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融觀察團
在第二次遞交的招股書失效后,10月21日,圓心科技再次更新招股書,第三次向港交所發起沖擊?;ヂ摼W醫療行業風云變幻,在這條路上上走得步履維艱的圓心科技,2022年又有哪些新的進展?又是否講出有說服力的新故事?
可惜,新的招股書顯示,答案都是否定的。這家互聯網醫藥巨頭,依舊困于“賣藥為主”的業務模式,新增長點未成氣候。
01 營收擴大,虧損加劇
招股書顯示,2021年,圓心科技實現營收59.38億元,也是成立7年來營收增長較快的一年,業務規模得到了迅速發展。而在更新后的招股書中我們發現,圓心科技仍在保持高增長態勢,今年前8個月實現營收46.89億元,同比增長29.82%。按照目前的增長態勢,再加上后四個月的發展,要超越2021年發展水平并不難。
同期,圓心科技的毛利率水平也得到了一定增長,公司毛利率達到8%,相比去年同期微增了0.4個百分點。不過,與2021全年9%的毛利率水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其實細算起來,處在互聯網醫療這條新興賽道中,圓心科技沒少受到明星投資機構的光環加持。從2015年8月的種子輪融資開始,圓心科技就陸續收到紅杉資本、騰訊等知名投資機構的青睞。到2021年,公司完成了超過15億元的F輪融資,估值達到275億元,累計融資總額也近60億元。
按道理來說,不管是從營收增長還是融資水平,圓心科技都處于“不差錢”的狀態,然而賬面上的虧損情況卻赤裸裸地說明了一件事:再多的資本累計,也止不住圓心科技的虧損態勢。
在看似欣欣向榮的業績表象下,圓心科技的虧損狀況在不斷擴大。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圓心科技虧損凈額分別達到2億元、3.6億元、7.6億元;2022年前8個月,圓心科技年內虧損達到5.3億元,而去年同期凈虧損為4.62億元。這意味著在過去的3年零8個月時間里,圓心科技累計虧損達到18.5億元,相當于平均每月虧掉4200萬元、一天虧掉140萬元。而照此發展下去,圓心科技2022年的虧損態勢還將加劇。
不過,即便虧成這樣,也不妨礙圓心科技不斷拿政府補助。
今年前8個月,圓心科技收到政府補助930.3萬元。這筆錢看似不多,但與去年同期215.8萬元相比,還是有了近333%的大幅增長。
而進一步看,圓心科技不斷虧損的罪魁禍首,實際上是瘋狂的營銷與業務擴張,這也是互聯網醫療企業的通病。想要發展業務,就要加大營銷投入,患者聞風而來,公司又需要擴張規模來收攏患者,惡性循環如此往復。
截至2021年末,圓心科技銷售及市場營銷員工已經超過1500人,是同期研發人數的3倍之多。進入2022年后,擴張趨勢仍然有增無減。今年前8個月,圓心科技已擁有并經營314家藥店,短短8個月時間里,新增藥房數達到了50家。
而規模的持續擴張,意味著圓心科技需要進一步增加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包括調配額外銷售人員推廣公司產品及服務以及其他差異化服務。若相應開支得不到有效控制,圓心科技的虧損狀況勢必進一步擴大。
可以說,圓心科技已經深陷砸錢擴大規模、虧損不斷擴大的怪圈。
02 “賣藥”獨大,新曲線弱
禍兮,福之所伏。業務擴張雖然拖累了業績,但也給圓心科技帶來了好處,就是公司夢寐以求的新增長點似乎漸成雛形。
除了主要業務板塊院外綜合患者服務外,圓心科技還擁有供給端賦能服務和創新醫療健康服務(更新招股書中改為“醫療產業端賦能服務”)。截至2022年前8個月,供給端賦能服務收入由去年同期1034.8萬元增長至3688萬元,醫療產業端賦能服務也由去年同期的1.43億元增長至1.83億元,均實現較大增長。
圓心科技為此樂觀展望,稱公司業務發展計劃較為合理,三條主要服務線的收入還將會增加,尤其是供給端賦能服務及創新醫療健康服務,也會助力公司毛利率的進一步增長。同時,公司還會繼續監控并嚴格管理經營開支。
按照圓心科技的設想,一方面,在發展院外綜合患者服務的同時,給圓心科技帶來更多的新業務機會,公司可以借此完善供給端賦能服務,協助醫院為患者提供更多院內醫療服務;另一方面,圓心科技又以院外藥房和醫療服務為切入點,將患者與同在醫療健康價值鏈上的參與者提供的醫療產業端服務服務相連接,通俗來講也就是將更多醫院、醫藥和保險公司鏈接進來,為患者提供更全方位的增值服務。
理論上來說,隨著這兩大業務板塊的逐漸崛起,圓心科技的收入來源有望變得更加均衡。
然而理想很美好,現實卻很骨感。
首先,雖然新業務有增長,但在業務中的占比不值一提,圓心科技仍未跳出賣藥圈子。招股書顯示,今年前8個月,上述兩大板塊收入占比仍然僅有4.7%,而院外綜合患者服務收入占比仍然高達95.3%。其中,于往績記錄期間,院外藥房及藥品批發服務貢獻了院外綜合患者服務收入的95%,圓心科技也在招股書中坦承,處方藥及醫療產品銷售為其主要業務。想要打破院外綜合患者服務“一家獨大”的局面,不是一件易事。
