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球財說 尹柏
隨著大市震蕩回暖,基金發行市場也逐步恢復火熱。Wind數據顯示,以基金成立日計算,2022年6月-9月已連續4個月新成立基金數量超百只。
進入10月,曾經冠軍基金經理趙詣新發泉果旭源三年持有A/C,短短兩天認購便斬獲超百億份額,并實行末日配售制度。或正是百億主動權益類基金“重出江湖”,也掀起了發行熱潮。
Wind數據顯示,10月17日-21日共計47只基金首發,僅17日便有28只基金首發;共計46只基金發布發行公告;共計36只基金發布成立公告,合計規模達164.08億元(上述數據A/C兩類未合并)。
10月的最后一個交易周,僅10月24日便將有35只基金首發,10月24日-28日首發基金共計50只。
其中,大成基金近兩周新發2只主動權益類基金(A/C合并),作為中國首批獲準成立的老十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目前大成基金已經滑落著二線,隨著明星基金經理“隕落”,2022年年內新發權益產品無論從募集規模還是業績,均表現不佳。
年內新發產品均乏善可陳,新星韓創“隕落”過快
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大成基金資產凈值合計為2429.20億元,位列第29位。其中,非貨幣型基金資產凈值為1636.60億元,位列第28名。
在剔除貨幣基金的非貨型基金中,債券型基金仍占據了半壁江山,規模達到763.20億元;股票型基金規模為144.42億元,混合型基金規模為681.80億元。
雖然,大成基金近年仍維持規模及基金數量增長,但是相較于規模已超過萬億的華夏基金、博時基金、南方基金,以及緊隨其后的富國基金、鵬華基金、嘉實基金,大成基金已經遠遠落后。華安基金、國泰基金規模也均位于前20名,大成基金僅優于長盛基金位列“老十家”中的倒數第二。
大成基金的“失速”,有多重原因。
首先,2011年轟動市場的重慶啤酒事件,雖已過去多年,但卻從根本上影響公司多年,近期大成基金參與復星醫藥定增后,浮虧嚴重又不禁讓人想起“關燈吃面”的過往。
第二,在公募高速發展時期,大成基金高管層動蕩頻繁,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公司策略發展。
第三,在投資者最為關注的主動權益產品方面,老將“失色”、新星“隕落”,沒有當家產品可以老生常談,成為最為影響發展的因素之一,畢竟無法通過展現產品力讓受眾了解公司理念、產品規劃,新發行再多產品,也只能多以落寞告終。
Wind數據顯示,2022年年內大成基金共有近20只基金產品認購、成立,其中包括7只主動權益基金產品,以及2只被動指數產品(A/C兩類合并)。
數據來源:Wind;統計區間:2022.01.01-10.21,制圖:全球財說
從上述表格可以看出,除明星基金經理韓創執掌的大成聚優成長(A類:014224;C類:014225)規模超30億外,其余主動權益類產品合計募集規模均未能超過5億元。
同時,被動指數類產品大成中證電池主題(A類:015997;C類:015998)募集規模甚至未達到1500萬份。
韓創作為大成基金最為耀眼的明星基金經理,以及2021年混合偏股型冠軍,進入2022年的業績也讓投資者大跌眼鏡。
以2021年混合偏股型冠軍基金大成新銳產業(090018)為例,作為韓創的代表作份額不斷提升,由接任之初0.3億份的超迷你到2021年二季度末5.11億份,并在第三季度中份額瘋狂飆升至季度末的20.56億份。彼時僅第三季度期間申購份額便高達21.49億份。
雖然,大成新銳產業近三年、近兩年業績仍然名利前茅,但年內業績卻不甚優秀。該基金年內至今收益率為-20.74%,排名居中;近6月收益為-2.48%,排名位列后三分之一。
圖片來源:天天基金網
由于業績的不斷下挫,大成新銳產業總份額也在不斷下降,至2022年二季度末已降至16.99億份。
雖然業績下滑與宏觀因素、大市走勢均有關系,但是大多投資者無法接受曾經的冠軍淪落至此,第三方平臺討論區怨聲載道。
同時,韓創借勢于2022年初發行的大成聚優成長份額也呈下降趨勢,以A類為例,已由發行之初的28.13億份減少至2022年二季度末的20.63億份,僅僅三個月便減少約8億份。
以大成聚優成長A為例,多數業績表現不佳。近6月收益為-7.20%,處于后十分之一位置,這一定程度上或源于建倉過快、標的估值處于高點有關。
圖片來源:天天基金網
不得不說,韓創恐是“隕落”最快的新星,在高光時刻大成基金并未對其過多宣傳,亦或是還未來得及規劃未來,便因市場波動而陷入尷尬局面。
“吊車尾”基金經理產品新發,老產品淪為公司“幼兒園”?
與韓創相比,下面兩位基金經理正有產品發行中/即將發行。
這兩位基金經理便是李博和齊煒中。
《全球財說》發現,將大成基金所有主動權益類產品按照近2年業績排列,上述兩位基金經理所管產品均出現在收益倒數五名之列,在全行業同類排名中位居于末位。
為何選擇近2年業績?因為多數基金經理提及短期業績時均會表示,“要看長遠業績,不要居于眼前”,只可惜上述兩位基金經理的代表產品無論是近兩年還是年內業績表現均差強人意。
數據來源:Wind;截至日期:2022.10.21,制圖:全球財說
通過上圖不難發現,末5位基金產品中,累計任職時長長達七年半的老將李博所管產品便占據兩個席位。
但是,李博擬任管理的大成紅利優選一年持有(A類:013914;C類:013915)將于10月27日首發。
大成基金對外宣傳口徑顯示,基金經理李博善于自下而上選股,并在2019年時便對外表示認為5G是一個具有較大潛力的賽道,并看好相關產業鏈。
從李博的重倉標的可以看出,目前其仍重倉持有中興通訊、美團、中國移動等通信、互聯網相關標的,并同時持有貴州茅臺、三一重工、紫光股份等行業龍頭,若說自下而上挖掘公司,不如說無差別選擇傳統大白馬。
也正是源于無差別“等待宏觀基本面變化,讓優秀企業能夠重歸價值”,導致其管理產品連續兩年均無起色。
另一位基金經理齊煒中,累計任職時長2年又261天,雖然管理時長較短,但其所管理的大成景陽領先(519019)等產品業績較為優秀。
吊詭的是,齊煒中所管產品中大成藍籌穩健(090003)成為個例,作為大成基金最為“古老”的基金產品之一,2004年至今成立年限已長達18.39年。
自齊煒中于2021年6月接管以來,該產品業績便無任何起色。同時,該產品不斷新增基金經理,目前已由4位基金經理共同管理,除齊煒中外另三位基金經理累計任職時長均不足一年。
躺平放棄了嗎?但大成藍籌穩健在2022年二季度末總份額讓高達16.96億份、規模達15.58億元。4位基金經理共同管理,直接導致產品年內收益為-23.32%,處于吊車尾水平。
如此做法對于投資者而言,可謂是極其不負責任,畢竟投資者所選所托均出于信任,可大成基金卻不顧投資者利益,將該產品變成了“幼兒園”。
目前,齊煒中擬管新產品大成消費機遇(A類:016287;C類:016288)正在發行中,但作為投資者的你,能放心將資產交給大成基金管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