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玉
中銀國際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周六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上表示,到目前為止,人民幣匯率的快速調整沒有影響外匯市場的供求平衡,也沒有在外匯市場引發貶值恐慌,更不會對股市形成利空。
管濤指出,當前的情形和2018年比較相似,盡管那一次調整的幅度沒有本輪大,但是在短期內調整的起點是類似的。
2018年初,人民幣對美元延續了上年強勢,4月初升至6.28左右,創匯改以來新高。此后,隨著美元指數反彈、中美經貿摩擦升級、國內經濟下行,人民幣匯率一路下跌,到11月初兩次跌至7附近,8個月累計下跌將近10%,但市場未見貶值恐慌,相反結匯動機增強、購匯意愿減弱。
管濤進一步表示,從今年的情況看,銀行結售匯保持順差格局。今年前三季度,銀行即遠期(含期權)結售匯順差660億美元。其中,3月份人民幣匯率沖高回落以來至9月份,僅有5月和9月份分別出現逆差40億和49億美元外,其他月份均為順差,7個月累計順差575億美元,外匯供求平衡還略有盈余。
此外,他表示,從市場結售匯意愿的變化看,3至9月人民幣匯率調整期間,剔除遠期履約的銀行代客涉外收匯結匯率平均為56.9%,付匯購匯率平均為53.6%,分別較2020年6月至2022年2月人民幣匯率升值期間的均值上升3.0和下降2.2個百分點,顯示市場結匯意愿增強、購匯動機減弱。
管濤強調,尤其是9月份,人民幣匯率再度跌破整數關口,前述收匯結匯率較升值期間的均值仍上升1.4個百分點,付匯購匯率更是回落6.0個百分點,表明市場主體在匯市寬幅震蕩行情中依然堅持“低買高賣”,保持了理性。
“我們也接觸了一些外貿企業,很多企業講今年在匯率上賺了10%以上,甚至已經超過了主業的收益,所以很多企業就是逢高結匯,企業是做具體經營的,他不是做金融投機的。”他說。
此外,管濤還表示,人民幣匯率調整不應該背近期國內股市震蕩的“鍋”。
他稱,據Wind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人民幣匯率跌幅達5%,A股上市公司(不包含財務數據異常的公司)凈匯兌收益共為307億元,去年同期人民幣升值1%,則為凈損失33億元。其中,有2828家上市公司出現匯兌收益,占到A股上市公司的59.3%。特別是上游產業和產品出口型行業,由于進口依賴度低,海外業務收入占比高,匯兌收益較多,如煤炭、汽車、建筑和石油石化行業的匯兌收益位居前列。
“人民幣匯率調整有賺有賠,但是總體上是賺的多賠的少。甚至從公司個數看,有近60%的上市公司上半年有匯兌收益,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不太理解為什么股票市場把人民幣匯率的調整視作利空。”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