此外,從圓心科技的募資安排來看,此次募資將主要用于未來2-3年進一步發展院外綜合患者服務、加強供給端賦能服務、提高技術平臺及數據分析能力,同時未來3-5年用于創新醫療健康服務,包括引入創新型病程管理等等,三大業務的擴張進程已經排至3-5年之后,而公司如今的虧損態勢,或許已經難以撐到那一天。
而截至2022年8月底,圓心科技持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13.77億元。按照2022年前8個月5.3億元的虧損額度計算,一旦IPO失敗,在缺乏融資“續命”的境況下,圓心科技最多支撐不到兩年,就將面臨資金鏈斷裂的境地。而如果虧損態勢一再擴大,圓心科技支撐的時間還將進一步縮短。也因此,公司沖擊IPO一事顯得更加迫在眉睫。
03 監管收緊,內憂外患
在院外綜合患者服務占比仍然較為堅挺的背景下,意味著圓心科技可以依然在依靠“賣藥”進行營收擴張。但隨著《零售藥店醫療保障定點管理暫行辦法》及《醫療機構醫療保障定點管理暫行辦法》的出臺,圓心科技也受到越來越多的監管限制。公司也在風險因素中坦承,須遵守廣泛及不斷發展的監管規定,倘該監管規定出現變化或未能遵守該等監管規定,則可能會對公司的業務及前景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與此同時,隨著業務擴張,圓心科技還將受到包括藥房、分銷醫藥、醫療健康產品、醫療、互聯網醫療以及保險理賠流程等多個行業的監管。隨著監管的不斷收緊,公司均可能受到嚴厲處罰,若干情況下還會導致刑事訴訟。
就在6月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和國家中醫藥局辦公室聯合發布了《關于印發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試行)的通知》,針對互聯網診療的醫療機構監管、人員監管、業務監管、質量安全監管乃至監管責任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明確規定。針對如今互聯網醫療企業“以藥養醫”的常態化趨勢,《細則》中劃定了許多堪稱嚴苛的紅線、底線,用以保障互聯網醫療行業的質量與安全。
同樣的歷史其實早發生在電商平臺中,但是有關《電商法》最終耗費了10年光景才正式出臺。相對而言,此次關于互聯網診療的監管細則推進速度可謂“一日千里”,從2018年到2022年,《細則》的監管職能發展愈加全面。對于消費者而言,這意味著在線上診療時能夠獲得更多保障因素,然而對于“圓心科技們”而言,未來走的每一步都將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與此同時,圓心科技還面臨著來自外部環境的激烈競爭壓力。在互聯網醫療賽道中,永遠不缺乏異軍突起的獨角獸們,然而最終站穩根基的,還是那些跨界而來的互聯網大廠,他們一擲千金,不論是從資金規模還是品牌效應,都要優于無根無蒂的新生力量。
以2021年毛利率為例,圓心科技當年綜合毛利率為8.95%,而平安好醫生、阿里健康、京東健康三大巨頭同期毛利率分別高達23.27%、19.96%和23.46%,數倍于圓心科技。同期,三大巨頭營收分別達到73.34億元、205.78億元和306.82億元,而圓心科技營收僅為46.89億元,無力與其抗衡。
如果是非要找出什么共同點,那就是這一賽道中的參與者距離盈利還有很長距離。2021年,阿里健康凈虧損2.66億元,京東健康凈虧損10.74億元,平安好醫生更刷新了歷史新高,凈虧損高達15.39億元。而圓心科技4.89億元的凈虧損顯然“不輸”巨頭,但考慮到營收規模,其實并無優勢。
再加上圓心科技背后并無強悍的母公司為其兜底,隨著藥品銷售利潤受到政策監管的不斷承壓,像圓心科技這樣單打獨斗的“獨角獸”,很容易被淹沒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中,更難以與賽道巨頭們相抗衡。
此外,圓心科技最為人詬病的頑疾是,科技含量不足,不足以驅動數字化醫療健康服務的未來。2019-2022年前8個月,圓心科技的研發費用分別為0.23億元、0.46億元、1.13億元與1.14億元,研發投入占比均在2%以下。保守質疑下,圓心科技早已弱化了“科技”屬性,變身“醫療健康公司”。但在數字化時代,圓心科技的舉動實在是逆水行舟。
隨著三沖港交所的大幕開啟,圓心科技又投入了新一輪的資本之路循環中,這一次是得償所愿還是再次鎩羽而歸,選擇權其實掌握在圓心科技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