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GPLP Bruce
競爭激烈加劇,“汽車云”飄洋過海。
10月13日,亞馬遜云推出汽車行業創新加速計劃2.0,圍繞解決方案、車企出海、伙伴計劃三個核心命題,助力中國汽車行業升級轉型。據介紹,亞馬遜云是在2021年推出的“汽車行業創新加速計劃”。
9月6日,百度智能云發布面向汽車行業的汽車云,旨在解決汽車行業生產、自動駕駛測試、供應鏈管理三大數字化應用難題。在頭部10家新能源車企中,百度智能云服務5家,包括蔚來、理想等。
反觀華為云,一度經歷“失去的5年”之后,從2016年到2021年初見成果。最近5年,華為公有云營收從10億元翻了20倍超200億元,目前以18%的市場份額僅次于阿里云。這意味著華為云搶占了中國公有云TOP2的地位。
“汽車業缺芯,不缺云!”
進入工業4.0時代,汽車云市場需求爆發,2026年中國汽車云有望突破800億元。另據統計,1-9月我國新能源車出口38.9萬輛,同比增長超1倍。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問題+事故”頻發,再度促使智能汽車陷入深度反思。或許從跳票經歷可以預見,汽車云要走向成熟階段,還需很長一段時間。
代號——“BATH”:華為一枝獨秀?
云服務商正在與車企“對齊”。
互聯網巨頭BATH(指“百度、阿里巴巴、騰訊、華為”)正在秣兵歷馬,目前國內外云廠商超過12家。
8月底,阿里云和小鵬汽車聯手打造自動駕駛智算中心;華為通過構建自動駕駛一站式云服務,形成造、產、供、銷、售后、應用的一體化方案。6月,騰訊云確立“車云一體化”戰略,并釋放了一系列數據、自動駕駛能力和解決方案。華為遭遇美國制裁后,便將很大精力押注在汽車賽道上。截至目前,華為構建了自動駕駛云服務一棧式服務,形成造、產、供、銷、售后、應用的一體化方案。
據了解,汽車云分為三個業務板塊:自動駕駛、車聯網、車路協同。華為云在這三個細分市場獨占鰲頭。
沙利文數據顯示,2021年華為云在自動駕駛領域搶占16.9%的市場份額,阿里云16%,騰訊云15%。
在車聯網領域,華為云占比20.2%,阿里云18.9%,騰訊云18.3%;
在車路協同領域,華為云占比24%,百度云22%,阿里云18%。
另據《汽車行業云原生趨勢研究報告》統計,華為云以 22.8% 的市場占有率在中國汽車云市場(IaaS+PaaS)位居第一。而今年5月,華為云宣布拿下中國汽車云市場第一。根據華為云的數據,國內Top30的車企,80%已選擇華為云。
從上述數據來看,華為云已經躍居汽車云的最大服務商,華為云技術底座的服務理念,已經“深入車心”。華為擁有獨特的汽車云基因,這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華為積累了豐富的ICT經驗;2、華為具有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親身實踐;3、沉淀了建構在云上的統一數字平臺HIS;4、每年投入營收的2%到數字化轉型相關建設。
隨著華為云脫穎而出,在汽車云的另一層面,是互聯網巨頭BAT的一場“貼身肉搏”,字節旗下的火山引擎等新秀爭奪“蔚小理”的號角,也吹響了。
值得一提的是,騰訊在汽車云賽道的布局,重視程度與力度遠不如阿里、華為、百度等巨頭,所以其第二的位置已經被百度云取代,騰訊只能勉強維持第三。車圈內人士指出,騰訊在自動駕駛領域的重心于“云數據”,偏重數據+信息處理能力;阿里巴巴的重心在“場景”上,偏重自動駕駛對于業務場景的賦能。而百度云針對10大新能源車企,目前只服務了包括蔚來理想等5家。
“長路漫漫。”對于智能汽車上云,這條發展之路并不那么順暢。從單車智能到車路協同,期間還要經歷更多考驗。這一場席卷互聯網巨頭們的貼身肉搏,只是才剛剛開始。
智能汽車:仍處于大規模量產前夜
李斌說,“保時捷的工廠,肯定比不上江淮的工廠。”
這一句話,顛覆了人們的認知。他說這番話時是2018年,蔚來在美國紐交所上市;更重要的是,當時蔚來在商業模式中,已將原生數字化放在第一位。
至現在,云計算與數字化的變革,遍及汽車產業鏈的上下游。車圈內人士普遍認為,“車企們說了算,最終決定汽車云的競爭格局,實際上云服務商還沒有強大到能夠左右車企的技術實力。”
