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港灣商業觀察 李鐳
雷軍的汽車夢目標正式確認:1,擠進全球前五;2,每年出貨量超過1000萬輛。
一開口就雄心勃勃,這是雷軍10月20日在社交平臺上所表達的愿景。
雷軍并不認為這是狂妄,他說,在小米進入電動汽車行業之前,我們對電動汽車進行了深度調研并獲得了一些深刻見解。
01、電動汽車只有做到全球前五
雷軍正抓緊對汽車業的學習。比如,10月4日,他在社交平臺上曬出了系列書籍,并選擇了一本《汽車和我》。
10月5日早上8點多,雷軍感慨說,《汽車和我》是2009年出版的費迪南德·皮耶希自傳。看這本書可以輕松搞清楚保時捷、大眾、奧迪、賓利、布加迪等品牌歷史,技術和車型決策背后的故事等,確實是搞懂全球汽車工業歷史的一本好書。
10月6日近乎同樣的時間段,雷軍曬出了讀的另一本書—《我在通用汽車的歲月》。
“這可是臨危受命,經過三年的全面交接,局面依然艱困:福特汽車的市場占有率為60%,通用汽車不過12%。斯隆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很快扭轉了通用汽車公司的困局:他將公司改組為5個汽車分廠,分別生產不同檔次的汽車,分散生產使每個廠都能自由發揮其主動性。而集中管理則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心辦事機構,這個機構擁有大批的金融人員以備顧問,并協調整個公司的經營。30年代初通用就超越福特成為最大的汽車公司;到1946年斯隆卸任時,通用更是如日中天。”他引述學習心得。
尤其對電動汽車,雷軍有著清晰的判斷。
他認為,和油車相比,電動汽車制造門檻大幅降低,30000個零部件高度模塊化,電池成本在過去十年下降了80%,未來至少還有50%的下降空間。
“電動汽車是一種以智能化、軟件化和用戶體驗為核心的消費電子產品,汽車行業市場份額最終將會高度集中到頂級玩家手中。”因而,雷軍表示,當電動汽車行業成熟時,全球前5大品牌將會占據80%以上的市場份額,所以小米成功的唯一方式就是努力成為電動汽車TOP5巨頭之一,競爭將會非常殘酷。
這大概是小米宣布進軍汽車行業以來,雷軍最清晰最詳細的目標宣言。
02、還有2年時間可以完成嗎?
小米正式官宣造成不過1年半的時間。2021年3月30日下午,雷軍宣布,小米董事會正式批準了造車決議。
雷軍很快在發布會上談到:“期待小米造車的朋友非常多。發布會前,做了一個調查,2萬人參與,92%的人支持小米造車。讓我不知道如何用語言表達。為什么這么多人希望我們造車?為什么一直有人相信我們能把車造好?我試圖認真琢磨這個問題,過去十年小米做成了很多產品,大家希望我們能做出一輛好車。我們有全球完備的智能生態,只要能造車出來,就一定能賣得出去。”
雷軍談及,為了造車,小米計劃10年投入100億美元,首期投資100億元人民幣。
“我愿意押上一生所有積蓄和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他說道。今年8月11日,小米宣布進入電動車行業第500天,雷軍宣稱,目標是2024年進入汽車自動駕駛行業第一陣營。
前后2個月左右的時間,從2024年進入第一陣營,到最新的1000萬輛目標與全球前五,雷軍實際上在持續以數字目標來為小米汽車的發展指明方向,同時也說明時間緊迫,甚至非常急迫,還有兩年。
不過,相比一開始對雷軍做手機的擔憂與不信任,造車并沒有引發外界太多的擔憂。畢竟,今天的雷軍與小米系,錢多,子彈多,人才多,品牌力強。
只是,現實需要用多久時間才能完成雷軍的前五夢,2年時間能不能達到,哪怕完成不了前五,前六前七能不能坐上,這可能會令人期待與懸空。
通過小米手機以及打造小米系生態鏈,雷軍充分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哪怕是門外漢,卻勝過了羅永浩的錘子,黃章的魅族以及劉立榮的金立。
十幾年的時間斗轉星移,羅永浩的錘子沒了,他開啟了邊直播邊創業邊綜藝的日常生活;曾經一度被發燒友喜歡的魅族則成了李書福的囊中物,車+手機尚待發力;劉立榮以賭博之名耗盡了“金品質,立天下”的元氣。
雷軍創造了一個新的手機時代,一個嶄新的小米系,它不像華為起步于通信業務,也不像OPPO與VIVO脫胎于步步高系。一個門外漢成功實現了手機以及數百家生態鏈的逆襲。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發布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報告,今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遭遇連續三季度下跌,同比下降9%,成為自2014年以來表現最糟糕的季度。
具體來看,榜單前三的廠商為三星、蘋果、小米,全球市場份額分別為22%、18%、14%。其中,小米成為國產手機品牌第一,OPPO和vivo則以10%、9%位列榜單第四、第五。
小米手機的成功能夠復制到造車身上嗎?
凡事都有可能,但可能挑戰與波折也不小。廣義上說,汽車行業的競爭相當激烈,它有著上百年更長的歷史,全球范圍內知名汽車公司眾多;狹義上看,電動汽車全球尚處于起步階段,應該說對小米以及眾多汽車公司而言,都是較大的機會。
03、像小米手機一樣打下電動汽車?
不少消費者可能期盼的是,小米能不能把電動汽車由目前市場主流的十幾萬-三四十萬的價格,成功打下來,像小米手機一出生就打掉了山寨機一樣?
通過綜合技術,高性價比,讓眾多消費者像買小米手機一樣來購買小米汽車?
戰略戰術上,小米的確有不少經驗可以借鑒。
雷軍在今年8月份出版的新書《小米創業思考》中第六章特別提到了方法論的秘訣:專注,極致,口碑,快。
這本書中,雷軍分享了不少關于他對商業的思考,涉及到小米成長過程中的方方面面,當然也包括一些彎路。
以做手機的模式復制到造車上,在此之前,雷軍已經把做手機模式復制到空調、電視以及空氣凈化器等方面。
看起來整體都還算成功。
以電視為例,這本書中講到了他和丁磊的一段大屏故事:2019年10月,丁磊想為網易訂購一批100英寸左右的電視,但最便宜都要十幾萬,所以問雷軍,能不能幫忙做一批這樣的電視?價格在5萬元以內?當時小米已經進入電視行業6年,2019年處于國內電視銷量第一的位置,但當時國內這樣大屏的電視平均月銷量不超過80臺。
通過一系列研發和成本控制后,最終2020年3月24日,98英寸的Redmi電視對外發布,定價19999元,到2022年,這一電視手機降價到16999元。
高性價比的故事,雷軍經常說的是,當年小米手機一經發布后就消滅了山寨機。
如今,在新的造車市場,小米還能不能延續這樣的戰績?它所面臨的競爭對手同樣也是非常龐大,功力不俗。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電動汽車領域,目前整體技術上可能仍存在不少問題,國內這些新勢力們幾乎每一兩周都發生一次安全事故,消費者們似乎也習以為常,這可能也意味著重大的機會。
就是說,小米能不能研發出真正具備性價比,真正質量好,真正服務好,真正超越同行的好電動汽車?
據悉,目前小米自動駕駛團隊規模已超過500人,首期投入33億研發費用。整個小米造車研發團隊規模已超過1000人,首款車將在2024年上半年量產。