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下網商 葉晨
編輯|王詩琪
“這個月要視情況多備貨!”義烏跨境商家方唯剛把十幾大箱秋褲從倉庫發往海關,從一個月前開始,他幾乎天天催工廠抓緊備貨。
據外媒報道,歐洲各國預計最早將于12月迎來極寒天氣,能源危機下,供暖成本飆升。在這個“最貴冬天”,歐洲民眾紛紛將目光投向保暖衣物和保暖用品。
萬里之外的中國跨境商家圈應聲泛起漣漪。在浙江義烏等輕工輕紡產業帶,商家接到了不少萬件級別的海外大單。速賣通上,保暖內衣和秋衣秋褲在歐洲市場消費者主動搜索量達到去年同期的近2倍;10月換季前后,該品類在歐洲市場銷售額同比大漲246%。
不止秋褲,熱水袋、高領毛衣、熱水袋等中國產“過冬八大件”也悄然走紅。
20元的中國秋褲,成歐洲“女性之友”
很多商家沒想到,中國年輕人不太愛穿的秋褲,今年能在歐洲實現大賣,甚至賣到脫銷。
“之前幾年國產內衣在歐洲銷量一般,按照慣例我們是下個月才開售,但是這個月就已經陸續接到很多訂單了。”一家專做保暖內衣的跨境商家告訴《天下網商》。今年,歐洲寒冬提前到來,疊加能源危機,中國“保暖神器”秋褲進入歐洲消費者視野。
“我這邊的消費者,99.9%都是女性。”方唯主要做法國、西班牙等歐洲市場的跨境電商服裝生意,平時主賣女性瑜伽褲,每年10月到次年3月則賣保暖秋褲。
“我們調整了產品,加大了秋褲的尺碼選擇。”根據歐洲女性的身材特征,方唯所賣秋褲的尺碼最大可達XXXL。大碼秋褲帶來的舒適性,解決了許多消費者的困擾,也讓他擁有了不少回頭客。
為了保證將貨品及時送到歐洲消費者的手上,方唯對海外倉的備貨情況也格外關注。最近,每次走海運發貨他都會向歐洲市場寄送兩三千條秋褲,每月得發4~5次,才能滿足來自歐亞大陸另一端的市場需求。
中國產秋褲在歐洲頗受歡迎。《天下網商》發現,中國秋褲在跨境電商平臺上的售價從2歐元到7歐元不等(約合人民幣14-50元),不少單品月銷可達數千件,甚至過萬件。
據速賣通,10月換季前后,中國秋衣秋褲和保暖內衣在全歐洲銷售額環比上月增長了246%。其中,法國、英國、德國、荷蘭、波蘭等國銷售增長尤為迅速,不少國家近30天的銷量同比增長都超過100%。
中國傳統“保暖八大件”走紅海外
在空調、取暖設備還未普及的年代,中國人過冬講究“物理保暖”,秋冬家用和穿著上常備“八大件”:內穿的秋褲、中層的高領毛衣、外穿的羽絨服、睡覺時的法蘭絨睡衣,以及家里擺著的取暖器、電熱毯,冬天上課捂手、晚上上床捂腳的暖手寶和熱水袋。
如今,除了秋褲,中國人保暖的其他七大件在今年的歐洲市場上同樣熱銷。
前不久,法國總統馬克龍在一段視頻中,一改往日“在西裝里搭襯衣”的習慣,穿上了與西裝同色系的高領毛衣,被許多網友解讀為呼吁法國民眾加強物理保暖。
在法國總統的“帶貨”下,高領毛衣很快成為2022年歐洲的保暖“新時尚”。據媒體報道,有外貿公司的高領毛衣近30天的海外搜索量漲了13倍。
不止高領毛衣,能源價格上漲后,歐洲消費者只能靠“多穿衣”挺過寒冬。
《天下網商》了解到,在一跨境電商平臺上,法蘭絨睡衣在全歐洲10月至今銷售額環比上月增長了95%;國產羽絨服在全歐洲銷售額環比上月增長了174%,在法國、德國、荷蘭等國家環比增長超200%。
值得注意的是,經濟型的隨身保暖商品也在走俏歐洲,中國人用慣的熱水袋、“湯婆子”今年成了歐洲老百姓的“過冬神器”。10月至今,一跨境電商平臺上,國產暖水袋在全歐洲銷售額環比上月增長了300%。
服裝品牌Gasman接觸歐美市場較久,早早預測到了這波市場趨勢。Gasman相關負責人李貴彬向《天下網商》表示:“我們從6、7月份就啟動了備貨,國慶節之前又新增了很多訂單。這幾批貨物會在雙11前陸續入倉,迎接雙11大促。”
隨著大促將近,許多出海的中國保暖衣物、保暖用品商家都已完成海外倉、優選倉的備貨工作。“我們(倉)庫里邊現在大概備了數萬件棉服。”李貴彬并不擔心存貨問題,“目前包括日銷在內的各項數據都不錯,我們預估(同比)有兩倍左右的銷售增長,甚至更高。”
“我們更想推品牌,而不只是賣貨”
中國制造的秋褲、高領毛衣等暢銷歐洲,既是偶然,也是必然——長尾需求激增,只有產能充足且反應迅速的中國工廠能接住。
這是個好機會。
嗅覺敏銳的跨境商家們,正努力挖掘這波增長中隱藏的新商機——來自深圳的商家Savior Heat,主營電加熱手套和襪子,9月在歐洲市場的銷售額環比大漲50%,今年專門針對歐洲市場重點研發了戶外電熱毯、電熱水袋、電熱鞋。在Savior Heat的帶動下,深圳已有六七家品牌開始銷售電加熱手套。
但是,這一輪需求暴漲可能只是一時,銷量飆升的“過冬八大件”,基本都來自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壁壘不高。這也引發了不少產業型城市的思考。比如,義烏市的一位政府領導在接受采訪時就表示,建議商家保持清醒,不能因短期市場需求暴增盲目擴大產能。
畢竟,下一個冬天的產品能否暢銷歐洲,決定了部分中國商家的生意是否可持續。
《天下網商》了解到,確實有一部分商家,借著出海的機會,輸出更多的“中國特色”。
“此前歐洲那邊對防寒衣物的訴求,就是薄、短;不過,隨著消費熱點、保暖需求發生變化,現在國內這些更厚、更長的棉服款式,他們更喜歡。現在我們中國服裝品牌的款式進入歐洲之后,也成了大街上普遍的衣服款式。”李貴彬說。
Gasman也在謀求成長。“我們更想推品牌,而不只是簡單的賣貨。”李貴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