不爭的事實是,車企數字化突飛猛進。再舉個例子,2022年3月,比亞迪宣布停止燃油車整車生產,全力發展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動。今年三季度,比亞迪銷量接近54萬輛,坐穩新能源汽車領跑者交椅。此外,我們還可以從兩組數據中,一窺汽車云服務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工信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具備組合駕駛輔助功能的乘用車銷量超288萬輛,滲透率升至32.4%,同比增長46.2%。IDC報告預測,2025年汽車智能網聯系統裝配率將達83%,出貨量預計增至2490萬臺(套),年復合增長率或達16.1%。這也解釋了,為何云廠商都在爭食“汽車云”。
截至目前,幾乎所有汽車整車廠都有了車聯網云平臺。具體說來,車企數字化需求包括四個方面:研發數字化、營銷數字化、車輛產品數字化與服務數字化。云服務商究竟為汽車產業鏈帶來了哪些益處?我們看一下具體案例。
【案例一】
2019年,吉利汽車聯合百度智能云共同建設“1+6+N”混合云平臺,打造工廠數字化“大腦”,將整個生產環節展示在云上。現在,該平臺幫助吉利汽車降低30%的管理運維成本;提高20%的資源利用效率;服務于全球2萬多名研發設計人員,滿足1000家以上零部件供應商實現生產協作。
【案例二】
始建于2007年的比亞迪總裝深圳工廠,是全國第一條可滿足純電汽車、混動汽車以及傳統燃油汽車共線生產的高柔性化生產線。這條產線進行了多年的數字化改造,從而才能夠在新能源領域“彎道超車”。
【案例三】
一汽紅旗與機械九院和某大廠聯合落地的工廠,也是一個完全“由數據驅動”的數字工廠,數據頻率可達200毫秒。該平臺在數控的實時性和完備性上,都超過其他主流廠商。數字孿生技術還能將工廠的真實環境1比1模擬出來,減少了管理的困難以及工人讀懂數據的困難。去年一汽紅旗銷量同比增長超50%,近年來實現幾倍增長。
【案例四】
今年8月,某大廠與小鵬汽車合建的智算中心“扶搖”,基于算力可達600PFLOPS(每秒浮點運算60億億次),規劃將小鵬汽車的自動駕駛訓練的速度提升近170倍。
顯而易見,數字化與上云帶來的效益越來越高。汽車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一致認為,挑戰之下更多的還是機會。目前的問題是,單車智能和車路協同之間,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挖掘出來一個化學反應點,但一定會在未來某一個臨界點,爆發出更加強烈的火花!
個性服務進階,成下一階段競爭重點
自動駕駛的算法模型趨同?是的。
從自動駕駛技術演進的趨勢來看,自動駕駛技術公司的算法模型趨同,因此以往單純的比拼算力大小急需向“智算中心”升級。
據了解,諸多車企和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已經開始聯手,把打造智算中心當成下一階段競爭重點。
10月初,大眾汽車宣布了進入國內40年以來最大的單筆投資,將投入24億歐元與北京地平線共同成立一家全新的公司,主要聚焦自動駕駛技術的開發。大眾中國CEO貝瑞德表示,對任何車企來說,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軟件設計標準,必須要在不同的市場對軟件系統進行更新,或者是調試來適應這個市場。
基于此,大眾要進一步將軟件本土化,以此來滿足中國車主的需求。
實際上除了大眾以外,寶馬與誠邁科技達成協議,合作成立一家專門從事汽車軟件開發的合資公司;奧迪則與華為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開展深入合作,共同推動汽車自動駕駛和數字化服務發展。
毋庸置疑,德國車企在數字化方面的投資也會產生外溢效應,帶動中國本土車企新一輪數字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