是,近年來,錢江摩托業績出現了快速回暖。
圖源:華西證券相關研報
從上圖可以看到,2016年,公司“摩托車整車及配件”營業收入觸底,隨后開啟V型反彈,到2021年,該板塊營收已經達到41.44億元,較5年前的17.02億元增長143.47%。同期,公司實現扣非凈利潤1.85億元,2016年則虧損2.41億元。
2022年上半年,錢江摩托實現營業收入25.82億元,繼續同比增長21.2%;實現扣非凈利潤1.93億元,同比增速為63.6%。
對比可見,錢江摩托近年業績增速遠好于行業回暖狀況,甚至可以說有著不錯的活力,很難將之與“夕陽”二字聯系到一起,這背后究竟是何原因?
押中細分賽道,運氣還是實力?
上文提到,在過去我們的認知中,摩托車主要扮演著“交通工具”一種角色,基本只有“出行”的功能屬性被重視。
正因如此,當其他各類交通工具開始涌現時,摩托車的使用空間自然被擠壓。
不過,新的時代需求,賦予了摩托車新的使命。
以80后、90后乃至00后為主的新一代消費者,在“實用主義”的基礎上,越來越注重個性的展示、自我的表達。對他們而言,除了代步,摩托車還兼具休閑、社交的功能,特別是性能強大,更具設計感、科技感、動感的大中排量摩托,更能實現“悅己+悅人”的雙重需求,并且愿意為此支付更高的價格。
根據錢江摩托的用戶畫像,其以“QJMOTOR”、“Benelli”(即“貝納利”)兩個品牌為主的大排量車型,消費人群主要集中在26-35歲區間,占比接近50%;18-25歲區間占比接近30%,且增長趨勢明顯。其中,男性群體占比超過90%,而隨著小紅書、抖音相關平臺影響,女性群體增長趨勢明顯。
該畫像同時顯示,這些產品的主要銷售區域為東南沿海及中部川渝地區,如北京、浙江、江蘇、山東、廣東、重慶等。
因地形原因,云貴川及重慶等省市大排量摩托車熱銷容易理解,至于北京,雖然市內城區限制較多,但京西、京北的門頭溝區、密云區、延慶區多山有水,有很多景色優美、車輛較少的路段,非常適合短途騎行、放松身心,是摩托車“休閑”功能的典型體現。
野馬財經資本研究組同時注意到,大排量摩托車愛好者中,不乏各行業頂尖人士。這些玩家的加入,潛移默化中讓更多人關注、接受了摩托車的“新屬性”,稱得上此類產品的天然“代言人”。
《中國汽車工業年鑒》、《中國摩托車工業產銷快訊》數據顯示,2010年至2021年,我國小排量摩托車(≤250cc)總銷量從2437.17萬輛下降至1363.48萬輛,中大排量摩托車(>250cc)則從1.71萬輛增長至33.3萬輛,年復合增速高達30.98%。
2022年上半年,在二輪摩托車整體銷量同比下降14.88%的情況下,大中排量摩托車依舊實現了46.6%的同比增幅。
圖源:浙商證券相關研報
另據浙商證券相關研報,這一勢頭仍在延續。且從上圖可以看出,除了2021年10月外,中大排量摩托車近年市場容量擴展快速且穩定。
對此,華西證券分析,我國中大排量摩托車滲透率僅約1輛/萬人,遠低于歐洲、美國、日本的8.1輛/萬人、7.9輛/萬人、7.4輛/萬人,增長空間巨大,未來十年年復合增速有望保持在20%以上。
從供給端來看,在與國際品牌同臺競技、交流合作的過程中,國內公司的動力總成、整車設計、品牌宣傳方面進步明顯。目前,隆鑫通用(603766.SH)、錢江摩托、春風動力(603129.SH)等公司均具備了水冷發動機中大排量摩托車生產能力。根據街車、復古街車、旅行車、探險車、仿賽車等更加細分的賽道,推出了各自適合國人需求的車型。
圖源:華西證券相關研報
這讓大排量摩托車作為“玩具”的選擇性更加豐富,性價比提升的同時,也與近年“國潮”風相結合,在消費者中不斷“破圈”。
這些公司中,前身可以追溯到1985年的錢江摩托,正是國內最早發力中大排量摩托車的企業之一。
