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I星球 邵延港
17億美元收購掃地機器人鼻祖企業iRobot,亞馬遜機器人版圖再下一城,但亞馬遜卻又將探索三年的無人配送車Scout關停,亞馬遜機器人大軍又少了一員將士。
亞馬遜機器人開始的目的是解決電商運行環節的勞動力短缺問題,用機器人協助人力提高倉儲運行效率。自2012年起,無論是為補齊業務版圖,還是為獲得先進技術,亞馬遜在機器人領域收購了多家具有先進技術的創業公司,而且均是大手筆。
十年的發展歷程中,亞馬遜以收購替代研發,用并購手段組建龐大的倉儲機器人軍團,基本覆蓋倉儲自動化領域。亞馬遜已是全球機器人使用量最大的科技企業,如今在亞馬遜全球倉庫中已有52萬機器人員工。
但在機器人廣闊的市場潛力和商業化前景下,亞馬遜近年來在家庭機器人場景持續押注,但想要進入家庭場景,對亞馬遜來說并沒有那么容易。
為倉儲自動化并購的機器人軍團
貝索斯很早就關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用機器人取代人”,也一度被外界認為是亞馬遜機器人業務的終極目標。雖有機器人員工已經占到亞馬遜倉庫運行總員工的三分之一,但亞馬遜如今更加認可“人機協同”的觀點。
為實現電商倉儲自動化,亞馬遜開始押注機器人的創新技術,亞馬遜開啟了轟轟烈烈的機器人并購計劃。
2012年,亞馬遜斥資7.75億美元收購倉儲機器人制造商Kiva系統公司,總部在美國東海岸的馬薩諸塞州,并在2015年改名為亞馬遜機器人公司。這也成為亞馬遜機器人在自動化倉儲領域布局的起點,指揮著亞馬遜倉儲自動化進程。
在之后10年的發展歷程中,亞馬遜機器人為擴大版圖,在全球范圍內并購了多家機器人及自動駕駛創業公司,一步步用機器人打通亞馬遜在智慧倉儲的搬運、分揀、派送等各個環節。
在最初的規劃中,亞馬遜希望通過利用機器人技術提高倉庫的運營能力,但并不希望與外界共享機器人研發成果。所以,在亞馬遜完成Kiva的收購后,就裁撤了銷售團隊,僅限于內部運營。
亞馬遜在Kiva的基礎上,進行技術更新迭代,Kiva也已默默奉獻了10年。近期,亞馬遜Kiva貨架運輸機器人系列上新,發布了最新的貨架挪動機器車Proteus。亞馬遜稱Proteus是其第一個“完全自主”的移動機器人,可以在倉庫中的人和設備之間自主穿梭。
在其他環節,亞馬遜同樣在收購的機器人初創公司那里汲取了技術經驗。
2019年4月,亞馬遜斥資1億美元收購的倉庫機器人公司Canvas,其機器人可利用3D成像和導航技術,無需依賴先前地圖即可運行,這些機器人還能不斷更新共享地圖,在動態環境中安全行駛在人群中。亞馬遜的倉庫機器人從一輛自動導引運輸車,變成了一個具備自動駕駛功能的機器人。
亞馬遜并購的腳步并沒有停止,在2019年1月,亞馬遜與法國無人駕駛叉車公司Balyo日前達成投資協議,如果亞馬遜訂購Balyo產品的金額達到3億歐元,亞馬遜在未來七年內可以持有后者近三分之一的股份。
2022年9月亞馬遜將并購的手伸向合作伙伴。2019年,亞馬遜便與Cloostermans進行合作,并于2022年開發出Proteus。如今,亞馬遜已計劃收購Cloostermans公司。據了解,該公司是機電一體化方面的專家,它一直在打造移動和堆放重型托盤和手提箱的技術,以及用于為客戶訂單包裝產品的機器人技術,收購Cloostermans后,亞馬遜在該領域的研發和部署將會更深入。
據了解,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在機器人的熱情一直不減,在收購機器人、無人機自動駕駛相關創業公司上,已累計斥資數十億美元。如今的亞馬遜的倉儲自動化鏈中,幾乎完成了機器人的全流程參與。
不過,雖然被國際巨頭收購,但不是所有的創業公司都能得到亞馬遜羽翼的庇護。
2022年10月12日,有媒體報道稱亞馬遜將關閉倉庫機器人初創公司Canvas。歷時3年多,Canvas在亞馬遜的主導下被關停,亞馬遜該舉措是為削減成本,亦是亞馬遜機器人業務重組計劃的一部分。
此外,亞馬遜近日宣布將停止送貨上門機器人Amazon Scout系列的測試業務,重新確定方向,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目是亞馬遜于2017年收購的Dispatch衍生來的。因為亞馬遜認為Scout的項目無法完成客戶的需求,Scout全球400人的團隊也將進行調整。不過,亞馬遜并沒有放棄無人配送車項目,之后或許有新的創業公司并入亞馬遜機器人,并帶來新的想法。
進軍消費端,亞馬遜機器人要將技術變現?
