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苗藝偉
近年來,外資再保險公司正成為我國再保市場上的堅實力量。
銀保監會數據統計顯示,2021年,外資再保險公司分保費收入667億元,市場份額達到35%,實現凈利潤14億元,同比增長23%。2021年外資再保險公司累計增加注冊資本達46.2億元。
2003年,來自德國的慕尼黑再保險公司成為第一家獲中國保監會核發全國性綜合業務執照的國際再保險公司。2017年,慕尼黑再保險專門成立了思韜咨詢(北京)有限公司。
近日,慕尼黑再保險思韜咨詢總經理李子佳接受界面新聞記者的采訪。他就外資再保險公司如何看待中國市場、未來的發展計劃、新能源汽車專屬車險為何面臨承保難題等話題提出看法。
中國保險行業激烈變革
面對外資再保險在中國市場不斷加碼擴容,李子佳表示,中國保險市場三個特點吸引著全球再保險同行。
首先,中國保險市場已是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僅次于北美市場,市場規模仍在不斷增長,這也為再保險公司帶來巨大機會。
第二,由于再保險行業天然的國際屬性,行業開放程度較高,而中國再保險市場的外資份額相對于直保市場更高,成為外資再保險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突破點。
第三,中國保險行業正在進行“激烈”的創新變革,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的同時又提供了機遇,再保險行業無疑看中了中國市場的大量機會和可能性。
他表示,在可見的未來,中國保險市場滲透率將繼續加深,中國再保險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接軌將越來越充分。
李子佳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目前,可以說,保險行業依然沒有很好地去填補需求端的空缺、為行業提供核心的解決方案。慕再雖然在當年在創新實驗室中誕生過很多好的思路,但也在不斷審視過去在市場上扮演的角色,對業務板塊和資源投入的程度。
“我們意識到,創新不是目的,而應該是一種方法,這個方法要隨著市場的變化去適應不同的領域?!彼硎?。
新能源車險為何面臨難題?
在眾多保險品種中,新能源汽車專屬保險無疑備受公眾關注。在落地近一年時間內,雖然該險種承保范圍擴大,但一些消費者卻發現新能源車險價格相對較貴,而保險公司也面臨承保虧損、維修費用高昂等問題。
李子佳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車面臨的承保難題,受到多方因素影響。
首先,在產業發展程度上,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周期短、成熟度低,仍然處于快速增長變動期,導致維修零部件、維修體系等方面產業成熟度無法與燃油車相比。特別是占整車成本比例最高的動力電池,行業處于快速迭代周期,電池維修技術依然是市場上一項非常稀缺的技術能力,一旦需要返廠維修,成本則會提高。
其次,新能源汽車與燃油車在機械架構和設計方面,遵循著完全不同的邏輯。在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高、產品供給種類更加繁多,新能源汽車的設計結構、目前的后市場維修體系,為現有的汽車維修和供應鏈提出了挑戰。因此,在金融端,對產品的定價和相關的產品設計也會需要新的思路和新的數據。
最后,新能源車在現實使用場景中,面對的多個風險標簽也與傳統燃油車不同。
李子佳舉例稱,30萬元售價的燃油車百公里加速約在10秒左右,同樣售價的新能源汽車百公里加速在3到5秒內,已經達到了跑車標準。那么,新能源汽車要按照30萬元的傳統燃油車定價,還是百萬級別跑車定價,需要從業者思考。
此外,由于新能源汽車行業運行業態不同于燃油車,在運營用電成本上有相對優勢,因此,商用新能源汽車普及速度非???,也造成了保險公司界定新能源車輛屬于私家車還是運營車輛時,二者的風險標簽有著明顯不同。
“因此,我們再次反思的問題是:傳統燃油車的風險標簽是否還適用于新能源汽車?這些不同點對保險意味著什么?”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