早在2005年10月,錢江摩托就收購了意大利百年品牌貝納利。依托當年年報等內容復盤,彼時錢江摩托的出海之舉,更多意圖在于完善以歐美為主的國際市場營銷網絡,以及繞開可能出現的貿易壁壘,鞏固海外業務。但客觀上,對于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讓公司在2007年,便已經成為唯一能研發制造大排量摩托車的中國企業,給日后迎接國內中大排量摩托車市場的爆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實際上,錢江摩托對于國內中大排量市場同樣很早就給予了高度關注。
2009年,公司明確提出將“貝納利子公司的部分大排量高端產品有計劃地登陸中國”,一年后,計劃進展順利;2012年,公司又預判“未來摩托車行業,80后、90 后將成為消費主力,對產品價格敏感度下降,轉向對品牌的追從,追求標新立異,滿足個性化需求,大排量、個性化、休閑運動產品占比將進一步提升”,并開始“著重開發大排量、個性化、休閑運動類產品和市場”。
2020年,錢江摩托趁勢推出國潮品牌“QJMOTOR”,與貝納利相互搭配;同年,與另一家意大利著名摩托車制造商MV Augusta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獲得其在中國唯一代理經銷權;2019年至2021年,錢江摩托還與哈雷達成合資成立公司,共同開發338cc排量、500cc排量兩款摩托車等合作。
映射到數據層面,“起大早”的錢江摩托成功守住了自己的先發優勢,中大排量產品銷量常年保持在國內龍頭位置,市占率在30%上下波動。2021年銷售11.13萬輛,同比增長26.58%;2022年上半年銷量為8.2萬輛,同比繼續增長68.36%。
這也正是其撐過行業低谷,新的紅利期到來后,業績實現快速反轉的重要原因之一。
加碼“電動二輪車”,豪強林立如何分羹?
十七年前落下的一顆棋子,為多年后快速擁抱消費升級、產業升級埋下了伏筆。如今,錢江摩托將目光投向了“電動摩托車”,并再次給予了高度重視:
戰略上,將之與“大排量摩托車”列為“雙輪驅動”;業務上,針對不同用戶需求,快速形成了QJMOTOR e、摩靈、錢江電動等多品牌矩陣布局,橫跨出行與玩樂、國內與國際兩大市場;資金上,公司正在推進5億元定增,目的之一即為補充流動資金,以及時抓住摩托車電動化的市場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往往會遇到“電動車”、“電動自行車”、“電動兩輪車”、“電動摩托車”一系列十分相近的概念。
2018年,《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下稱《新國標》)發布,從腳踏功能、牌照、時速、功率多個維度,明確區分出“電動自行車”、“電動輕便摩托車”、“電動摩托車”三大類別。例如三者設計車速分別為不超過25km/h、不超過50km/h、50km/h以上;電動自行車須要具備腳踏騎行功能,其余兩者無須。
但為了表述方便,一些公司公告、券商研報會沿用日常說法作為廣義代稱,如錢江摩托戰略中的“電動摩托車”,即包含了《新國標》中的“電動自行車”。
與此同時,為了適應時代,減少電動車(與電動汽車區分)因產品質量、速度過快等原因引發的安全事故,《新國標》對行業研發、生產、銷售、流通和使用等環節均加強了規范,這就使得大批不符合新標準的舊產品,及無法獲得新資質的企業面臨淘汰。
圖源:天風證券相關研報
《新國標》要求,自2019年開始,不合規的電動自行車需要進行清退。如此背景下,電動兩輪車銷量迎來一波增長高峰,2019年、2020年同比增速分別為14%、29%,2021年出現下滑,但總量仍保持在高位。