機器人自主化離不開人工智能的加持,亞馬遜在自動化進程的起步較早,在多年的內部運營的技術和經驗積累后,在簡單地增加倉庫機器人的力量和速度時,隨著市場變化,亞馬遜機器人已經向消費端進軍。
2022年8月,亞馬遜宣布以全現金方式收購掃地機器人“鼻祖”企業iRobot,交易總價為17億美元。此次收購引起掃地機器人的市場震蕩,且受到了涉及反壟斷相關的阻力。
其實在2016年11月,亞馬遜就與iRobot接洽,亞馬遜計劃以17億美元收購iRobot,較iRobot當時的股價溢價22%,但彼時iRobot董事會認為該估值較低,亞馬遜不得已停止收購計劃。6年后,亞馬遜仍以17億美元收購iRobot。
貝索斯也曾投資過一家協作機器人初創公司Rethink Robotics,并先后參與其8輪融資,而Rethink Robotics的創始人正是iRobot的聯合創始人之一。但在2018年10月,Rethink Robotics宣布倒閉關門。
亞馬遜進軍家庭機器人領域的決心很大。據美媒報道,貝索斯在2017年曾多次向公司的高管與工程師詢問家庭機器人的可行性。2018年,亞馬遜開始重視“Vesta”(灶神星)項目,致力于家用機器人研發。
亞馬遜在硬件上比較成功的經驗就是kindle,由于消費端和工業領域機器人所應對的需求有較大差別,亞馬遜在消費端機器人的戰略部署自然就交給了其設備和服務部門。亞馬遜設備和服務高級副總裁Dave Lim曾表示,他相信未來5到10年,每個家庭至少都會擁有一個機器人,它將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核心部分。
2021年9月,在市場期待下,亞馬遜首次推出家庭機器人Astro,從外形來看,它更像一只機器狗,依靠底部的輪子移動,不重視地圖,更依靠感知能力,即通過攝像頭和傳感器避開家中障礙物,似乎與亞馬遜倉庫中搬運貨架的機器人師出同門。
Astro的主要功能是家庭監控、居家護理、隱私保護等。不過,Astro這位管家發布后,在家庭中的表現并不是很優秀,由于沒有腿,它在巡視房間的過程中比較容易摔下樓梯。此外,用戶不看好Astro主要原因在于其監控功能極大的影響了用戶隱私。
雖然機器人的技術實力較強,但亞馬遜入局家庭機器人沒有首戰告捷,Astro還未點燃用戶需求。
此外亞馬遜語音助手Alexa業務也由設備和服務部門管理,這也決定亞馬遜家庭機器人會布局智能交互的智能家居生態。
其實,作為電商平臺,亞馬遜同樣會注意到消費電子和智能家居的市場潛力,也早就開始布局智能硬件設備。在消費端,亞馬遜同樣采用了收購策略,不斷搜尋第三方品牌。
同樣是用并購補齊業務板塊的方式,亞馬遜正加速部署家庭機器人領域,按照亞馬遜機器人業務此前收購案的結果,技術和市場的融合或許才是最終目的,在8月份的新聞發布會上,Dave Lim曾暗示,iRobots的技術將與亞馬遜自己的設備相結合,市場未來也將看到亞馬遜對家庭機器人生態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