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獨角金融 高遠山
全國12家股份行中,廣發銀行是唯二未上市的銀行之一。
作為“特例”,廣發銀行有亮點也有痛點:近年來總資產保持穩定增長,已經超三萬億大關。資產質量也向好發展,不良貸款率、撥備覆蓋率均保持較好水平。不過,內控管理尚有不足,如貸款業務違規、授信管理不盡職等。
此外,股權變更也是廣發銀行面臨的問題之一。近日,廣發銀行股權被掛上北京產權交易所,若此次交易成功,年內廣發銀行將出現二次股權變更。這是否讓廣發銀行本就曲折的上市之路雪上加霜呢?
1、股權掛牌轉讓,年內或出現二次股權變更
來源:北京產權交易所
據北京產權交易所官網顯示,10月20日,中航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中航投資”)擬清倉所持廣發銀行7.62億股股份,占該行總股本的3.5%。該筆股權的轉讓底價為68.67億元。
據公布的股權結構看,中航投資為廣發銀行第七大股東。此次轉讓股份為2018年時,中航投資參與廣發銀行增值擴股所得。彼時,中航投資以不超過53億元資金認購了廣發銀行7.62億股股份。若以68.67億的轉讓價計算,四年間,中航投資獲利15億元。
中航投資此舉或為母公司中航產融(600705.SH)回籠資金。就在上述轉讓交易信息發布的第二天,10月21日,北京產權交易所新增新華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新華資產”)股權轉讓信息。轉讓方同樣是中航產融,擬出清持有的新華資產100萬股股份,對應總股本的0.2%,掛牌轉讓底價為1085萬元。
來源:廣發銀行官網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并非年內廣發銀行股權首次變更。據官網顯示,3個月前,國網英大(600517.SH)向財政部無償劃轉其持有的廣發銀行11.37億股股份。股權變更后,財政部持有廣發銀行5.2178%股份;國網英大持股比例由原來的15.647%變為8.919%。
目前,中國人壽(601628.SH)持股43.686%,為廣發銀行第一大股東,此外中信信托有限責任公司持股14.137%,為第二大股東。
原則上,股東股權變更不會影響公司上市,不過,若該股東為最近3年內主營業務和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以及實際控制人的除外。此外,股東股權變更3個月后,公司才能上市。
2、廣發銀行IPO之路十一年未果
作為國內最早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之一,早在十一年前(2011 年 5 月),廣發銀行就進行上市備案,啟動“A+H”股IPO,由中信證券和高盛高華證券作為輔導機構,正式踏入IPO進程。
2012年7月,證監會暫停A股上市。2013年12月初,廣發銀行以A股市場環境生變為由,決定暫時擱置A股上市計劃而全力備戰H股,但此后未有實質性進展。
到了2014年,廣發銀行進入多事之秋。這一年其原董事長李若虹“落馬”,隨后,花旗集團退出、中國人壽增持入主,經過這一變動后,該行上市進程再次停滯,并于2017年年中,將上市進展變更為“暫時中止”。當時,廣發銀行解釋,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監管指導意見,為了保障股權變更過渡期的經營管理穩定,暫時中止上市輔導工作。
隨后,因“僑興”事件深陷漩渦、董事長和行長更迭、2019年因7年前代銷的2.82億元私募股權基金發生兌付危機……不過,面對諸多困難,廣發銀行仍舊堅持圓夢之路。
廣發銀行曾在2020年報中稱:“持續做好上市準備基礎工作,推進上市差距分析落實,優化提升投資故事,力爭早日建立資本補充長效機制。”
不料,2個多月后,經歷10年之久的IPO之路再次按下暫停鍵。2021年7月,廣發銀行曾對其上市輔導情況進行說明,因發生重大股權變更,同時綜合考慮當時外部市場走勢等各方面因素,事實上已經停止了上市輔導工作。
不過,廣發銀行堅持上市之心始終不變,2021年報中稱,不斷提高資產負債管理能力,平衡流動性、安全性、效益性,積極做好上市籌劃準備工作,提升市場投資價值。
截至目前,國內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僅有廣發銀行和恒豐銀行至今仍沒有實現IPO。年34歲的廣發銀行耗時三分之一的歲月,還是沒能走進資本市場。
3、業績向好發展,卻是銀行“罰單大戶”
來源:中國人壽半年報
據中國人壽2022半年報顯示,2022上半年,廣發銀行總資產達3.38萬億元,同比增加6.37%;實現營收376.65億元,同比增加1.77%;實現凈利潤93.16億元,同比下降7.07%。
此外,廣發銀行資產質量有所提升,2021年末,廣發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41%,較年初下降0.14%;撥備覆蓋率為186.27%,較年初上升7.95%。
不過,資本充足率卻呈下降趨勢。截至2021年末,廣發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2.37%、9.84%,相較2020年的12.5%、9.85%有所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至今廣發銀行已收到26張罰單,累計罰款金額超12億元。
2016年12月20日,廣東惠州僑興集團下屬2家公司發行的10億元私募債到期無法兌付,之后10多家金融機構拿著兜底保函等協議,先后向廣發銀行詢問并主張債權。后經原銀監會查明,這是擔保方廣發銀行惠州分行員工與僑興集團人員內外勾結、私刻公章、違規擔保。
廣發銀行因“橋興債”事件被處以銀行史上最大罰單——7.22億元,同時六名涉案人員被終身禁止從事銀行工作。
這起波及銀行、保險、交易所、互聯網金融平臺的私募債案件,震驚整個金融業,也給廣發銀行IPO之路蒙上陰影。
2018年,廣發銀行至少收到五起“百萬級罰單”,全年罰款金額超過千萬元。
2019年,廣發銀行及其分支行也多次被罰,原因大多指向貸款業務違規或授信業務管理不盡職等。
2020年,12家股份制銀行共收到罰單421張,罰單金額總計5.11億元,其中,廣發銀行共收到5張、共計近億元罰單,總金額遠超同行。
僅2021年4月2日,廣發銀行福州分行、泉州銀行因同業銀行結算賬戶內控管理不到位、賬戶管理不到位、未落實對賬制度等違法違規事實,共收到4張罰單,共被罰1700萬。
2022年,因貸后管理不到位、保險銷售回溯執行不到位等,廣發銀行官網有7條處罰公告,涉及沈陽分行、烏魯木齊分行、茂名分行等分行,處罰金額合計570萬元,相較此前已有所下降。
2022上半年工作會議上,廣發銀行表示,著力嚴格內部管理,持續健全內部管理體系,切實推進合規穩健發展。
已經過了而立之年,超3萬億的規模,廣發銀行為了上市,似乎使出了洪荒之力,不過蹉跎十一年,依然還未圓夢。此次股權變更,是否會讓本就不順利的上市之路再添阻礙?
你看好廣發銀行未來的發展嗎?歡迎留言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