更加重要的是,由于被替換電動自行車不少是因為存在速度、功率超標問題,這就使得此類指標更寬松的電動輕便摩托車、電動摩托車需求更大。
圖源:錢江摩托相關公告
據中國摩托車商會、信達證券研究中心數據,2019至2021年我國電動摩托車總銷量年復合增速達 44.11%。
在電動自行車領域,雅迪、綠源、新日、愛瑪這些企業本有著明顯的渠道、品牌、產品優勢,不過,《新國標》推動的指標升級,讓錢江摩托等企業在得以搶占“電動摩托車(特別是高端電動摩托車)”市場的同時,將積累的經驗、技術向“電動自行車”、“電動輕便摩托車”產品轉化滲透,打開了一個難得的窗口期。
錢江摩托的另一重優勢在于與吉利集團(及相關公司)的合作共贏。
2016年,吉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后變為“吉利邁捷投資有限公司”)成為錢江摩托新的控股方,作為國內汽車領域龍頭企業,吉利與摩托車、電動車行業企業的體量遠非一個級別,其所具備的技術研發、供應鏈管理、品牌營銷、資本運作等方面的能力亦遠超后者,錢江摩托由此得以獲得大量優質資源支撐。
當然,優勢與勝勢并不能直接劃上等號,能否按照設想將相關計劃一步步落地,電動車領域消費者對于錢江摩托的產品最終是否認可,還有待市場與時間的進一步檢驗。
多元化的“迷失”與“歸途”
中大排量摩托車近年來市場火熱,但不可否認的是,十余年前,它給錢江摩托帶來的業績影響還十分有限。
因此,行業整體觸摸到天花板之際,錢江摩托還曾嘗試過另一種突圍路徑——業務多元化。
2009年,公司指出,“摩托車行業作為成熟行業之一,公司充分認識到行業發展的局限性,高度重視主業的拓展和新行業的引入”……“試探性切入銜接主業和高科技行業的電機、半導體、新能源動力等周邊產業”。
此后數年,錢江摩托相繼出資設立無錫維賽半導體有限公司;與浙江銀通房地產集團共同開發都江堰房地產項目;尋求與美國鋰電池企業K2 Energy Solutions, In合作,開發制造磷酸鐵鋰電池;上馬“新型功率半導體器材封裝技改項目”;設立錢江鋰電......
錢江摩托的多元化之路,再次體現了其預見性和應對速度,但這次的結局并不美好。
圖源:野馬財經資本研究組整理
2013年,錢江摩托首次在年報中單列出“房地產”業務收入,2014年開始單列“鋰電池、封裝、控制器等非摩托車制造業”。梳理歷年年報,這兩部分業務均呈現營收波動較大的狀況。而最多不足5億元的數額,與公司30億元左右的整體營收相比,差距較大。
而因出口業務應收款項等問題,對業績形成拖累,2016年,公司股票還一度“披星戴帽”,成為“*ST錢江”。
面對此情形,入主錢江摩托的吉利,逐步引導公司從多元化之路掉頭,重新聚焦主業。專注于迎接摩托車行業產業升級、消費升級。
一方面,半導體封裝、電控業務不再投入,房地產業務全面終結;另一方面,隨著破產清算及重整的推進,逐步甩掉鋰電資產及財務包袱。2022年上半年,錢江摩托房地產業務營收僅剩65.9萬元,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分立器件封裝及測試實現營收0.52億元,同比下降34.6%;已無鋰電業務。
兜兜轉轉十余年,從失敗多元化之路回歸的錢江摩托,業績重新走上高速增長軌道的同時,現金流、毛利率等財務指標,亦回到了行業較好水平。你覺得面對行業天花板時,企業有哪些較好的破局對策?你對錢江摩托及旗下產品又是否了解,覺得其目前的發展勢頭能夠持續多久?歡迎在文末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